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的深度学习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及点评

2018-12-25 08:45执教包林军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松鼠经验深度

执教/包林军 评析/周一贯(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揣摩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把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走近松鼠

1.谈话引入:五上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叫《松鼠》的课文,对于那只松鼠你们还有印象吗?今天,可爱的小松鼠又跑进了“我”的家。(出示课题《跑进家来的松鼠》)

2.这又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等会儿请你像小老师那样讲给大家听。

3.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重点交流: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

(1)一个“蹭”仿佛让我们看到怎样的情景?这一“咬”传递了哪些信息?

(2)这样的写法让你想起了哪些课文的语言?(教师视情况出示老舍的《猫》中有关“蹭”“小梅花”的描写,以及冯骥才的《珍珠鸟》中“啄我笔尖”“在我肩头睡觉”等语言)再进一步想想,这些文章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从这些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3)由此,你想对这只松鼠说什么?

【设计意图:本篇文章没有生僻的词语,也没有难懂的语句,阅读这篇文章不存在任何障碍,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故事,体会情感。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并以此作为激发思维的平台,促进学生阅读、交流,这也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属性。】

二、松鼠与我们的那些事

1.梳理文中松鼠的与众不同之处:刚才,我们其实作了一次初步的比较,相对于前一只松鼠,这只松鼠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2.默读探究:为什么跑进“我”家的松鼠会不怕人呢?请大家拿起笔在文中找找答案,画出相关语句并做好批注。

3.交流预设:

(1)我马上跑去告诉了爸爸:“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强调关注“我们家”“孩子”。从这些描述中你有了哪些体会?

(2)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关注“咱们家”“咱们”;关注爸爸的态度:爸爸对“我”和对松鼠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朗读指导:从爸爸的笑声与话语中,我们听懂了——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爸爸对松鼠的宽容,甚至是溺爱。一个“哈哈大笑”,两个“咱们”,一个“不甘落后”,就把爸爸对松鼠的喜爱表露无遗。用朗读读出这种感觉来。

小练笔:“我们”一家人对小松鼠的溺爱在文中还有其他表现吗?选择一个情景进行仿写:

妈妈看到满屋晾晒的蘑菇,( )说:( )

哥哥看到失踪的手套,( )说:( )

奶奶得知过节时才舍得戴的头巾被松鼠叼到烟囱垫窝时,( )说:( )

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有趣的情景写具体?

(3)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前两句通过“我”、爸爸的语言来描写,这句话是写——“我们”全家的心理。

“空落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少了些什么,很失落)你能读出这种空落落的感觉吗?

你从“哪儿也找不到”获得了什么信息?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到,一家人心里是空落落的,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你能读出这种惆怅的情感吗?

(师生接读重点段落)

【设计意图:教在学的起点上,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探明学生的阅读经验,并据此展开教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此类文章已不陌生,基于此,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批注,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过程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

三、不一样的“松鼠”

1.比较布封的《松鼠》与本文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来做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有信心吗?拿出五年级的课文《松鼠》,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同样是写松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等会儿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上来讲给大家听。

教学预设:

(1)文体不同(说明文、叙事文)。

(2)内容不同:《松鼠》从知识性的角度选择、组织材料;《跑进家来的松鼠》是表达作者一家对松鼠喜爱之情的动物故事。

(3)写法不同:《松鼠》是布封按松鼠外形、生活习性等知识作介绍;《跑进家来的松鼠》是对一个“动物故事”作形象描述。

(4)作家代表的身份不同、视角不同。前者以一个科学家的视角进行观察;后者以孩子的视角讲松鼠与“我们”一家人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补充阅读诗歌《早安,小松鼠》。

和着音乐轻轻读一读这首小诗,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这首小诗又给你怎样的感觉?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怎样才能使表层的浅阅读进入深度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上,学习需要新的兴奋点。这一板块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促使学生把全部的阅读心智活动投入到比较发现的过程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起基于文体的阅读经验。】

【推介背景】

本篇是略读课文,“略读”要不要追求“深度学习”?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略读”不是“浅阅读”的代名词。略读只是与精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式。叶圣陶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作,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让学生运用阅读经验自己去读,教师不再详细指导,这显然是难度更大的阅读,对学生来说,必然是一次“深度学习”的考验。所以,叶圣陶先生接着就特别强调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略读指导举隅·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你看,对于所得的阅读经验,现在要直接去独立应用了,这本身就不可能不是一种深度学习。一个“才是”,言简意深!

所谓“深度学习”,对照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要求,机械记忆、简单提取和浅层理解均属“浅学习”的范畴,而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则属较高认知水平的“深度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批判、联系和建构、迁移和应用。这些都属于解决问题、创新发现等高阶思维活动。本案就是整合了已学课文(五上册布封的《松鼠》)与新学课文在体裁、表达方式、言语运用上的异同比较来实现提高学生“联系”与“应用”,达成新的“建构”之阅读能力。本案对于不少人将略读误解为一种“浅阅读”,可以放低要求,甚至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无疑就具有了特别的推介价值。

【教学评点】

在语文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当下,一些比赛课、考核课、观摩课、公开课,都比较倾向于以一课时来导读一篇课文。这不仅有体现完整性、可操作性之利,而且也有着课堂正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的隐性影响。两课时的教学任务用一课时完成,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扩大阅读量,不能不认为其体现着一种课改精神。这当然并不排除在“家常课”上实施分课时来教完一篇课文的精读教学常规。

以一课时教完一篇课文的“略读”型教学,一样可以而且也应该实现“深度学习”。从本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一些策略要点。

一、对“前阅读”经验的关注

儿童的阅读不是从零起步的,他们都有“前阅读”的生活可资衔接,“前阅读”的经验可作借鉴。教师关注了与“前阅读”的对接,不仅为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创造了条件,而且无疑会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益:为展开比较、分析、迁移、发现,实现新的建构等等事关高阶思维力培养的要素,获得启动和运用。包林军老师不仅把六上册斯克列比茨基《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的教学,直接置于五上册布封的《松鼠》一课的教学基础之上,让学生重读、作比较,并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同样写松鼠,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而且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来讲给大家听”。如此联系,并不是泛泛地点通与“前阅读”经验的联系,而是“温故而知新”的旧书重读,在“旧经验”中产生“新认知”,这是值得称道的。

二、与“新课文”联系的开掘

当然,我们对“前阅读”经验的器重,主要还是要为新的深度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在新旧课文不同文体的比较中,把重点放在新课文体裁是“动物故事”的特点上。回忆布封的《松鼠》,只是对“科学小品”(说明文)体裁特点的重温,正可以反衬《跑进家来的松鼠》之叙述的生动性、故事的生活性。包老师牢牢把握“这又是怎样的一只小松鼠呢?”“一个‘蹭’,一个‘咬’,又传递出哪些信息?”,比较了老舍《猫》的“蹭”“小梅花”,冯骥才《珍珠鸟》中的“啄我笔尖”“在我肩头睡觉”,“这些文章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从这些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都旨在凸显本课的主导文本“动物故事”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色。所以,与“前阅读”经验的联系,目的是为了在比较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对“新阅读”内容的认知。对此,我们决不能模糊了“温故知新”的指向所在、价值所在。

三、借“统整式”推进的助力

所谓“统整”,就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对不同的资源实行整合。这是一种自然的而且是必需的思维方式。“万物皆可互联”,当我们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时,就必然会去调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相辅相成的方式去重组各种资源。本案的多文本比较阅读,正是由于借助了“统整”才形成了向解决问题推进的合力。这里不仅有与布封的《松鼠》(五上册)作直接的比较,还有与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猫》《母鸡》、冯骥才的《珍珠鸟》等作的广泛呼应。包老师认为,“从单元主题‘人与动物的真情’这一角度看,《猫》《珍珠鸟》与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更为相似。而布封的《松鼠》则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文体比较的极好资源”。显然,这样的认识具体地融入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最后又补充阅读一首小诗《早安,小松鼠》,使“统整”成了本案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之一,而且运作是颇为成功的。

四、在“比较点”深耕的重构

在展开教学统整的过程中,我们还须力避“统而不整”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把相关的资源都“统”进来了,只是杂乱地堆砌,事无巨细地铺陈,就会出现“统”之有余而“整”之不足。教师对这些可统资源,还必须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和适切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作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有机组合的“整”,才能达到真正的“统整”要求。本案在这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教学策略,就是准确地选择了不同文本中的“比较点”,而教学只在比较点中深耕细作,以实现突出重点的重构。比较点之一:“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是师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来深耕的。这也是“动物故事”体裁特点之一——凸显它的故事性。比较点之二:“我们一家人对小松鼠的溺爱”。学生是通过“情景仿写”来深耕的,如:“妈妈看到满屋晾晒的蘑菇,( )说:( )”“哥哥看到……”“奶奶得知……”。最后又总结性地就“文体”“内容”“写法”“作者身份”等四方面作全方位的比较。所有这些在比较点上的深耕细作,不仅有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考量,更有对语文本体的能力训练,实现了语文知识的运用与促成人格成长的密切结合。

猜你喜欢
松鼠经验深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经验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深度观察
小松鼠
松鼠
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