秋高图
高山入梦
“小的时候,买不起玩具,我就拿盖房子的瓦片来玩,在上面画画,画天安门,画天安门上的灯笼,画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年幼的潘作淦以石头瓦片为伴,以绘画为乐,对绘画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
小学期间,潘作淦的图画作业拿满分是常有的事。同窗钟同学很是佩服,遂将潘作淦引荐给父亲钟立天。钟立天擅书法,临近春节,常在自家的家具厂门前写春联卖春联。初次见面,潘作淦一边观看钟立天书写,一边听其讲解把字写得圆满丰润的技巧。最初尝试写“地”和“门”两字,他下笔够胆量,运笔有力度,深得钟立天的赏识,便跟着钟立天研习书法。书为心画,其书迹正是胆量够大、个性豪放的体现。
悠长假期
业精于勤,书法研习尚需勤学苦练。家境贫困的潘作淦买不起昂贵的宣纸,家中大门、玻璃窗户、祭祀剩纸、生产队报纸,都留下他练书法的痕迹。十几岁时,已经可以为生产队的龙舟比赛、欢度国庆等活动书写标语。
在练习书法的报纸上,潘作淦发现上面刊登着名家画作,在这些作品中,他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隽美。他孜孜不倦临摹报纸上的作品,自学绘画。报纸不再仅仅是他练习书法的纸张,更是他临摹名家画作的来源。在临摹过程中,他沉醉于画中的山水,尽情享受绘画所带来的乐趣。从此,一颗绘画的种子在潘作淦的心中萌芽。
因家境贫困结缘绘画,因绘画结识钟立天,因钟立天而研习书法,因书法发现绘画魅力。兜兜转转,潘作淦的绘画之路远比这坎坷。为谋生计,15岁的潘作淦出来打工,繁忙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再逐梦,只是偶尔有时间有灵感才会作画。直到一句“你画的山水挺有灵气”重新点燃了潘作淦心中的绘画热情,他才发现“原来艺术一直存留在自己心中”。他重拾画笔,专注绘画,继续逐梦。
潘作淦着重研究中国写意画,痴迷水墨画,擅长抱石皴。幼年的他,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先后临摹石涛、八大山人、傅抱石,汲取各家所长;而后的他,宁专勿杂,专注于研究傅抱石的写意山水画。
琴鸣瀑布
九江湿地公园海寿岛
山水最能表现自然的雄伟瑰丽,体现生命的不羁与强悍。但山水画不同于人物画花鸟画。人物花鸟可以通过其动作神情表现喜怒哀乐愁,而一座巍然不动的大山,怎么样画才能表达其情感,展现其生命力却是一个难题。“在作画时融入对大自然、对山水的热爱。”潘作淦认为,融情于画、以爱入画不仅能抓住画者的灵魂,绘出大自然的生命力,还能让观者在赏画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写意山水画的创作,既考验画家对纸张墨汁的选用,又考验其对山水造型的把握、对笔墨的运用。“画家所用的墨里掺了什么颜料、抠了点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潘作淦通过临摹大量作品进行比对、常与同行交流学习,以不断掌握原料的使用。造型是作品整体效果的体现,笔墨是作品意境的表达。经过不断地摸索、尝试,他决定将散峰和泼墨融合到大写意山水画中。笔头打散,散峰是其胆量够大的体现;以水泼墨,以墨破色,泼墨是其个性张扬的表达。远看造型近看笔墨,一幅好的大写意山水画,远可观其气势,近可品其韵味。“平稳中寓奇崛,文静中见肆姿。”纵观潘作淦山水画,用笔潇洒,用墨酣畅,有大家所长,又不失自己个性。
“造型和笔墨连起来,再加上个人的写生,就是自己的东西了。”潘作淦经常到肇庆、南海、广州、江西等地写生。“所有的写生作品连起来,别人就知道你的风格是怎样的了。”临摹是感受名家作画时的所思所想,写生则是将临摹所学转为己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画家长期艺术生活的体现。潘作淦认为,写生一定要学会背画,目之所及牢记心中,就算写生途中遇到天气不佳,需进屋避雨之时;或是发现自然之美,却没有绘画工具之时,背画可以让画家心中已然有画,哪怕美景美物不在眼前,也不影响创作。
创作需要灵感,没有灵感之时,潘作淦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亦或邀三五同道好友,聊聊艺术;亦或听听古琴音乐,陶冶情操,以获取创作灵感。
“‘小家’用手画画,‘中家’用心画画,‘大家’用德画画。”在潘作淦看来,小家讲求技法,中家注重情感,大家追求造化,这是画家成长的规律。
民宿时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艺术家创造意境高远、品位高尚的艺术作品所尊崇的一种创作态度。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思绪融于山水,溢彩出自笔端。“不求形似”、“无求于世”,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这是潘作淦对艺术的坚守。“别人指定让我画一些东西,我不想画,也不会去画。我只画我喜欢的。”他不盲从市场,遵从内心,为爱作画,又丝毫不降低对作品的要求。
在佛山市张槎文体局开山水个展时,他从多年以来数百幅作品中精选了41幅拿去展览,而自己不太满意的作品,他会直接扔掉,重新创作,直言这是对艺术的尊重。其作品《民宿时代》既有古老的民宿,又有新时期的游泳池、休闲会所等元素。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反映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从舞勺之年到天命之年,潘作淦痴迷绘画半生缘。他寄情山水之秀美,勾画自然之瑰丽;他痴迷绘画之创作,展现自我之个性;他尊重艺术,坚守艺术,发展艺术,追求以德入画,并以此作为自己绘画之路的指引。
日出祥和
名家点评:
胸藏万壑纵横千里,群峰环绕高山平湖,农家小院和谐百乡,清泉叮咚烟云缭绕……作淦弟笔下的祖国壮美山河图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如临其境。他能有这样的笔墨语言,并非一日之功也,他从传统走来,由中国的散点透视横跨到西方美学讲究的焦点透视。例如表现田园风格的散点透视,表现峡江流域的焦点技法,足以证明了作淦先生几十年的刻苦钻研艺术的痕迹,同行对他的支持和肯定是真挚的,因为,我看到了远山后的曙光。
——何俊华
(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