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
摘要:企业管理中需要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来有效地提升管理水平,让管理更为高效,减少人力、资源、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获得更大的市场认可度。本文从企业管理中精益生产管理的应用角度的出发,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企业管理;精益生产管理;应用
现代企业竞争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通过更为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得自身的生存发展环境。而精益生产管理则是强调对企业管理做思维上的改革升级,让产品设计方式、人员管理、企业组织模式、供销状态与企业内部空间布置上都强调运用创新理念,做好合理化、细致性的管理优化,有效降低资金缺乏与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管理状况。需要充分理解精益生产管理的内涵,优化实际管理水平。
一、精益生产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益生产强调要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生产中所需要消耗与占用的资源,有效地减少企业运营中需要消耗的成本,由此来达到生产方式的优化,属于一种生产管理理念的升级。注重管理过程的优化,注重将中间管理层的精简优化,保证组织扁平化发展,降低非生产性的管理人员数量,注重开展生产均衡化与同步化,确保零库存的状况,让管理生产柔性化处理,进而有效地确保生产过程得到质量优化升级,提升整个管理体系的品质,降低生产不良问题。这种管理可以极大地减少生产环节中所存在的浪费现象,促使生产方式更为高效、低成本、高品质、零库存的运作。
精益生产管理下需要保证产品更好的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各环节的管理来有效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的浪费,由此来保证顾客在产品价格与品质上的满意度。该方式强调生产管理上不断地精益求精,尽可能去除生产环节中的无用内容,让每个岗位与工作人员个人发挥更大的价值,将不发挥增值的岗位及时有效地清除。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与管理中不再进行附加值的产生。最终的效果就是让产品的品质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好地匹配市场环境的需求,可以满足市场小批量与多品种的实际需求。
二、精益生产管理的操作原则
(一)关注客户反馈的价值
在精益生产管理中,主要依照客户给予的价值来开展标准化的生产,客户是订单的提供者与销售者,如果满足了客户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感,由此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同时通过客户的持续需求量来维持企业的生产所需,由此来减少销售环节需要消耗的精力与时间,保证企业生产效益的稳定提升。
(二)明确产品价值
在生产前,需要对产品价值有清晰明确的感知分析,由此来提升产品投入市场的竞争力。产品的价值与质量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此来决定产品生产。质量不合格,即便生产的成本降低到最低,生产过程再简化,整体的市场价值都不能有效显现,用户满意度会相对较低。而被人喜欢的产品,生产的成本过高提升,材料昂贵,工艺更复杂,整体的市场价格很可能超过用户可以承受接纳的范围,由此导致市场的不认可。因此,要清晰了解产品的市场价值,准确把控市场的需求。
(三)价值流的关注
精益生产中需要关注价值流来确保其生产成功的最后结果。在接受客户订单时需要到生产发货,整个过程需要对价值流进行观察分析,要了解观察订单产品实质价值,同时考虑自身企业所能承载的生产工艺状况,对产品未来的前景做有效的观察,由此保证价值流的合理化,进而才能促使生产平稳的开展。这个过程需要企业中多个部门做做配合,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有效,做好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发挥各岗位所长。
三、企业管理中精益生产管理的应用方法
(一)精简生产时间
生产成本中影响因素之一在于产品的生产时间,要尽可能地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来减少生产时间。例如可以减少生产中需要等待与搬运的时间消耗,因为这些时间并不是产生产品价值的环节,只是增加了产品生产时间与成本,不存在增值空間。是生产中有害无利的部分,需要及时运用方式去消除。可以对作业的流程做优化改进,对产品与工序做合理的安排来改善产生的加工、等待、搬运等时间,由此来缩减工序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要认真分析这些搬运与等待时间的价值,分析其改善的方式。例如在企业物流管理上,要实现车间之间的合理布局,有效缩减有关距离成本,同时降低由此产生的物流人员消耗,缩短制品、生产周期,由此来达到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减少生产中劳动力的消耗
要认真地分析作业中所有方法、动作状况,将不必要的动作清除,促使所有动作流程的标准化,由此来减少劳动力的消耗。或者由一个人承担更多的生产动作,将每个人的价值更大化,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要对生产作业的内容做透彻的分析,要明确循环时间,要了解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消耗,从而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顺序,让制品中有相对标准的持有量,确保作业编制的标准合理。要针对作业标准做动态性的协调管控,要灵活的适应设备水平变化情况,促使产品结构的内部调优化调整,让操作方法得到高效化改良,加快每个环节作业效率,提升标准化操作水准,减少无效动作或者无用性的等待时间,让附加值产生的劳动得到更多的满足,由此来优化作业效益。
(三)注重产品开发并行化处理
产品设计是精益化生产管理的重要一环。在产品开发中如果运用了并行工程法,要让设计、工艺、生产与销售都通过项目组的形式运作,通过对应职权领导来对整个流程做负责管理,有效地将人力资源、信息做集中运作管理,所有工作在项目组中完成,有效地减少信息传递沟通中年的冲突矛盾,提升管理协调的效率,做好对应的小组责任制管理,保证小组内工作人员权利的灵活性,沟通更为高效,反应速度更快,有效地减少产品开发周期时间消耗,减少了资源投入量。让产品开发并行化可以有助于整体企业对市场适应的能力。
(四)注重综合素养人才的培养
在生产方面,要培养多能性的人才,由此来减少人员消耗量。让一个人能够更多地应对生产上的多样化需求与变化,由此来适应现场作业需求,降低各环节中的人员消耗量,让作业工作人员与生产所需有更强的匹配性,让劳动力的价值得到最优化的效果。要保证资源结构中处于少人化的运转状况,发挥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同时要注重对多能型的人才激励措施,通过激励制度来优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只加工作任务与要求而不加薪资福利等激励措施,这样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工作懈怠情绪的发生。要做好激励措施的合理化,满足员工实际所需。激励措施可以多样化,例如晋升、薪资福利、假期等,主要依据员工沟通了解后的情况而定,由此发挥激励措施更大的调动性作用。
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地展开,可以开展每周小组内的经验分享学习,主要有小组组长或者领导进行对应指导。要确保管理者在专业上有充分的专业性,由此才能更好地安排培训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教育培训,通过视频等清晰明确的内容让员工指导操作环节的标准、要求、注意事项,让工作人员对实际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掌握。同时对于岗前培训要提升重视程度,让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状况。如果培训不合理,则不予录用,保证工作人员操作上有专业态度与专业水准。
(五)完善制度管理
传统生产中更多的依赖人管人的管理模式,人力消耗更大,管理成本更高。需要不断的优化管理制度,发挥工作人员自发的工作自觉性。要有效地发挥人员招聘、人員培训、岗位责任化、工作标准与内容、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等。有效的通过各项细节内容来优化实际工作操作中人才的专业性,避免工作责任相互推诿,保证每个岗位的责任制管理,提升工作积极性。要保证工作的定期考核评估,通过考核评估来了解工作状况,由此为后续的激励措施提供参考信息,由此保持公正公平的管理氛围,促使工作人员对制度的认可。要严格落实制度内容,提升工作人员对制度本身的敬畏心理,同时让工作人员看到制度对自身权益的保障,有助于优秀的工作人员更好的发挥工作积极性,惩处不良的工作行为。
结束语
精益化生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下企业市场生存的有效方法,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下的不良问题,促使整体工作状况的优化。在运用上,需要充分考虑自身企业的资源与运用状况,合理性的设计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与工作氛围,有效地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做好责任制管理,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让企业自身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达到各方面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忠宝.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8.
[2]尹向文.小议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4):276.
[3]王旭妮.6S精益生产管理在小微型企业中的运用[J].山西青年,2017(2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