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物流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国际物流是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1]。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对国际物流活动的讨论主要关注由国际贸易所产生的物流活动。在这个狭义的概念中,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存在时空矛盾,生产和消费过程分别在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对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2]。
各大高校开设的国际物流课程常见到两个名称,即《国际物流》或《国际物流管理》。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二者各有侧重。除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物流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通常《国际物流》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对国际物流主要功能的业务运作、国际物流主要形式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技能的掌握,特别关注“流程”、“单据”和“价格”等三个要素,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国际物流管理》课程则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控制和科学组织,促进物资或商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国际物资或商品的流动路线最佳、流通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因此会关注学生对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管理、国际仓储与库存管理、国际物流信息管理和国际物流规划与管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文所研究的《国际物流》中,由于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少高校还在理论课程之外设置有实验实践课程,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从目前课程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的优化。一些早期的《国际物流》教材是在《国际货物运输》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物流业务的发展变化,经修改、扩充完善后形成的[3]。这样的渊源使得课程之间存在知识点的交叉与重复。此外,在与国际物流相关的课程模块中,不同高校会选择性的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报关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同样存在上述的知识点交叉、重复等问题。另外,由于国际物流业务涉及许多的专业英语词汇,业务流程中单据的填制也以英文为主,还有部分高校将《国际物流》开设为双语课程。纵观上述问题,将《国际物流》作为一门先导课还是选修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取舍,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动态调整。
(2)课程内容有待更新。由于海运的发展历史最悠久、管理体系也最为完善,因此无论是国际货物运输、仓储,还是报关、报检等,基本都是以海运活动为基础展开的。因此课堂中会重点讲授海运业务的相关知识点。受课时限制,对其他运输方式讲解往往一带而过。但是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空运、中欧班列、国际快递等运输形式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进而对报关、报检等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从调研情况看,这些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尚未真正体现在日常授课中。
(3)教学方法需要调整。在《国际物流》的理论课教学中,课堂讲授仍然是授课的主要方式,间或穿插一些评述性案例。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理论的讲解和案例的陈述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与空洞。当学习活动缺乏必要的思考,由此获取的知识来源于死板的记忆时,学生通常不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国际物流》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4)教学过程控制流于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已经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新工具,面对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却仍然主要依赖最终的考试,并且考核的形式过于单调,不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得任课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现行的通过期末考试来反映教学效果存在明显的反馈滞后性,任课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修订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在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录课,学生课外时间学习,课堂时间讨论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自由的获得知识,并由此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4]。受当前《国际物流》课程课堂教学现状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翻转课堂的引入解决了上述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方面[5],实施翻转课堂为《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带来如下的改变。
(1) 学习观念的变化
《国际物流》课程包含有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并且涉及国际规则、国际公约,如《海牙规则》、《汉堡规则》、《华沙公约》、《海牙议定书》等。在传统的学习观念指导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思想的自由,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手段。但是根据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听讲和阅读两种方法的知识保留率分别只有5%和10%[4]。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要求,并且束缚了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知识的意愿。翻转课堂理念的根本就在于鼓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实施涵盖了从课前自主的知识学习安排、课中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课后互动强化知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赋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照顾到学生接受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2)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进入学生的学习环境,互联网无限丰富且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已经开始引发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6]。除了教与学之外,课程的考核形式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习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国际物流》课程考核主要以卷面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卷面考试的形式过于僵化,学生应对考试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环节,对知识的记忆属于初步的浅层认知[6]。因此,卷面考试并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翻转课堂对课程考核形式的改变是多样化的。首先,翻转课堂的课下学习过程常常是按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的,教师根据《国际物流》课程的特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任务,使得任务的完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必须经过深度学习,并做好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的高效结合。其次,翻转课堂注重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过程考核。翻转课堂的建设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以作者使用的超星学习通APP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出勤率”、“课堂互动次数”、“快速小测验”、“课程视频学习进度”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可以设置筛选条件,由平台筛选学习进度滞后或学习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方便教师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督导。第三,除了学习过程记录可以转化为学习成绩外,利用翻转课堂可以开展在线考试、案例分析、表单填制、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
虽然《国际物流》课程的内容体系复杂,但是从目前多数教材的章节安排分析,已经从业务流程和运输形式两个维度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割,可以形成8个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这8个模块从知识体系看相对独立,虽然有少数知识点需要一些前导课程的支持,但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克服。同时,模块化后的课程架构有利于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知识点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
在翻转课堂的设计中,课下学习阶段主要包含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基本业务流程,学生通过课下学习了解该模块涉及的知识点,同时通过互联网的检索,熟悉该模块国际物流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研讨阶段做准备。教师是课堂研讨阶段的引导者,这需要教师对整个课堂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针对不同模块的特征,课堂学习阶段可以以完成该模块涉及的工作流程、操作步骤为主线贯穿课程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将步骤、方法、规则、工具等作为教学的中心,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使学生易于将课下学习阶段掌握的知识应用于课上的学习、讨论中。这样既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应用的满足感,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学习能力。
图1 《国际物流》课程的模块化分解
从作者的授课实践来看,在课程的所有章节内容中都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观看视频和收集、阅读、整理讨论材料的工作会占用学生比较多的课余时间。《国际物流》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同时还面临着考研复习,全部采用翻转课堂的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课堂听讲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有选择性的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也有助于课堂研讨阶段的教学活动的进行。
(1)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选择
作者承担的《国际物流》课程设置32学时,其中包含8个实验课学时和24个理论课学时。课程的绪论部分安排2个课时,其余8个模块共设计22个课时。每个模块的课时安排及可选择开展翻转课堂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
表1 翻转课堂的知识点遴选
(2)引导建立“学习共同体”
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科学的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相关研究表明存在三个共同体: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建立的社会学习共同体、在问题研讨中建立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和课堂学习中建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7]。在《国际物流》翻转课堂的探索中,学生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与学习习惯的改变最为有效。它使学生逐渐突破“阅读教材”的单一知识认知模式,将学习活动社会化、网络化,借助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人际协作”来提升学习效果。
(3)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效果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对140名参与《国际物流》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8份。从调查的情况看,支持翻转课堂的学生共116个,占90.63%。在学生的课下学习阶段,观看教学视频、进行互动交流是学生获得课程知识的主要手段,如图2所示,课下学习自由,不像课堂教学受时间、地点、学习环境等的约束,是学生接受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如图3所示。翻转课堂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8],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信心增长、逆反感降低。
图2 课下主要的学习活动
图3 课下学习的优点
从学生对课下自主学习的质量评价来看,基本满意的人数占74%,很满意的学生占5%,如图4所示。在学生对于“学习通”APP的使用情况来看,81%的学生接受了“学习通”中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应用,如图5所示,而这些多样化应用背后的数据,可以清晰的反映在任课教师的工作界面上,对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4中,学生对自主学习质量的评价中有17%的学生对学习质量的评价非常不满意,进一步的访谈表明,这种情况出现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和角色的转变不适应;二是课下学习阶段学生对学习资料形式的要求是多样的,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课下学习材料是否能帮助学生顺畅、高效地完成知识学习,同时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对后续课堂中知识的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9]。
图4 学生对课下自主学习的质量评价
图5 使用“学习通”APP辅助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