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芳
近年来,上海市莘庄中学为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对基础课、拓展课和研究课进行了改革,建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精品人文、精美艺体和精妙科技的“三精”课程特色。其中,“精品人文”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更深厚的人文情怀,而阅读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所以,学校从“阅读经典”出发,在语文课程安排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将高一、高二原来的五节语文课变成“4+2”模式,其中“2”指的就是拼图式阅读课。
一、阅读什么:
构建以教材为本的阅读层级体系
上海二期课改中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部分共六册,包括139篇文章,阅读量不足。鉴于此,学校语文组构建了以教材为本的阅读层级体系。第一层级是“基础阅读”,主要将课本篇目延展到整本书阅读。比如,课本中的《边城》是该书的节选部分,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上读整本《边城》。第二层级是“扩展阅读”,与“基础阅读”相关。比如,读完《边城》后,可扩展到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与此同级的还有“参考阅读”,是为了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提出的参考性阅读资源,如有关《边城》的赏析、评论等文章。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即向学生介绍课外经典读物,如读完《边城》再读《从文自传》《记丁玲》等。
以上三个层级顾及到不同学生的阅读起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原有水平和兴趣爱好,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通过广泛阅读获得进步和发展。
二、怎样阅读:ABA拼图式阅读
拼图式阅读思想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倡导的拼图式教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即将学习任务进行拆分,交给不同的小组和小组内不同的成员进行探究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新组合,各成员通过在探究中所掌握的知识共同完成新的任务。任务就如同一个拼图,将零散的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就是共同完成了一项任务。具体来讲,拼图式阅读(ABA)是在三次分组合作中完成对书籍的阅读。
第一次分组组合(A组)。以40人的班级为例,可分成5组,每组8人,给每个组员分发一项精读书籍研讨的任务(这是“拼图”的具体部分),让学生按要求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整合成大家对整本书的认识,然后小组共同完成读书报告,即完成了第一次“拼图”。
第二次分组组合(B组)。在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新的小组(即B组),这样原来“5个小组,每组8人”,就变成“8个小组,每组5人”;让新组员介绍在原小组读过的书籍,在新组中完成5本书的交流,即完成了第二次“拼图”。
第三次组合(A组)。每个组员带着第二次分组获得的对其他四本书的了解重新回到第一次的分组(即A组),与组员一起交流分享,这时小组可以选定要精读的第二本书,进行第二本书的阅读。
这种组织形式把精读与略读合理搭配,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的参与者与主导者,其所获知识不再是片断和零散的。三次分组扬长避短,达到了相互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目的。尤其是第二次分组,学生来自不同小组,将第一次分组中的阅读经验分享给其他学生,使大家都有了新的收获。
三、指导阅读:主题化、个性化、深度化
主题化指导用于阅读前期。阅读前期,主要强调阅读方法。比如,先看序文、目录,学会做摘抄,要能说出摘抄内容好在哪里,而且要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以加深印象。具体到每一本书,如何让学生完整、有效地读完推荐书目,无疑是阅读指导的关键。学生无法读完经典读物,与其作品难度、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意志等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指导。所以,要真正让学生“读起来”并“读进去”,还需教师以自己的读来引领学生的读。于是,学校配合拼图式的组织形式,备课组分工合作,让每位教师先精读完一本书,再提出具体阅读任务。如读《于丹〈论语〉心得》时,教师提出了如下阅读任务。
(1)于丹在书中反复提到“君子”,什么是“君子”?请结合《于丹〈论语〉心得》和《论语》,自拟题目,进行阐释。
(2)于丹很少直接用一些结论性的语言介绍孔子,而是以一个个故事带领读者从《论语》中捕捉孔子的遭遇、性情及其追求。请从这个角度试举几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3)这本书让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方面,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书中实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书中最后归结了一句话:“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请结合书中概述的几方面的“道”,以“道不远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5)于丹说,《论语》是有温度的,孔子也是有温度的,其实《于丹〈论语〉心得》又何尝没有温度。请以“《于丹〈论语〉心得》的温度”为题,参考后记,结合阅读体会写一篇文章。
个性化指导注重契合学生生命成长。主题化主要是为了配合拼图式的组织形式,而个性化则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要让学生乐意把某本书读下去,教师就应找到该书的主要特点和学生生命成长之间的契合点。如在阅读巴金的《家》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阅读推介。
(1)近年来,一批作家以王朔的《无知者无畏》为触发点,开始对现代文学大家进行抨击。如王朔评价“鲁迅是受政治保护的”,还有其他人评价“巴金的文笔很一般”。请从《家》的阅读感受出发,对这种现象进行评价,要求50字左右。
(2)本书是长篇小说,叙述了高老太爷一家“四世同堂”的悲欢离合,人物众多。请用树状图,以高老太爷为“根”,梳理并绘制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设计将作品的经典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连接起来,让學生既能个性化地选择自己想承担的学习任务,又有兴趣、有动力读完整本经典读物。
深度化指导注重阅读成果的分享。阅读要向纵深处发展,就要配合拼图式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比如,可进行阅读同一本书的组内交流、阅读不同书籍的小组间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散点式的阅读体会得到归纳整合,形成深刻而全面的新的认识,最终达到“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阅读效果。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的“听众”,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为了将阅读课的层级性与序列性构建得更加完善,让阅读课成为一种可操作、可传承的特色校本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们还需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