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欢
(九江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在眩晕症发作时,患者常感到天旋地转,甚至出现循环缺血、自律神经失调症状,且在急性发作时还将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对于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贫血、动脉硬化、颈椎病、用眼过度等有较大相关性,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还将进一步导致思维下降、半身不遂、头痛痴呆、中风偏瘫等,故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为有效促进眩晕患者相关症状的好转,本研究将耳穴压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且效果较为明显。具体信息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眩晕患者病例资料,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28例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2017年4月—2018年3月采取耳穴压豆护理干预的28例患者资料分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1~70岁,平均(56.34±2.19) 岁;病程最短2 h,最长10 d,平均(3.98±1.24) d。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9~70岁,平均(56.31±2.24) 岁;病程最短3 h,最长10 d,平均 (4.05±1.23) d。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眩晕症诊断标准,即头晕目眩、视物有明显旋转感,甚至晕倒,同时可伴有头痛、目胀、肢体震颤、耳鸣、失眠、性情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滑症状;②无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
1.3 排除标准 ①因小脑出血及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眩晕患者;②因骨折、肿瘤及颈椎脱位所致的眩晕患者;③精神障碍且无法积极配合治疗者;④双耳耳廓内皮肤受损者。
1.4 护理方法2组均给予环境护理、饮食指导、病情监测等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确保病房内安静清洁,适当减少探视与陪护,使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睡眠及休息;②要求患者饮食以富含多种维生素及营养物质为主,戒饮酒,忌暴饮暴食;③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针对患者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从而减轻患者内心压力。除上述干预外,观察组加以联合耳穴压豆法治疗,步骤如下:选取皮质下、肝、枕、额、肾及神门主要穴位,在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使用0.6×0.6 cm胶布在耳穴部位固定王不留行籽,按压5~10 min,每隔3 d更换1次,对双耳进行交替贴压,对于头晕症状较为严重者可在对侧耳穴同时压豆,以提高临床疗效。
1.5 观察指标 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制作眩晕症头晕头痛程度分级标准,其中头晕头痛症状轻微或头部有昏沉感但无景物及自身旋转、晃动感,且能够正常工作及生活为轻度;头痛头晕症状减轻,可感到轻微景物及自身旋转、晃动感,虽能够坚持工作,但仍受到一定影响为中度;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常伴有景物及自身旋转、晃动感,生活、工作均可受到较大影响为重度。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对2组患者大便、小便、洗澡、穿衣、上下楼梯等症状进行评定对比,总分为100分,生活活动能力与分值呈正比。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头痛头晕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头痛头晕症状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头痛头晕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例(%)]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干预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x±s,分)
目前,西医认为眩晕与脑供血不足、情绪抑郁、颈椎病、前庭系统病变等密切相关,临床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欠佳[4]。而在中医治疗中,刺激耳部穴位方式因具有调节躯体内脏功能、镇静镇痛作用,现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所致的眩晕症中,其中以耳穴压豆法最为常见,能够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及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5]。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属“眩运”“眩冒”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风、火、瘀、痰扰乱清空,或气血亏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所致,故临床治疗常以补益精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为主要原则[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头痛头晕症状较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耳穴压豆疗法在眩晕症患者临床护理应用中效果显著,可进一步促进其头痛头晕症状的好转,并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耳穴不仅为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疾病治疗点,故根据相应部位及脏腑经络辨证实施耳穴压豆法治疗,可起到良好的刺激与疏通经络作用;同时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能够有效调节内分泌功能。其中肝穴可疏肝利胆、清头明目;肾穴具有益肾降火、强腰壮骨的功效;枕穴具有调节前庭系统功能的作用;皮质下穴则可镇静安神与醒脑开窍;神门穴能够清热解毒、镇痛祛风等[7]。总而言之,对眩晕症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法治疗可有效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同时达到开窍醒神、止晕定眩、提升气血的效果,有利于加快疾病的好转[8]。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基础上加以联合中医耳穴压豆法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眩晕症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的好转,且可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