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田 陈敏华
陈:张教授您好,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应该说,这也是教育的改革与开放的40年吧!
张: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教育改革开始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迫切需要拨乱反正之际,邓小平于1977年复出。重新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邀请15位科技教育工作者举行座谈会。会后,中央作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后续40年里的教育改革。
陈:先说说湖南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吧!
张:在这方面,湖南始终紧跟全国步伐,不断改进与完善着本省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文革”前,我国实行的是“六三三学制”,“文革”末,则实行的是“五二二学制”。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恢复12年制的“六三三学制”。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行草案)》,开始逐步延长学制,并将各省市区自编教材的权力上收,变成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出版中学语文教材。湖南省也开始全面使用这套教材。
1986年,完全恢复12年制学制。于是,在1987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并由人教社出版了配套教材,首次推出语文教材的“基本篇目”制度以减轻学生负担,规定在12本中学语文教材的360篇课文里,初中的“基本篇目”为110篇,高中则为80篇。1989年修订时,“基本篇目”进一步减为初中100篇、高中70篇。湖南省也同步使用这套教材。为了照顾重点中学的需要,人教社还同时编写了一套《阅读》《写作》分科教学的中学语文教材。其中,《写作》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就是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邓日老师。
1992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人教社编写出版了配套的语文教材,并于1993年正式使用。为了实现与义务教育的衔接,1996年,教育部颁布了专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于1997年由人教社出版了配套的高中《语文》教材,实现了语文教材由32开本向16开本版式的转变。湖南省也同时使用这两套新教材。
2001年4月,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召开。同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课程改革时代”全面到来,同时允许有条件的省市区自编配套教材。湖南省也出版了由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马智君主编的“湘教版”《语文》教材。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高中全面实施学分制与选修课程制度。湖南省同步实施,并在高中语文的15门选修课程中统一选修了其中的4门课程。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2年,湖南省一直都是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试题。2003年起,湖南省教育厅决定自主招生考试,由本省命制高考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试题,并一直延续到2015年。2015年以后,语、数、英三科重新使用全国第一卷高考。2016、2017和2018年,在使用全国第一卷的省份之中,湖南省的高考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
职业高中方面,1993年起陆續出版了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隆华教授主编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及其教师教学用书一套。后由该套教材的副主编程大琥教授主持修订,再版发行。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良田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全国规划教材”中职《语文》及其配套教师教学用书面向全国发行,湖南省的一些职业高中同步选用。
陈:据我所知,课程与教材方面湖南是“紧跟全国”,而在理念与理论构建方面,湖南则有“引领全国”之势。
张:没错!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工作,是从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简称“中语会”)和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简称“教法会”)的成立起步的。
中语会是1978年成立的,主要成员是省市县三级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名师、高师院校的语文教学法教师,基本研究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与考法,每年举行赛课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语文教师。教法会主要成员是湖南省各高师院校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师,基本研究内容是高师院校的中学语文教学论学科建设与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
同时,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湖南理工学院等高等师范院校的学位点建设,也为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湖南省40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建构工作也主要由这两个方面的人员来实施。湖南师范大学的张隆华教授、周庆元教授、程大琥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李维鼎教授,湖南科技大学的李山林教授,包括本人在内,出版的一大批著作,为湖南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构建了基本体系、框架和重要内容。此外,一批新生代的语文教学论专业博士,如杨云萍、周敏、刘光成、李霞、胡绪阳等,也都出版了各自的中学语文教学专著,为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这些理论建树,不仅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感召作用,也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湖湘风范”。
2009年起,《湖南教育》杂志明确打出“湖湘语文”的旗帜,引领和团结一批中小学语文教师参与研究,举行相应活动,为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塑造湖湘语文流派进行了有益探索。
陈:40年来,湖南不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名师,他们的课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也被人们所铭记、传颂。
张:其实,衡量名师最关键的一点,是教法和学法的建树。打个比方,名师的课堂如果是皮影戏,那么教法与学法就是拉动皮影的绳。
197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率先喊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口号,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产生了于漪、钱梦龙和魏书生这三个典型。当时的湖南省,也同步开始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出现了一批改革先锋。岳阳市一中的特级教师李真微改革作文教学,进行了当堂批改学生作文的探索。长沙市一中的特级教师吴稷增,进行了“改革作文指导课与作文讲评课,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永州市语文教研员杨国生协同广西教育学院的耿法禹,进行了“以语文知识为主线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探索。怀化市语文教研员裴崇度协同湖北教育学院的黎世法,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六课型模式”的探索。新邵县一中的高级教师杨初春,多年致力于“快速作文”的教学研究,明确提出让中学生在“40分钟写800字”的作文教学口号,并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快速作文》的教材。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楚松校长也带领全校老师进行了“中学整体教学改革”的探索。这些探索,在1980年前后同时进行,不仅引领了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中学教师队伍以后,湖南迅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语文教学改革者。1977级的郑定子和马智君同时进入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郑定子专门探索作文教学的批改方式改革,马智君专门探索阅读教学改革,两人后来都成为了特级教师。1978级出现了马小平、吴雁驰和汤浊三位。马小平在湘潭市一中教高中语文,将自己超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带入阅读教学课堂,引领学生的思考。吴雁驰在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执教,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能说会写,后来又探索“书册阅读”问题,晋升为特级教师后调任省教科院成为教研员。大庸市(今张家界市)一中的汤浊,根据湘西学生的特点,融入湘西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颇有特色。1979级有李海林和黄湖滨两位。李海林先是在华容县二中执教,专门探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问题,著有《言语教学论》,后调任岳阳市语文教研员,然后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及上海两所名校,成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湖滨先是在岳阳市二中执教,专门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问题,现任岳阳市电大校长。
恢复高考制度后,逐渐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应试教育的氛围日趋浓厚。值此,汨罗市教育局启用“懂教育的人”黄泽南当局长,于 1983年率先在全国亮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他们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扬长”,淡化“补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并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道路,形成向全国推介的“素质教育汨罗经验”。
进入21世纪,长沙市的“四大名校”名师汇聚,在语文学科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沙市一中的刘琪和周玉龙两位,先后主持一中的语文教学,介入湖南省的语文高考命题,掌握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话语权。长沙市长郡中学的罗树根在长郡干到特级教师,之后调任长沙市语文教研员,一直扎根语文课堂,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刘建琼则是长郡语文教师中的“激情派”,讲起课来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著有《语文的境界与追求》等,干到特级教师后,调任省教科院从事湖南省教育史志研究,同时担任三所大学的兼职硕导。邓志刚乃长沙市雅礼中学语文学科的“定海神针”,担任长沙市首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20多所中学的40多名中青年教师研究高中阶段的“向课文学作文”课题,著有《向课文学作文》系列教材;王良是雅礼的“少壮派”代表,谦逊严谨,多有著述,主持雅礼中学的校本课程建设,现任雅礼集团怡雅分校校长。汤正良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文学派”,酷爱文学教育,力主中学生创作文学,在全国中学首创中学生“蓝天作文网”(现更名为“12km”);欧阳昱北则是附中的语文教学“痴情派”,讲课含情,写作蕴情,交友用情,钟情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研究,著有《论语讲案》。四大名校在全国都很有知名度,无疑离不开这批优秀语文教师的努力。
与“四大名校”齐名的第五大名校长沙市明德中学,出了个蒋雁鸣老师。她的整本书阅读研究,在人教社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还没有出版之前就已形成成果,在全国无疑具有引领作用。
2017年,新化县一中的高星云老师、安乡县一中的龚德国老师、永州市一中的成少华老师等三位正高级高中语文教师同时挂牌成立了各自地市的语文“名师工作室”,相应的教研教改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
陈:对于湖南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开放40年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您的评价如何?
张:40年来,没有码头优势的湖南,能够在占尽天时地利的北京、上海面前埋头努力,干出了前述成绩,实属不易。但与同样没有多少码头优势的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等兄弟省份相比,湖南的这份成绩单还是逊色了点。40年来,湖南没有产生像辽宁的魏书生、山东的程翔那样在全国赫赫有名的中学语文名师,也没有形成像江苏和浙江那样被人尊称为“苏派语文”“浙派语文”的整体形象,更没有焕发出北京、上海那样“众人仰慕、一呼百应”的中学语文教学整体影响力与感召力。这里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无非是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相对落后,对中学语文教学成果、中学语文名师的推介力度不够,缺少突破高考、中考升学压力的机制,缺少留住和吸引优质教师的条件。主观原因,应该是基于客观原因的影响所带来的自我心理矮化和自我定位低配,以为定课标和编教材是北京的事情,我们的职责就是解读一下课标、阐释一下教材,然后跟着做,又以为探索新教法和新考法是上海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模仿采用新教法、尝试使用新考法,然后跟着做,仿佛身在湖南就只有跟着做的份。因此,我们的不少研究都是围绕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来转的,我们的大量实践也是围绕着考试大纲、考试方法和应试技巧来转的。这种“跟屁虫”似的研究和“鬼精灵”似的实践,顶多能够磨炼出一些“语文教学政策的宣讲专家”和“语文统一考试的应试英雄”(我也属于其中之一),却难以锻造出真正的“语文教学理论探索者”与“语文教学实践创新者”,也难以形成足以让众人景仰的“湘派语文”特色。
陈:您的分析切入肯綮!那么,接下来湖南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改革与发展,作为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您能谈谈您的思路吗?
张: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自我批评,更应着眼于未来的建设。首先,对湖南中学语文教学发展,一定要有理性定位。
当下,我国的中學语文教学体制是“国颁课标、部编教材、全国统考”,它是国家意志的彰显。课标,只能领会和贯彻,没有商量余地;考试,只能适应和应对,没有灵活空间;教材,却可以有机取舍、创造使用。可见,这种国家体制留出的创造空间主要集中在教材取舍和教法创新两个层面。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发展可以在这个体制大前提下来考量。国家的体制就像一个大农场,有天(课标),有地(教材),有粮仓(考试)。每个省份都在同一个农场的各自一片田地里耕种,大家都跟兄弟省份同步播种、同步耕耘、同步收获,就看谁的庄稼品种优、成本低、长势好、产量高。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学发展要在全国脱颖而出或独树一帜,大致应在选好适宜的品种(取舍教材)、降低耕种的成本(创新教法)、确保庄稼的长势(重构课堂)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提升效率)等四个方面做文章。这就是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理性定位。
所谓取舍教材,就是基于统编教材、增补教学素材、融合使用学材的开放利用教材方法。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也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不能封闭使用,只有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补充与融合,并使其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材”,才能给学生以滋养,促学生以兴趣。统编教材再权威,也只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药引子”,只有融进具有时代气息、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相关素材,方能成为特效药。我们要使自己变成药剂师,既会配药,又会采药,还会煎药。
所谓创新教法,就是在取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短、平、快”的效果。教法是教学的行为方式与操作方略,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瞄准目标,一招制胜,叫作“短”;既讲究章法,又不玩套路,叫作“平”;对症下药,稳、准且狠,叫作“快”。教法,是常用常新,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自创适合自己的教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平路狂奔。
所谓重构课堂,就是重新布局课堂的结构模式,使其不拘泥于现成教材、不局限于有形教室、不受制于有限课时、不停留于单向传授层面,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不蔓不枝,中看中用。课堂结构,就是课堂的框架,既表现为教学的过程与步骤,也表现为教学的途径与方式。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变化多样,叫作“有声有色”;教学程序干净利落,直奔主题,叫作“不蔓不枝”;教学途径简便易行,不玩花招,叫作“中看中用”。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结构模式,无需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所谓提高效率,就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其尽量实现多快好省、优质高效。教学要想取得立竿见影、镰飞禾倒的效果是比较难的,当然,也不能老是原地踏步、绕圈长跑。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解决好“少慢差费”的问题,教学效率堪忧。吕叔湘在40年前说过:“2700多个课时,却难以让学生的语文水平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事到如今,物是人非,怪事依旧。可见,效率提升问题是我们应长期认真探讨的难题。
陈:有了清晰准确的定位,我想您一定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来实现湖南中学语文教学的美好蓝图吧?
张: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基本准则,就是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基于这样的准则,我们可以设置我们的路线图:
首先,我们需要公开亮出“湘派语文”的招牌。三湘自古多才俊,从科举时代的岳麓书院、濂溪书院、石鼓书院到船山学社,从晚清的曾国藩、胡林翼到民国的徐特立、朱剑凡,从新学制实行之初的湖湘六大中学到如今的长沙四大名校,湖南省的语文教学界从来不缺名校和名师,且一向在全国独领风骚。即便是现在,湖南省各地州市的中学语文名师也不少,关键是要把分散的力量团结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团队优势,进而建成“湘派语文”。这,当然少不了教育厅高屋建瓴的决策,也少不了各地州市教育局的协调,同样少不了各个中学的积极参与和助推。
其次,我们需要携手发展语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目前,湖南省的语文教学理论建设者基本上都在高校,实践研究者则基本上都在省市县教研室和一些示范性中学。两方面的人,各忙各的,很少有交集,也少有合作。如果高校的理论研究者能到语文课堂上多看一看,可能会使研究更接地气,理论的指引更具体有效。如果一线教师多跟高校的研究者交流、合作,也许探索会少一些弯路,多一些成效。关起门来做研究,或者只管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都有可能陷入盲目前进的泥坑。
再次,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协同造就“语文名师”的机制。名师的产生,首先得益于自己的努力。但在成为真正的名师之前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只会写不会讲,发表和出版的东西多,但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一般;另一种是只会讲不会写,课堂很精彩,口碑也很好,但是很少写东西,至少是很少发表东西。前者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蹦得不高却跑得很远;后者则是“把鱼肉埋在饭下面吃了”,蹦得很高却跑得不远。真正的名师,是两者的融合,能说会道,善思善写,既蹦得高又跑得远。湖南省急需打造一批这样的中学语文教学名师。这就少不了外在力量的助推:教育行政部门要扮演伯乐,慧眼识珠,重点培养;学校要细心栽培,并给机会;理论工作者能及时指导,使之在逻辑思辨方面得到训练;媒体能给予支持,多多推介。那么,优秀苗子就可迅速成长,成为真正的“语文名师”。名师苗子就像一个即将冲刺的长跑运动员,前面有人领跑,后面有人追赶,旁边还有人加油,湖南省太需要這样的协同打造机制了。
最后,我们需要谋划一个整体提升语文骨干教师水平的策略。湖南省要形成“湘派语文”,除了打造一批名师,还需要整体提升一大批语文骨干教师的水平。他们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他们处于职业技能突破的瓶颈期,对于从事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些零零碎碎的独立见解,迫切需要得到指点与引领。跨过了这一步,骨干教师就可以成长为卓越教师;跨不过去的话,就可能变成原地踏步的资深教师。目前,虽然有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作支撑,不少骨干教师可以得到相应的培训机会,但并不是所有骨干教师都能得到,因此,还需要整体考量,加以落实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