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荥阳的成语文化

2018-12-25 11:35
关键词:荥阳学书鸿沟

荥阳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早在10万至2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黄帝夫人嫘祖养蚕缫丝、教民做衣服的美丽传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秦朝置县到1994年撤县设市,荥阳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发生过一次次影响全国的重大战役,涌现出一个个彪炳千古的历史名流,也产生了一些极具荥阳地域特色的成语,如“鸿沟为界”“过关斩将”等;还有一些成语与荥阳人密切相关,如“任安独存”“后顾之忧”“柿叶学书”等。这些成语以言简意赅、感情细腻、内涵浑厚等特点,成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形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学习、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对荥阳成语文化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思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语“借箸代筹”“决一雌雄”“鸿沟为界”“判若鸿沟”“楚河汉界”

“借箸代筹”源自《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1]2040这是张良对刘邦所说的话。楚汉战争时期,项羽与刘邦在荥阳相持不下,刘邦与郦食其商议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后代的建议,但张良却坚决反对,张良对刘邦解释说:“请让我借用大王面前的筷子为您筹划一下当前的形势。”张良借助筷子为刘邦筹划了当时的形势,为刘邦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后人以“借箸代筹”比喻在旁边为别人出主意、谋划事情。

楚汉双方在荥阳进入拉锯战后,双方各有胜负,项羽着急地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1]328“决一雌雄”由此而来,指的是较量一下,决出胜败高低。后来刘邦逐渐占据有利地位,为了从项羽手中要回父亲,派人与项羽和谈,最终双方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1]330-331鸿沟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一条运河,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鸿沟为界”比喻彼此之间有很深的隔阂和裂痕。“判若鸿沟”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楚河汉界”比喻敌对的双方,这也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

二、成语“任安独存”“坐观成败”

“任安独存”和“坐观成败”均源自《史记》,“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1]2938,“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1]2782。“任安独存”和“坐观成败”的主人公是西汉荥阳人任安。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期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任安年轻时生活贫困,但精神富有、品质高洁,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在卫青权势衰落,门客纷纷改换门庭,投奔霍去病的时候,任安继续留在卫青门下,由此产生了“任安独存”这一成语。比喻不为权势所左右、不随波逐流,或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讲义气,不趋炎附势。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任安不愿意卷入汉武帝父子对峙的战乱中,于是按兵未动。后来,任安手下的一名小官因与任安有过节,向汉武帝告发任安。汉武帝评价任安:身为老吏,老于世故,看到太子谋反的事发生,却坐观胜败,看到谁胜利就附和顺从谁,有二心,于是便杀了任安。“坐观成败”由此被用来形容对别人的成败采取旁观态度。事后汉武帝查清了“巫蛊之祸”的真相,为太子平反昭雪,但任安之死却成了千古奇冤。

三、成语“望尘莫及”

“望尘莫及”这一成语由发生在荥阳的一个故事而来,出自《后汉书·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2]东汉时期,赵咨受命为东海相,赴任路上经过荥阳。当时的荥阳县令曹暠,专门在路口等候他,想与他好好地叙叙旧情,因为他俩是旧相识,并且曹暠曾经被赵咨举荐过,从而得到参加察举考试的机会。可是,赵咨见了曹暠,连车子都不下就走了,曹暠想把他送到城外的长亭,不料赵咨的车马走得很快,只能看见扬起的滚滚尘土。此后“望尘不及”演化成了“望尘莫及”这个成语,意思是望着远去的车马行走时扬起的尘土,却不能追上,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面对此景,曹暠对一旁的主簿说:“赵公很有名望,今天路过这里而不停留,我这当县令的必然被天下人所耻笑。”说着丢下他当官的印绶,追至东海去了。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也从侧面说明了荥阳所处位置的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

四、成语“过关斩将”

“过关斩将”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故事的主人公是关羽,他闯过五个关口,斩杀六员大将。《三国演义》小说中写道:东汉末年,刘备兵败后投靠河北的袁绍,关羽流落在曹操处,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就从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由于关羽没有曹操签发的通行证,沿途被曹军守将围追堵截。关羽在曹操的管辖境内经过关口五个: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黄河渡口;斩将六员: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最后终于与刘备相会。后人将这个故事概括为“过五关斩六将”。成语“过关斩将”由此而来,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五关”中的“汜水关”,又称虎牢关,位于荥阳汜水镇,地扼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羽一路向东,来到荥阳后,斩杀了荥阳太守王植,离开荥阳直奔滑州黄河渡口。

五、成语“后顾之忧”

“后顾之忧”出自魏孝文帝对大臣李冲的评价:“仆射执我枢衡,总厘朝务,清俭居躬,知宠已久。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怀怆慨。”[3]李冲(450—498 年),原名李思冲,字思顺,自幼丧父,由其长兄荥阳太守李承抚养长大。李冲灵敏聪慧、行为严谨、办事公允、善于交游,逐渐受到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宠爱优待,曾被封为荥阳郡开国侯,食邑八百户。李冲建议废除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又建议颁行新的租调制度,成功推行户籍和赋税制度改革,公私都以为便,北魏国力日趋强盛。此外,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推行汉化措施等方面,李冲也立下汗马功劳,承担了营造洛阳的重任,等等。孝文帝每次出征,李冲都将朝中的事情打点得十分妥当,使孝文帝不担心后方的忧患。魏孝文帝对李冲的病患深感痛心,对大臣说:仆射李冲,掌我国家大机,总揽朝中事务,清俭尽职,恩宠已久。朕以其仁爱明达、忠诚儒雅,托付给他代管朝政,使我每次出征在外,都不用担心后方的忧患。他忽然有这个病患,我很是悲凉怆然啊。成语“后顾之忧”由此而来,意思是在前方或外出时,担心后方或家中会出事。

六、成语“柿叶学书”“衮衮诸公”“广文先生”

“柿叶学书”这一成语源自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郑广文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有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4]“柿叶学书”的故事主人公是郑虔。郑虔,字趋庭,又字若齐、弱齐、若斋,唐代荥阳人,其墓志称“公讳虔,字趋庭,荥阳人也。本枝自周,因国氏郑,尔来千有余年,世为著族”[5]。郑虔困居慈恩寺时,练书法无钱买纸,见寺内有柿叶数屋,遂借住僧房,每日取柿叶练书法,天长日久,竟将数屋柿叶写完。后来郑虔将自己的诗、画作品编成一卷,进献给唐玄宗。唐玄宗阅后御笔题写“郑虔三绝”,称赞他诗、书、画是三绝。郑虔柿叶学书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柿叶学书”这一成语由此被用来形容刻苦钻研的精神。

“衮衮诸公”“广文先生”源自杜甫的《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6]“衮衮”表示很多、源源不断,“台省”指的是御史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后“衮衮诸公”指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政客。“广文先生”是杜甫对郑虔的称呼。《新唐书·郑虔传》中曰:“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7]唐玄宗喜爱郑虔的才华,为其特置广文馆,授郑虔为首任博士。但这只是一个虚职,郑虔身为冷官,门前冷落,生活贫困。“广文先生”由此用来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七、成语“如临大敌”

“如临大敌”形容把情况看得很严重,出自《旧唐书·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如临大敌”说的是郑畋。郑畋(825—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出身于荥阳郑氏家族。在担任凤翔节度使期间,郑畋扩充军队、修缮兵器、整修城垒,并把自家财物拿出来分给守城的士兵。士兵们日夜常备不懈,像遇到非常强大的敌人一样,最终打败了前来进攻的黄巢军队。郑畋虽是进士出身,但在发生战争时亲临战场,统帅军队取得大捷,故而唐僖宗称赞郑畋道:“予知畋不尽,儒者之勇,甚慰予怀。”[8]唐僖宗称郑畋为“儒者之勇”,这一评价毫不为过。

八、成语“心有灵犀”“剪烛西窗”“锦瑟年华”“花明柳暗”

荥阳市区东的李商隐公园,纪念的是晚唐时期的荥阳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情致婉曲,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凄美动人。成语“心有灵犀”出自他的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9]136比喻恋爱时双方心心相印,现多形容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剪烛西窗”出自他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9]50本是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锦瑟年华”出自他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9]1比喻青春时代的美好。“花明柳暗”出自他的《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9]302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这是他对家乡名胜夕阳楼的描述。另外,李商隐的作品中还出现了“没齿难忘”“断章摘句”等成语。

通过研究荥阳成语,我们对荥阳历史、荥阳历史名人有了更深的了解。荥阳西望古都洛阳,南眺中岳嵩山,北濒九曲黄河,东接古都郑州,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要隘,有广武山、鸿沟等名山沟川。战国时期,魏国为了引水灌溉农田,便利黄河两岸地区的交通往来,开凿了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淮水、泗水、济水、汝水等汇合,既可以用于水运,又能灌溉农田,对促进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地处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成为全国水运枢纽和粮储中心,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国利用鸿沟水系和济水等河流,把在南方征集的大批粮食运往北方,并在荥阳兴建规模庞大的敖仓,作为转运站。楚汉相争时,双方在荥阳长期对峙,郦食其建议刘邦夺取此仓,说:“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1]2694刘邦“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1]327,奠定了争霸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发生在荥阳的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战争,成就了“借箸代筹”“鸿沟为界”等成语。荥阳境内的虎牢关,因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得此名,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抗金等战争均在此发生。《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关羽、张飞与吕布在虎牢关大战了一场,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更是让虎牢关家喻户晓,关羽在荥阳等地的事迹也形成了“过关斩将”这一成语。此外,荥阳是郑姓的发源地,一代代郑氏人生长于此,以耕读传家,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形成了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至唐代,荥阳郑氏和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称,是最为尊贵的世家大族,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涌现了一大批人才。据统计,在唐朝的396位宰相中,郑姓宰相有13位之多,明确出自荥阳郑姓的就有9位。[10]“柿叶学书”“如临大敌”等成语,展现了荥阳郑氏族人的杰出才华和高贵品质。其他荥阳人,如任安、李商隐,也是如此。前文提到的“后顾之忧”的主人公李冲,长于荥阳,还被封为荥阳郡开国侯,与荥阳郑氏家族联姻、交游,也与荥阳有不解之缘。通过这些成语,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荥阳金戈铁马的气息,感受到了史家对荥阳人的着力刻画和赞美。流传千年的荥阳成语,是荥阳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原文化中的明珠。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14.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89.

[4]李绰.尚书故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70.

[5]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收墓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249.

[6]杜甫.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74.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77.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634.

[9]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卫绍生.中华郑姓源流与荥阳堂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303.

猜你喜欢
荥阳学书鸿沟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释析《汤阴县知事润苍张君墓志铭》
学书有感
鸿沟为界
游走在“保守者”与“开明者”之间
——从荥阳公视角看《李娃传》
荥阳油坊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