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小麦赤霉病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研究

2018-12-25 10:57车晋英朱展飞卞康亚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9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效

车晋英 朱展飞 卞康亚

摘 要:2016年在大丰区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不同类型复配剂可以作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在大丰区进行推广应用。2017年就激键助剂对防治小麦赤霉病所用药剂的减量增效作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助剂激键可以在不降低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成本。2018年对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检测表明,大丰区小麦赤霉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较高抗性。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效;减量增效剂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57-03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地处苏北中部黄海之滨,属于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充沛,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1.6万hm2[1],是苏北沿海农业大区。农业主导产业是小麦、水稻、玉米、油菜以及蔬菜等,其中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4.67万hm2[1]。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的变化,灌溉面积的加大及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大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种类逐渐增多,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灰飞虱、麦蚜虫等[2]。其中,2010年以来,赤霉病在大丰区进入了大发生新常态,成为了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因防治需要,传统的防治方法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农药残留影响了小麦质量安全。

近年来,大丰区按照省植保站“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项目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了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于2014—2016年筛选出了9个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耐病性小麦品种,分别为镇麦6号、苏科麦1号、苏麦188、扬麦13、20、22及宁麦13、14、16[3]。在目前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选择适当药剂并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为了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节省赤霉病防治成本,以及了解激键助剂对防治小麦赤霉病所用药剂的减量增效效果,笔者于2016年对25%氰烯菌酯SC等5种常用推广的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2017年进行了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加激键农药减量增效助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

1 不同藥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药剂 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5%戊唑醇·咪鲜胺WP(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50%多菌灵WP(浙江新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多·酮WP(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

1.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灶圩村一农户责任田,土壤为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28%,pH值7.8,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为水稻。小麦品种为感赤霉病品种西农979,整块地发病均匀一致。2015年10月31日播种,基肥施52%复合肥450kg/hm2;2016年1月8日追施尿素300kg/hm2;试验时处于小麦扬花始盛期及灌浆初期。

1.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1)25%氰烯菌酯SC1500mL/hm2;(2)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900mL/hm2;(3)45%戊唑醇·咪鲜胺WP900g/hm2;(4)50%多菌灵WP1500g/hm2;(5)40%多·酮WP2250g/hm2;(6)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133.5m2,随机区组排列。

1.1.4 施药时间与方法 本次试验共2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初期(5月4日)和灌浆初期(5月11日)施药2次,喷稀释液450L/hm2,按小区实际用药量稀释后进行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

1.1.5 调查方法 第2次药后14d于赤霉病病情稳定期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0.25m2,以发病小穗占全穗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计算病指和防治效果。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将小麦赤霉病的病穗标准分级如下:0级:全穗无病;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1.2 用药后天气情况 第1次施药当天有霾,最高温度29.4℃,最低温度11.4℃,平均温度21.3℃,第2次施药当天晴,最高温度26.2℃,最低温度10.5℃,平均温度18.5℃,试验期间平均温度18.9℃,雨日11d,雨量129.3mm。

1.3 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5种试验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其防效达85.25%,与25%氰烯菌酯SC的防效差异显著、与传统药剂50%多菌灵WP和40%多·酮WP的防效差异极显著。其次是25%氰烯菌酯SC、45%戊唑醇·咪鲜胺WP,防效分别为78.92%和82.23%,二者差异不显著。传统药剂50%多菌灵WP和40%多·酮WP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8.78%和67.16%,极显著低于其他3种药剂的防效。

2 助剂对防治小麦赤霉病所用药剂的减量增效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减量增效助剂激键(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2.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大中镇灶圩村一农户小麦田,种植方式为散播,土壤为粘土,PH值7.8,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缓,稻茬小麦。供试小麦品种为西农979,小麦长势平衡。

2.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1)25%氰烯菌酯SC1500mL/hm2;(2)25%氰烯菌酯SC+激键1275mL+225g/hm2;(3)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900mL/hm22;(4)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激键765mL+225g/hm2;(5)空白对照(CK)。每小区面积为133.5m2,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133.5m2,随机区组排列。

2.1.4 施药时间与方法 本次试验共2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始盛期(5月7日)和扬花盛期(5月14日)施药2次,按450L/hm2对水量用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

2.1.5 调查方法 田间病情稳定后,于5月29日一次性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0.25 m2,,记录各级病穗数、病穗级别和总穗数,计算病穗率、病指和防治效果。

2.2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第1次施药当日晴转多云,最高温度27.4℃,最低温度12.9℃,平均温度20.2℃,第2次施药当天晴转多云,最高温度25.5℃,最低温度15.8℃,平均温度19.8℃,整个试验期,累计雨日4d,总降雨量16.8mm。

2.3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25%氰烯菌酯SC农药减量15%的情况下加入激键助剂225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常量施用25%氰烯菌酯SC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均可达到了预期效果;单用48%氰烯菌酯· 戊唑醇SC和减量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加激键助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两者之间的防效接近,分别为82.01%和80.47%。通过对各处理施药后不定期观察比较,发现本试验药剂、助剂对小麦生长发育均无不良影响,田间未发生药害现象。

3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检测

多菌灵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已有20多年,随着使用年限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田间逐渐产生了抗药性群体。近年来,中国很多麦区出现了多菌灵防效下降的问题,自1992年周明国等在浙江海宁首次发现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后[4],江苏省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大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源主要来源于稻桩子囊壳,2018年3月下旬至4月初大丰区植保植检站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田间稻桩子囊壳的调查,发现稻桩带菌率0~35%,平均5.38%。调查的同时从华丰农场、草庙镇中心村等5个不同乡镇采集了稻桩子囊壳样本送往浙江农业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做赤霉病抗药性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5个送检乡镇的样本对多菌灵抗性菌株数的比例均高于50%,比例最高的为刘庄镇新民村,高达63.16%,抗性程度均已达到高水平抗性。而送检的稻桩子囊壳样本均未检测到小麦赤霉病对戊唑醇、氰烯菌酯、咪鲜胺的抗性菌株。

4 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不同类型复配剂可以作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进行推广应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和45%戊唑醇·咪鲜胺WP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还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具有一定的防效,而40%多·酮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稍差,大发生下常规用量难以有效控制发病。

(2)在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激键助剂后,可以使氰烯菌酯SC、氰烯菌酯·戊唑醇SC的使用药量减少,达到了预期防效,且对小麦安全。袁会珠等[5]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作为农药增效剂适用于各类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生物农药和叶面肥,可以节省农药和水的用量。从经济上考虑,25%氰烯菌酯SC和氰烯菌酯·戊唑醇SC减量15%,为农户节省了防治成本,达到了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可进一步推广。

(3)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检测进一步表明,大丰区小麦赤霉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较高抗性。曾娟等[6]研究表明,当抗性菌株比例达10%时,多菌灵的防效不到60%,当抗药菌株比例达到20%时,多菌灵防效只有20%左右。因此,在大豐区大面积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尽可能不要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大丰区暂未发现小麦赤霉病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因而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可适当增加此类药剂使用覆盖面积,并做到2次用药,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品种,进而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凤良,张玉.大丰区稻麦重大病虫害绿色统防技术集成与推广[J].上海农业科技,2017(2):109.

[2]沈田辉,王凤良.沿海中部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统防技术集成[J].植物医生,2017(4):52-54.

[3]沈田辉,丁世峰.2010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探究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J].上海农业科技,2017(1):104-105.

[4]袁善奎,周明国.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遗传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4):289-295.

[5]袁会珠.Silwet R 系列农用喷雾助剂使用技术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9.

[6]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防效
鸭脚树星室木虱的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30%苯甲·丙环唑不同施药期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水稻病虫害药效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