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打通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益;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不断向前推进,从只保障国企职工到基于劳动权保障所有劳动者,从保障全体劳动者再到对全体居民的保障,实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也对全体国民实现了全覆盖。
头发花白,上身套一件白色汗衫,下身穿一条灰色休闲长裤,手摇一把蒲扇,说话慢条斯理。
今年8月初的一天,在北京市昌平区一小区健身广场,《法制日报》记者见到了72岁的陈天河,他住在儿子陈平家,帮着带孙女。
“我们全家都是社保改革的受益者。”陈天河对记者说。
20世纪80年代,陈天河所在的煤矿企业参加了社会保险,所以不论企业效益如何,他都可以从社保机构按月领取养老金;他的老伴儿一辈子没有固定工作,后来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如今也在按月领养老金;他的儿子陈平在北京一家IT企业上班,“五险一金是必须的”。
陈天河一家的经历,正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
陈天河原籍河南省南阳市,从小生活在农村。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在村小学上两年后就辍学在家,帮着父母干农活儿。
17岁那年,部队到陈天河所在的公社招兵,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军人。
几年之后,陈天河复员回家,刚好赶上一家国营煤矿到当地招工。
当时,在陈天河看来,如果能够成为国营企业的工人,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不但每月有工资,生老病死都由国家管。
陈天河报名后,很快就通过招录,成为这家国营煤矿的一名职工,端起了“铁饭碗”,户籍也迁到了煤矿所在地的城市。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鲁全告诉记者,我国当时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企业职工,职工的个人福利与生老病死由企业负担,可以称为“企业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
1978年夏天,陈天河的儿子陈平出生。
与父亲不同的是,陈平的户籍跟随妈妈,仍在农村。陈天河对此倒不担心,他知道,根据当时的煤矿政策,他退休之后,儿子可以接班。
但陈天河不知道的是,陈平出生这一年,在我国发展历程中意义深远。当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陈天河还不知道,当年5月,经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取代此前的劳动保险制度。
在鲁全看来,这两个“暂行办法”仍规定主要由企业承担职工的社会保障责任,没有对当时的劳动保险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社会政策,会稍微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2月,原劳动人事部发布《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劳动合同制作为对“包办就业、终身铁饭碗”的矫正措施,走上历史舞台。
接着,1984年,我国开始尝试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在江苏省泰州市、广东省东莞市等地开始试点,引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机制等。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制度,强化政府对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为社会保障改革做出相应准备。
1986年,无论是对陈天河来说,还是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过完春节,煤矿所属的矿务局下发通知,根据上级政策,凡是两地分居的职工,可以随迁家属,同时办理农转非手续。这意味着,陈天河可以依据这项政策把妻子和儿子的户口迁到自己身边。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其中不仅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而且还设单独章节阐述了社会保障改革与社会化问题。
3个月后,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试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国营企业将以劳动合同制取代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同时规定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并由企业和个人分担缴纳保险费。
陈天河记得,大概在1986年年底、1987年年初,他所在的煤矿通知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签了合同以后,大家没有感受到啥变化,干的还是原来的活儿,领的还是原来的工资,劳保也跟以前一样”。
但在专家们看来,1986年前后是不一样的。
鲁全认为,《国营企业试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及相关规定的颁布,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此前的单位保障制度逐渐转向社会保障制度。
在业内专家看来,实行劳动合同制、单位保障转为社会保障,这意味着国营企业的社会定位已从社会组织转变为经济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国营企业改革催生了社保制度的诞生,社保制度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国营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甚至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郑功成认为,1986年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进入转型时期的标志性年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年代。
此后十余年间,我国相继探索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尝试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次年,煤矿在当地为职工办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手续,陈天河是其中之一。
陈天河得知,他参加养老保险之后,退休时不再由煤矿发养老金,而是由社保发养老金,这叫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一些职工不理解,认为自己为煤矿工作了一辈子,结果退休后跟单位没关系了,就到煤矿上级单位信访,直到工作人员解释说大家的待遇不降低时才平息了这次信访。
退休后,陈天河才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的好处:由于自己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不管企业效益如何,都不影响他的退休待遇。
就在陈天河退休前的几年里,经国务院批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颁布,江西省九江市、江苏省镇江市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国务院还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定“统账结合”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告诉记者,《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颁布,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正实现了社会保障从原来的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
在胡继晔看来,自此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企逐步推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目前几乎覆盖所有企业职工。
1997年9月,时年19岁的陈平考入东北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读书。
此前,父子俩对于陈平是否考大学发生了争执。
陈天河希望儿子考中专或者技校,读两年就能毕业,早早上班挣钱。陈平想考大学,大学毕业后人生的路会更宽。
“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是陈天河的担心。但是,陈平非常坚持,而且经过努力也考上了大学。
欣喜之余,陈天河的担心并未减少。在他的印象中,自己当年招工进了国营煤矿之后,在煤矿工作了一辈子,退休有养老金,生病有医保,“当时,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了,孩子毕业后要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其实,他的担心有些多余。陈平毕业之后,先在东北某市找到一份工作,入职之后,单位就给他办理了五险一金,他的住房公积金甚至比陈天河的房补还高很多。
2003年,陈平辞掉工作,到北京寻找发展机会,很快入职一家位于中关村的互联网企业,薪金待遇至少翻了一番。
2011年,陈平在北京市昌平区贷款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在北京安下了家。女儿出生后,他又把陈天河接到北京,帮着带带孩子。
对此,陈天河想都不敢想。
在这背后,恰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日渐完善——
1998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得以统一;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独立存在的、基本的社会制度。
1999年1月,《失业保险条例》颁布。2003年4月,《工伤保险条例》颁布。2004年11月,《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颁布。
2005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陈天河更不敢想的是,他的妻子王华如今也有了社会保险。
当年,王华通过农转非成为“城里人”之后,曾经试图通过招考方式进入企业工作,但由于文化水平不够,迟迟未能如愿。
后来,她只能靠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一直对未能参加社会保险耿耿于怀。
2007年7月,《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根据这项政策,城镇居民也可以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201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城镇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政策保障。
依据这两项政策,陈天河为王华补缴养老保险,实现了妻子拥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心愿。
此外,随着新农合政策、新农保政策的推行,农民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有了政策依据,我国社会保障在制度上将城乡居民纳入其中。
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社会保险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综合性法律,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在鲁全看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城镇职工覆盖到全体劳动者,从城镇居民的覆盖到农村居民,实现了对全体居民的制度全覆盖。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鲁全认为,只有实现权责的公平分配,才会有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厘清了各个主体的边界和职责,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2014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接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打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3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
胡继晔认为,改革方案将机关公务员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并轨,在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胡继晔看来,这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解决了我国社会保障“双轨制”的问题,也解决了我国社会保障各项制度之间的公平性问题。
此外,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就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政策提出要求。
管理机构也在整合。
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
对此,郑功成说:“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将自此由部门分割、政策分割、经办分割、资源分割、信息分割的旧格局,进入统筹规划、集权管理、资源整合、信息一体、统一实施的新阶段。”
2018年4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人社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5月1日起,上海市等地开始实施为期一年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在胡继晔看来,这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建设正式启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将迎来制度化的发展机遇。
鲁全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打通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益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8亿人、1.81亿人、2.19亿人、1.8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2016年末五项基金累计结余6.63万亿元。
鲁全认为,纵观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历程,从只保障国企职工到基于劳动权保障所有劳动者,从保障全体劳动者再到对全体居民的保障,实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也对全体国民实现了全覆盖。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影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窄到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更实现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