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青,朱占峰,朱 耿,张晓东
(1.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供应链金融目前已经成为当今经济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也是当前各类金融机构的重点业务。在短短10年间,供应链金融依托实体物流载体的支撑,统合线上线下资源,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回顾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历史,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以及金融科技这些领域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供应链金融快速地从2.0时代转向3.0迈向4.0。如何基于现代供应链物流的实体优势,推进供应链金融科学有序创新发展,不断强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弱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传导,提升其风险防控的有效性,正成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求索之路。
20世纪后期,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物流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逐步加强了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协调,使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形成了一条高效的链条,进而促进了供应链概念的产生[1]。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拓展,供应链管理迅速扩展到了供应链运输、供应链采购、供应链金融等领域。
基于供应链理念的金融实践活动研究,其标志性成果包括:Hartley-Urquhart(2000)[2]最早将供应链管理与融资结合在一起,并设计了供应链融资系统,继而成功申报专利。Berger&Udell(2004)[3]将供应链融资作为技术手段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问题。Lamoureux(2007)[4]从核心企业生态圈构建为切入点研究了供应链金融问题。
根据中国知网的记载,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期。2005年首次出现2篇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会议论文和报纸报道;2006年共计20篇报纸报道选择供应链金融为主题;2007年已有4所大学的5名硕士首次通过了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硕士论文答辩;2008年2所大学2名博士首次完成了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博士毕业论文。至此,我国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进入新阶段。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至今尚无一致的认同。不论是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角度,还是现代信息平台的角度,以及商业银行和金融企业的角度,各有侧重。但核心点均认同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整体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其融资水平取决于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度,以及核心企业信用的传递质量,这个供应链一般关联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平台企业、商业银行等节点。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它不仅仅呈现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还牵涉到多方之间的风险传导效应。
随着对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深入,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实践也日益增强。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模式创新不断被应用和刷新。总体说来,供应链金融系统是指金融机构为促进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发展与流畅运作,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依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对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的多个企业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
尤其是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深度关联着金融商、外贸代理商和保险商,通过信息共享的国际物流(商)综合平台,以实体物流(商品流)和应收账款为融资保障,在有效实施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该供应链系统的信用水平,既统筹了国际贸易未来预期的资金流这一还款来源,以及商品实体物流的风险控制抓手,最大限度地为该供应链系统内中小企业节点提供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实现全球采购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无缝整合。其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架构
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发展必然孽生相关风险,这一领域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冯晓玮等(2016)[5]从初始授信、合作放款和贷后回款三大运营阶段以及线下、线上两大操作过程的角度,总结了传统供应链融资方式中相关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根据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确定物联网下的新生风险。夏同水等(2016)[6]以探讨供应链金融演变进程为基础,从营运管理等4个角度整理了供应链金融及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认为供应链金融在短期内会呈现一种平衡的收支方式,但长期存在大量风险诱发因素可能导致风险更高。谢世清等(2013)[7]、田江等(2016)[8]均基于第三方物流研究了供应链金融风险问题。陈畴镛(2017)[9]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指标风控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掌控的抓手。
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2.1.1 复杂性
国际贸易供应链环境复杂,金融风险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汇率和国际贸易政策等,导致风险源错综复杂,何时何节点会发生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何时会传导至其他企业,以及金融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大小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2.1.2 传导性
供应链上企业密切关联,风险会在供应链上传递,并且各企业金融风险会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影响,当风险耦合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风险性质会发生改变,如果风险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一家节点企业金融风险的迸发,可能引起整条供应链的断裂与瓦解。
2.1.3 自偿性
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面对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和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打破传统的资产担保模式,改以供应链金融体系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国际实体物流以及应收账款作为担保。自偿性指企业通过金融支持促成国际贸易,并且该交易的销售收入能够为自己还清金融贷款。
供应链金融体系风险要素的构成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内部要素,这些风险要素聚集在企业内部,相互作用演变后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突破企业内部,在供应链上传递,扩散至供应链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导致供应链经营收益和预期目标发生偏离,产生金融风险。二是外部要素,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增加供应链金融的不确定性,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和全球采购背景下,诸如汇率、利率、货币政策等经济环境,市场供求波动的市场环境,产业与投资环境、政治与自然环境等,都有可能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三是交易本身,国际贸易交易作为质押资产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类融资,直接关系到投资能否收回,诸如产品的特点,是否容易损坏、缺失,物价波动等关系信贷回收的因素,最终体现在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四流是否达到有机统一,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金融风险要素构成
风险识别路径就是要分析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的风险源是什么,是怎样通过风险载体传播到达风险宿主的。从探寻风险源到风险载体,再到风险宿主,其识别路径如图3所示。
风险源是指滋生风险的温床,它包括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内部风险源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与贸易运作过程中由于决策管理、资源整合、管理领导等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在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内部风险源表现在企业经营情况和法人代表情况两个方面;外部风险源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动态、贸易政策、关税税率、汇率变化、经济政治、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
图3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的路径
对于国际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是紧密关联的,各节点企业之间的风险源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了金融风险在供应链上的传导。金融风险在供应链上传导一般是借助某种载体蔓延的,首先,诸如商品申报要素:价格、出口额、买家信息、国别、数量、频次等,贸易流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涉及交易活动的重新调整,就无法按照原合同要求完成贸易。其次,在供应链上一旦哪家企业出现金融风险,其上游企业就会因为回款不及时而不能正常生产,下游企业就会因为供应不及时而无法正常销售,风险就会借助资金流载体在供应链上传播。第三,商品如果不能很好地仓储和运输,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运达指定的地点,也会成为风险的载体,直接影响到上下游的生产与销售。第四,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加强合作,推进优化决策,就必须充分掌握合作企业的相关信息。各节点企业如果隐瞒、作假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对供应链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贸易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已成为供应链风险传导的主要载体。
金融风险是一把双刃剑,最终表现为收益或者损失,如果风险没有转变成危机,那就会按照计划获益,否则就会带来损失。不论表现为哪种结果,金融风险发生后必须有接受者才能将风险体现出来。研究风险宿主就是明确风险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传递到了哪里,风险的最终去向是什么,确立风险宿主才有利于对风险进行控制。
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重在确立其风险阈值,供应链金融风险阈值是指供应链金融风险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也是供应链节点企业所能承受风险的极值。企业本身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遇到一定范围的金融风险时能够自我调整、恢复、适应,进而化解、吸纳风险,这时各风险源处于隐藏和可控状态,相对独立和静止,对企业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和重大损失。但是,一旦供应链金融风险突破阈值,节点企业将无力承载、吸纳和化解风险,这时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损失,甚至造成金融危机,因而,需要强化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其识别原理如图4所示。
风险识别过程中一个重要判断就是风险中断,它是指供应链金融风险没有突破风险阈值,由于风险源的客观条件忽然消失,以及供应链节点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而被迫中断。比如,国际贸易中,核心企业考虑到某一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不足,而提前选择了多个优质供应商,防止货物短缺贻误商机。又如采购商提前检测到生产商上游企业原材料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从而降低了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
金融风险超出了阈值,又没有采取中断措施,风险就会释放出来,在供应链上传递。这时风险流量、风险动力超过供应链节点企业阈值,该节点企业无力化解风险,风险的潜在能量迸发出来,借助风险载体,在供应链上扩散和蔓延。传导出来的风险会进入上下游企业,风险能量如果未达到这些节点企业的阈值,风险会中断,如果超过接受节点阈值,或进一步更大范围传导,给供应链节点企业造成更大破坏。
图4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原理
基于国际物流的供应链是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贸易商、采购商和消费者等构成的紧密联系的复杂网络,各节点企业通过业务往来,相互贸易投资、投入资金、传递信息。当供应链某节点企业产生的金融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化解时,就很容易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传递到其他节点企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整条供应链金融风险,甚至造成整条供应链的断裂与解散。其风险源的产生、风险的传递、风险的凸显,都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险传导的原理主要体现在风险耦合、风险收敛与发散以及风险迸发等关键效应中。
图5 供应链金融风险传导耦合示意图
耦合效应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中间环节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中,由于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导致系统产生变化的现象。在国际物流支撑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受国际经贸、金融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各节点企业相互博弈,使得初始风险的性质和强度随着传导节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按照变化结果的不同,耦合效应可以分为纯耦合效应、强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纯耦合效应代表风险传递结果产生1+1=2的效果,强耦合效应代表风险传递结果产生1+1>2的效果,弱耦合效应代表风险传递结果产生1+1<2的效果,如图5所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国际物流综合平台有效应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其应对风险传导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首先,通过畅通的信息有利于增进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奠牢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不断推进链上节点企业组合的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第三,建立供应链风险化解共同体,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弱耦合的效果。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传导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收敛式传导和发散式传导的辨析。收敛式传导,是指风险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中心,各个方向的风险同时向中心节点企业汇聚传导,中心企业成为风险的最终接受者,这种传导模式由于路径清晰,化解风险的策略相对容易制定。发散式风险传导,是指风险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中心,向所有业务相关联的节点企业传递散发,这一传导模式,中心企业是风险的释放者,因而传导路径较为复杂,风险处于源扩散与不断叠加的动态变化之中,对供应链影响较大,如图6所示。基于国际物流的全球采购供应链,其金融风险的传导要加大对发散式风险传导模式的控制,确保国际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图6 供应链风险收敛传导与发散传导示意图
在全球采购供应链金融风险传导控制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风险流的迸发。风险流的迸发指的是某一风险的微小变化,导致一系列风险流的出现或者放大,这一风险的微小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风险流的迸发常见的效应包括蝴蝶效应与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可能引发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最早应用在气象学中,由于事物在复杂系统中具有相关性,初始状态下某一事物的微小变化与运作偏差可能引发整个系统巨大而长期的连锁变动。在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同样会存在蝴蝶效应,尤其是在供应链业务关联度较大的时候,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一个微小的风险源,如果处理和控制的不及时,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甚至更远的企业连续遭受损失。例如,供应链某节点企业出现融资问题,资金周转困难,不仅本企业的生产和质量难以保证,连上游企业的货款也无法支付,下游企业需要的产品也无法按时保障,造成下游企业出现停工待料和经济、信用方面的损失,还会扩散到更远的节点企业,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因而,供应链管理要做到防微杜渐,以免微小的风险源带来难以估量的金融风险。
多米诺骨牌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海因里希(Heinrich.H.W.)提出的,用一系列因果的连锁反应来解释20年代美国工业事故的频发。在人为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后,后面的骨牌墙会发生连锁反应,接连倒下。如果拿掉其中一枚骨牌,连锁反应就会停止。多米诺骨牌效应说明,人为因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个很小的力量就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借助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联系,初始时刻某一节点企业引发的风险,很可能通过利益链的传导引发供应链企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实际上,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最大的因素是人,因而人员的规范操作在抵制风险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风险的产生与传导会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按照供应链金融绩效指标3要素:融资周期、融资量、融资费率来看,融资周期越长,资金的风险越大;融资量代表资金的占用程度,融资量越大,风险也伴随增大;融资费率代表融资的代价,一般来说,融资周期越长、融资量越大,费率越高。这3个指标与供应链风险密切相关,供应链越是稳定,合作持续时间越长,融资越频繁,融资费率就越低,如图7所示。
图7 风险传导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影响
在全球采购和国际物流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运作地位特殊。由于国际市场和供应链节点状态瞬息万变,加强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意义重大。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在于对风险识别和风险传导的把握,要准确掌握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源、风险载体和风险宿主,洞察风险传递的路径,积极应对供应链风险的耦合,避免或降低供应链风险流的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