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毅 (本刊特约记者)
这是一个告别的时刻。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新奇与惊喜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与黎明号探测器先后挥手离去,然而它们为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激励后来者继续前进。
美国《科学》杂志刊载研究报告说,科研人员在一块5.58亿年前生物的化石中找到胆固醇分子,从而确认这种生物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据介绍,这种被称为“迪金森尼亚”的椭圆形生物长1.4 m,全身有肋骨状结构,属于埃迪卡拉生物群,这类生物比5.4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的大量动物还早了近2 000万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伊利亚•鲍布洛夫斯基团队在俄罗斯西北部白海附近的偏僻悬崖上发现了这块保存完整的化石,分析发现其组织中含有胆固醇分子,而含有胆固醇是动物的特征之一。
研究人员说,这证明当时的动物群大而丰富,比此前估计的还要早。此前假说认为,节肢动物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突然”出现;但也有研究者猜测,节肢动物在寒武纪之前应该已经开始缓慢进化,只是因为那个时期的化石难以保存,才始终没有找到确切证据。
鲍布洛夫斯基说,“迪金森尼亚”化石是一把钥匙,有助于理解以细菌为主的世界如何演化到“寒武纪大爆发”后的大型动物世界。
埃迪卡拉生物群在20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区。它们是生活在前寒武纪海洋的多细胞无脊椎生物,被视为复杂生物多样性开始的“寒武纪大爆发”前奏。
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已经成功地将它的第一批两辆漫游车发射到目标小行星“龙宫”的表面,并在那里展开探测。
当隼鸟2号探测器降落到距离“龙宫”表面只有55 m的最低高度时,它释放了两辆漫游车,分别叫做MINERVA-II 1A和MINERVA-II 1B,之后又顺利返回位于“龙宫”上空20 km处的观测点。
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消息称,两辆漫游车是2018年9月21日投放的,并在22日晚获得证实已成功着陆小行星“龙宫”,目前状况良好,正在发送照片和其他数据。对照片等的分析显示,两辆漫游车正在“龙宫”表面移动。
投放漫游车期间,隼鸟2号的影子映射在小行星“龙宫”上(图片来源:JAXA)
这两辆六边形的漫游车上装载了照相机,每一辆重1.1 kg,直径18 cm,高7 cm。它们不是采用常规轮式或履带式行驶,而是利用旋转电机在小行星表面跳跃,由于失重的原因,每一次跳跃将持续约15 min。
漫游车的设计是为了拍摄小行星的图像,同时,它们装载的传感器则可以测量“龙宫”的温度。
在2019年离开“龙宫”小行星之前,隼鸟2号探测器将会再释放两辆漫游车,时间大约是在10月下旬。同时该探测器自己也会在“龙宫”表面着陆,首次尝试采集岩石样本,之后还将反复开展飞离观测及着陆采样,最终将样本带回地球。
科学家希望,研究这颗由早期太阳系的原始材料构成的直径1 km的小行星,将帮助他们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起源和演化。
隼鸟2号探测器于2018年6月27日顺利抵达“龙宫”上空20 km处的预定观测点。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采样探测器是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它于2010年成功将“丝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质微粒送回地球。
隼鸟2号探测器于2014年12月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预计将在“龙宫”附近逗留约1年半,2020年返回地球。
现年89岁的英国著名数学家、阿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迈克尔•阿提亚,2018年9月24日在德国海德堡提出了证明黎曼猜想的“简单思路”,并称沿着该思路可以证明黎曼猜想。这一说法震动了数学界和社交媒体,但他的证明思路仍有待同行评议。
在当天举行的第6届海德堡国际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获奖者论坛上,阿提亚发表了约40 min的演讲,其中有10多分钟简单介绍他的新思路。
“证明黎曼猜想会让你成名。如果你已经成名,那就会臭名远扬,”阿提亚说,“没人相信黎曼猜想的任何证明,因为它太难了。还没有人能证明它,所以现在为什么你能呢?除非你有了一个全新思路。”
阿提亚认为人们应“认真倾听”的新思路,基于对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无量纲数——精细结构常数的推演,推演过程结合了冯•诺依曼等科学家的早前理论,还引入了一个新的所谓TODD函数,该函数被视作证明黎曼猜想的核心。但有同行表示,这个新函数定义并不明确。
不过,阿提亚当天并未解释全部的证明工作。有与会者表示,黎曼猜想意义重大,因为许多数学命题都建立在黎曼猜想为真的基础上。不过,即使阿提亚的新思路成立,所能证明的也只是黎曼猜想的一部分。
黎曼猜想由德国数学家伯恩哈德•黎曼于1859年提出,是关于质数分布问题的猜想。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2000年公布世界七大数学难题,并为每个难题设立100万美元奖金,黎曼猜想是其中之一。
迈克尔•阿提亚(图片来源:© HEIDELBERG LAUREATE FORUM FOUNDATION)
海德堡获奖者论坛邀请阿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ACM计算奖、奈望林纳奖的获奖者与世界各国的青年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对话交流,自201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一个“小妖精”正潜伏在太阳系的边缘。
天文学家如今在太阳系外围发现了一个遥远的世界。它被命名为“2015 TG387”,并被赋予了一个绰号——“小妖精”,这要归功于一项2015年万圣节前后的发现。
这颗天体位于冥王星之外,其与太阳的距离永远不会小于日地距离的65倍,或者说大约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日地距离也被称为天文单位(AU),冥王星距离太阳约34 AU。当运行到最远端时,这颗天体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日地距离的2 300倍。
研究表明,“2015 TG387”大约需要4万年的时间才能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能重新定义太阳系的边缘。
“2015 TG387”是在这一遥远的深空中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天体之一。尽管尚未得到证明,但它的轨道与在遥远的太阳系中存在一颗被称为“第九行星”的大行星的假设相一致。由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Scott Sheppard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使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日本的8.2 m斯巴鲁望远镜发现了这个“小妖精”。
研究人员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份通告中宣布了这一发现,还在10月3日的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2018年10月2日发文称,直径接近300 km的“2015 TG387”的轨道表明更遥远的地方可能有“第九行星”的存在。
发现者之一、夏威夷大学的David Tholen指出,由于在轨道上太过昏暗,这颗天体在99 %的时间里是看不清楚的。科研团队在寻找未知矮行星和“第九行星”时发现了该天体。Sheppard说,这些遥远的天体是寻找“第九行星”的“面包屑”。
此前发现的“2012 VP113”和“塞德娜”近日点分别为80 AU和76 AU,被认为是太阳系内已知最远的两个天体。这颗新发现天体的近日点排名第三,但其轨道极其扁,远超前两者。
“第九行星”是天文学家设想中一颗距太阳最遥远的大行星。它可能距太阳几百个天文单位,质量预计是地球的10倍,但精确位置尚不清楚。
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一些遥远的小天体轨道可能受“第九行星”影响,保证它们不会距“第九行星”太近。
研究人员表示,“小妖精”现在加入了一小群极端的太阳系天体,它们的轨道超出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引力范围。尽管模拟结果不能直接证明太阳系中存在“第九行星”这样的大天体,但可以提供更多证据表明太阳系边缘的确有一颗未知天体存在。
新发现天体可能重新定义太阳系边缘(图片来源:Roberto Molar Candanosa、Scott Sheppard/卡内基科学研究所)
中国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2018年10月4日说,他们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有助于揭示基因与生育的联系以及了解中国人口基因结构。
这项发表在2018年11月4日出版的美国《细胞》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收集了超过14万名中国孕妇的部分基因组样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对孕妇少量游离DNA进行测序以检测染色体异常的一种技术。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测序对象约占中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一,除汉族外还覆盖了36个其他民族。研究确认了与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表型有关的新的遗传位点,还发现了中国人基因组中独特的病毒DNA分布。测序结果还显示,中国人拥有一些印度人、东南亚人和沿古丝绸之路上的欧洲人中常见的遗传变异。
研究发现,一个叫NRG1的基因变异情况与孕妇生双胞胎的概率有关。此外,有一个基因的变异与孕妇血液中疱疹病毒6型含量高有关,后者是导致婴儿出现“蔷薇疹”的常见原因。
论文共同作者、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徐迅说,尽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低通量测序,但测序对象基数大,因此上述数据仍有助于人们对中国人口基因结构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教授拉斯穆斯•尼尔森说,能获得这么大的样本量,找出基因变异与人类特征间的关联,这很了不起。球大约8 000光年。它在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周围若隐若现,看上去是地球卫星月球的两倍大。
第一颗系外卫星可能是一颗海王星大小的卫星,它围绕着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运行(图片来源:Dan Durda)
研究团队和评论家都认为,进一步的确认仍然是必要的,而这也为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增添了一丝谨慎的气息。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Sara Seager,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看到搜寻第一颗系外卫星的工作还在继续令人兴奋,这是一颗令人震惊的大‘月亮’。”
大多数关于行星形成的理论模型都在努力制造这样一颗巨大的卫星。然而,科学家的搜索往往偏向于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卫星,因为更大的东西更容易被发现。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天体物理学家Stephen Kane说,这使得新的“系外卫星”和“热木星”一样,让早期的系外行星猎人们感到意外。“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正常的,它只是意味着这可能是我们所关注的一切。”Kane说。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Alex Teachey和David Kipping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外恒星系统中这颗“月球”的踪迹。推测它体型巨大,直径与海王星相当,绕着巨大的气态行星开普勒1625b旋转,而这颗行星又绕着其母恒星开普勒1625旋转。
由于望远镜无法直接观测该行星及其卫星,研究人员采用“凌星法”,即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因前方行星的遮掩而减弱,从而推断卫星的存在及其物理特性。
研究人员观测时发现,在开普勒1625b从母恒星前方经过前1个小时,恒星就已微弱“变暗”;即使开普勒1625b从母恒星前方经过一段时间后,依然可以观察到恒星微弱“变暗”。他们认为,这并非恒星表面活动造成,而是因为有一颗“月球”围绕着开普勒1625b旋转,这是对目前观测数据的最佳解释。
Kipping说,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这颗“月球”的存在,如果后续观察确认了这一发现,将为行星系统的形成提供关键证据。
研究人员在2018年10月3日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如今,Teachey和Kipping希望再试一次,并打算在2019年5月用哈勃
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帮助下,天文学家称,他们已经找到了证明太阳系外第一颗卫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就像第一批系外行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热木星”,它们能够近距离围绕恒星旋转,这次发现的首颗“系外卫星”也同样很奇怪——这是一颗海王星大小的巨型卫星,距离地太空望远镜展开观测。在那之前,他们将在开普勒目录中寻找其他的系外卫星。他们的研究表明,最有希望的宿主行星会有遥远的轨道和漫长的旋转周期,也或许是因为与恒星距离过近会使其将卫星带走。
不过就目前而言,该研究团队仍坚持自己的决定,即其宣布的发现是正确的。Kipping在与论文同时发布的在线宣传视频中说:“如果被驳倒,我们就将失去一切,而搜索仍在继续进行。”
欧洲和日本联合开发的探测装置“比皮科伦坡”(图片来源:ESA/S.Corvaja)
欧洲和日本联合开发的探测装置“比皮科伦坡”2018年10月20日启程,飞向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这是人类第三次无人水星探测任务。
巴黎时间2018年10月20日3时45分(北京时间2018年10月20日9时45分),“比皮科伦坡”由一枚阿丽亚娜5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欧洲航天局局长扬•韦尔纳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欧日航天机构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并相信未来将获得“许多重大成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理事长山川宏对发射成功表示祝贺,并认为该任务“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水星环境,最终还能帮助理解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
按计划,“比皮科伦坡”将经过7年的太空飞行,于2025年抵达水星。届时,该探测器将释放出“水星行星轨道飞行器”和“水星磁层轨道飞行器”两个独立探测设备。前者由欧航局研发,主要探测水星的表面和组成;后者由日方研发,主要探测水星的磁场。
抵达水星后,两个探测设备收集数据的时间暂定持续一年,其后有可能再延长一年。
人类第一次水星探测任务是1973年发射的美国“水手10”号探测器,它曾3次掠过水星,但一直未能进入水星轨道。第二次水星探测任务是2004年发射的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该探测器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2015年完成使命后撞水星自毁。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科学家们相信,了解水星的构造和组成,对了解地球等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乃至太阳系的起源都很有帮助。
在结束了飞往小行星带最大的两个成员——灶神星和谷神星的长达11年的旅程后,美国宇航局(NASA)的“黎明”号探测器预计将在未来的几周内耗尽推进器的燃料,并最终结束它的使命。这架探测器使得天文学家得以近距离观察水的存在与否对小行星形成产生的影响。预计它将在谷神星周围的轨道上翻滚几十年,最终撞向谷神星。
“黎明”号探测器是NASA唯一一个围绕两颗行星轨道运行的探测器,这一壮举得益于其高效的离子推进器。2011年,“黎明”号探测器首先抵达了长600 km的蛋形灶神星,并绕其轨道运行了1年;随后它又飞往谷神星,并于2015年抵达。
这两颗小行星的质量占小行星带总质量的45%,但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干燥的灶神星的组成类似于类地行星,它有一个铁核和一个干燥的岩石表面,上面布满了峡谷、环形山和山脉,这是过去撞击和火山活动的遗迹。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帕萨迪纳市NASA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行星科学家Carol Raymond说,“黎明”号探测器能够证实,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类陨石实际上是灶神星的碎片,这使其成为一种“反向样本返回任务”。
天文望远镜已经在谷神星上发现了富含水的矿物质。谷神星是一颗直径900 km的天体,由于体积庞大且呈球形,因此被归类为矮行星。“黎明”号探测器在谷神星上发现了一片冰冻海洋的残骸,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黏土和盐壳。“我们无法想象它会是这样的。”Raymond说。
如果谷神星是在其目前所处的位置形成的话,年轻的太阳可能会把大部分的水蒸发掉。因此,一些科学家怀疑,谷神星是在木星和土星之后形成的,但是被气态巨行星早期剧烈的旋转所吸引。“黎明”号探测器发现了这个遥远诞生地的一个标志——氨,一种只有可能在太阳系外围形成的挥发性分子。
“黎明”号探测器还发现了谷神星在地质学上仍然很活跃的一个迹象: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孤独的火山,高4 000 m,能够渗出由水、盐和其他物质构成的“岩浆”。后来的观察发现了另外21座火山的痕迹。并且超过100个富含盐的亮点也表明,地下冰在许多地方都能够到达小行星表面,就像是一种泥泞的盐水。
在埃尔纳特陨石坑就有这样一个地点,显示出有机分子的迹象,这在太阳系外围很常见,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存在。但这些发现使得谷神星成为未来探索的主要候选行星;NASA对可能的着陆器的研究预计将于2019年结束。
在最后的几个月里,“黎明”号探测器进入了一个更加紧密的轨道,距离谷神星表面只有35 km。JPL的“黎明”号任务主管Marc Rayman说,最终这架已经报废的探测器可能会在谷神星轨道上停留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它帮助揭开了围绕在矮行星周围的神秘面纱”。
美国宇航局(NASA)2018年10月30日宣布,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正式“退休”,它已经在太空工作了9年多的时间。
该机构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耗尽了燃料,因此不得不停止其科学任务。它会在当前所在轨道停止工作,这是一个远离地球、安全的轨道位置。这架太空望远镜在退役前已经把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下载到地面任务控制中心。
加利福尼亚州莫菲特场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开普勒项目科学家Jessie Dotson表示:“这是一架小宇宙飞船能够做到的一切。”他说:“它总是按我们的要求去做,甚至更多。”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系外行星,有些类型的行星在太阳系中是未知的,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
现在已经退休的太空科学家William Borucki最早提出了有关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想法。他说,通过开普勒,“我们已经证明在这个星系中有比恒星更多的行星”。
对开普勒数据的一项最新分析显示,20 %~50 %的可见恒星可能拥有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岩石行星,一些此类行星可能位于母恒星的宜居带内,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而水被认为是生命能够存在的关键。
NASA说,开普勒收集的很多数据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它发现了很多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行星,这是太阳系中所缺少的;它还发现与太阳系相比,一些恒星周围的行星要密集得多;其观测数据还可用于研究银河系历史和宇宙膨胀速度等。
科研人员预计还需要十多年时间来分析开普勒望远镜收集的数据。Dotson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退役并非其发现之旅的结束,将来还会有建立在开普勒数据基础上的新发现,未来的探测任务也将依赖它的成果。
2018年11月1日,一项对全球所有复杂生物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在英国伦敦正式启动。
“基因变异是所有遗传学知识的源泉。”项目成员之一、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进化遗传学家Jenny Graves说,“你拥有的基因变异越多就越好——那么为什么不对所有的事物展开测序呢?”
这项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便是在未来10年内对全世界约150万种已知的动物、植物、原生动物和真菌物种(统称为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这项倡议估计耗资47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只筹划到其中的一小部分资金。
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来自茵格斯顿市惠康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计划在未来8年的时间里花费5 000万欧元(6 500万美元)对英国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其数量约为66 000种。
对惠康桑格研究所的支持——将来自该所的总体预算——是迄今为止对这项努力最大的承诺之一。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进化生物学家、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工作组主席Harris Lewin估计,关于该项目迄今为止所作的财政承诺总计约2亿美元。这是该项目为期3年的“第一阶段”预估成本的1/3。这一阶段打算对9 000类已知的真核生物中的每一类至少1个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希望在1年内筹集到剩余的资金。
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包括十多个现有的测序项目。例如生命之树的特定分支,如鸟类、昆虫和植物;或者对于一个特定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如在英国被正式称为达尔文生命之树的项目。
Lewin表示:“我们不需要一个基因组计划来控制所有的项目。”相反,他说,这项努力存在的理由便是为了确保正在进行的生物多样性测序工作的标准化。
“当你接近不同的科学团体后,会发现那是处于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的。”Lewin说,“如果到最后,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那得到的就是巴别塔了。”
在此次伦敦召开的会议上,与会者讨论了样本采集、测序、数据管理和共享的指导方针。Lewin认为,制定这样的标准对于使基因组对所有的科学家都有用——而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科学家有用,是至关重要的。
参与这项工作的科学家说,因为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是一个伞形组织,它对于确保测序工作能够覆盖所有生命科学分支也很有价值,而不仅仅是那些之前吸引科学家关注的领域。
鸭嘴兽是为数不多的基因组已经被测序的复杂生物之一(图片来源:Dave Watts)
Jezero陨石坑(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美国宇航局(NASA)于2018年11月19日宣布,首个采集火星岩石并最终返回地球的火星车将会探索赤道附近的Jezero陨石坑。Jezero是一个45 km宽的陨石坑,这里曾经充满了水,因此火星生命有可能在陨石坑中繁衍。
“从这个独特的区域获取样本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火星及其孕育生命能力的看法。”从4个候选着陆地点中选择了Jezero陨石坑的NASA科学副局长Thomas Zurbuchen这样说道。
目前还不确定的是,火星车在完成对Jezero陨石坑的测量后,是否会继续长途跋涉到另一个地点。一些科学家希望探测器能够前进28 km,到达一个被称为“中点”的地方,在那里它可以对这颗红色星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进行取样。
该机构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行星科学部的代理主任Lori Glaze说:“无论如何,2020年发射的下一代火星车将为NASA在未来几年的火星计划指明方向。”
Jezero陨石坑是36亿年前由一颗陨石撞击形成的。有一段时间,这里的水深大约为250 m,之后这些水流了出来,留下的沉淀物可能包含有生命的记录——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你看到一个峡谷形成并留有沉积物。”该任务的项目科学家Kenneth Farley说,“这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Zurbuchen说,Jezero陨石坑地貌丰富,对研究火星很有价值。研究人员根据已有资料认为,这个陨石坑曾经是河流三角洲,有黏土和碳酸盐岩等,可能还有水流曾经带来的各种矿物质,因此有望在这里收集到有机分子,发现微生物存在的迹象。研究人员也表示,这里有大量巨石和悬崖,多处为风蚀地貌,这种地质多样性给火星车的着陆带来挑战。
Farley说,由于Jezero陨石坑是碳酸盐岩的故乡,其化学成分可以揭示湖水和火星大气在遥远的过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上游发现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可能已经被冲入陨石坑,探测器也可以在那里研究它们。
Farley说,这个陨石坑的科学价值一直吸引研究人员,但过去认为,火星车难以在这里安全着陆,然而新技术使火星车在此着陆成为可能。比如工程师开发了一种被称为“地形相对导航”的新技术,可将火星车安全送至火星表面。
Jezero陨石坑的不同地质构造及周围环境帮助它击败了2020年火星车的其他潜在目的地。其中包括火星上一些最古老岩石——“东北锡尔蒂斯”,以及“勇气号”火星车在2004年至2011年间探测过的哥伦比亚山。
耗资24亿美元的火星车计划于2020年7月发射,2021年2月登陆火星。它将携带37根样品管和5个备件,并用它的机械臂将其装满。火星车的机械臂是一种用来钻取长而细的火星岩石的装置。在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过程中,火星车将收集各种样品,并最终将这些样品送回地球。
NASA还没有制定出将样本运回地球的详细计划。Zurbuchen表示,他们希望在本世纪20年代末向火星发射一架探测器,之后取回这些岩石样本,并在21世纪30年代初将它们送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