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体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改变乡村孩子的精神贫困,如果敢于胜利的气质被建立了,贫困就有可能真正被改变。
篮球是什么?
“一种兴趣,一项游戏,一道风景,一幅画,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一个高兴和伤心都可以一起玩的朋友……”
孩子们给出的答案,由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姚基金)的体育支教志愿者和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共同书写。
“志愿者是我们(姚基金)的灵魂,因为直接面对孩子的就是他们。”姚基金发起人姚明说,“志愿者的投入和态度,从那些孩子身上就能看得出来。”
在过去的十余年,姚基金在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地捐建了希望小学23所,举办了8届“姚基金慈善赛”,并在2012年发起了旨在改善偏远地区体育教育的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
希望小学篮球季为乡村学校6~13岁的青少年提供锻炼身体,学习篮球,并通过篮球季的比赛走出县、市、省的机会。经过七年的摸索和实践,每年参与篮球季的学校从最初的47所增加到现在的近500所。
“姚基金在中国体育教育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和先行。”姚基金理事长,姚明的妻子叶莉说,“我们以篮球为载体,以推动乡村体育教育为目标,拥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项目运营模式。”
姚基金希望在乡村体育教育探索的过程中,通过篮球传递一种秩序与合作精神。“篮球是一种集体性、对抗型的运动,里面有合作也有竞争。”姚明说,“你能从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但更关键的是体会到这两种感受之后,怎样去走人生的下一步。”
“体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对改变一种精神贫困会起到巨大的作用。”白岩松说,“如果这种精神贫困被改变了,敢于胜利的气质被建立了,贫困才可能真正被改变。”
汶川地震催生姚基金
在叶莉的眼中,姚明对于公益慈善事业,有一个从认识到行动再到系统性思考的过程。2002年,姚明进入NBA以后,常以球员的身份参与球队、社区的慈善活动。除此之外,他也通过参与特奥会、拍摄野生救援公益广告等方式扮演了公益倡导者的角色。
这些经历促使姚明对公益有了更多的思考。2003年“非典”时,姚明第一次主动牵头发起了体育界的公益筹款。“善款虽然不到100万元,但这意味着姚明从公益参与者向牵头者的转变。”姚基金秘书长叶大伟说。
是时,姚明和他的团队半开玩笑地讨论过,将来退役了,就成立一个基金会,专注地做一些公益。这件事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提前提上了议程。姚基金副理事长陆浩回忆,那时候团队内部讨论,觉得名人成立基金会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就像身上捆着一个炸药包”。“姚明也对自己的个人品牌非常重视和关切,但他觉得还是应该做点事情。”叶大伟说,“几经考量之后,为了更系統、专业和可持续地做公益,最终决定成立一个公益组织。”
2008年10月20日,姚明爱心基金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设立。2008年到2012年间,姚基金配合国家灾后重建战略,在灾区建设了14所希望小学,同时为学校配备电脑教室、图书室、运动器材等硬件。
“由于国家在灾后重建方面投入力度非常大,2012年,灾后重建的任务基本完成。”叶大伟说,“所以在2011年的时候,姚基金已经开始思考未来具体要做怎样的公益项目。”
根据前几年在乡村捐建希望小学的经历,姚基金发现,由于受经济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乡村地区的孩子普遍缺失艺术和体育教育。为此,姚基金根据现实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决定于2012年开始发起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致力于改善乡村地区体育教育缺失的困境。
体、育是分开的两个字
姚基金以“教学+比赛”的模式开展希望小学篮球季的项目。该项目从前期选拔和培训志愿者,到志愿者去乡村完成支教,前后总共4~5个月的时间。在支教的过程中,志愿者为小学生教授体育课、指导篮球技术。除此之外,姚基金也为项目提供篮球器材和运动装备等硬件支持。
“我们谈论‘体育的时候,经常忽略了这个‘育字,把它们当成了一个整体。可是,‘体‘育其实是分开的两个字。”白岩松说,“在体力方面付出了很多之后,成为一种教育,我觉得这才是关键。”
白岩松的观点和姚明“以体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亲自践行姚基金“以体育人”的理念,2015年,姚明到四川省广安市白市镇白市二校当志愿者,体验了两个星期的支教生活。
虽然姚明是家喻户晓的篮球巨星,但是要从国际顶尖赛场上游刃有余的中锋变成乡间操场上普通的姚老师,这个转变并不容易。
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结束后,陆浩给志愿者姚明指出了“30多个问题”:课上有两次没让同学稍息,做示范的时候最好站在同学中间,教学语气需要调整,解释要更清晰,时间的把控要注意……
姚明坦言,支教期间掺杂了各种挑战和抓耳挠腮,但这并不影响他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感受到光芒。“孩子们看到篮球上去抢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光芒。”他说。
基于对中国乡村体育教育的不断了解和支教的实际体验,姚明感受到不少乡村学校对体育课的编排和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提升。这也是姚基金在乡村体育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方面希望不断提升的内容。
为了保证支教的质量,姚基金选择的支教志愿者主要是来自各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志愿者正式支教之前,姚基金会先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使他们对支教的环境和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 更科学的理解。
在姚明看来,项目采取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体育教学的力量,也为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
支教过程中,前期基础的体育教学至关重要,后期则通过开展篮球联赛的方式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
截至2018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累计比赛4141场,共有1849支篮球队的18490人次参与比赛。”
从执行风险的角度,姚基金并不愿意举办篮球联赛。一方面篮球比赛涉及到肢体对抗,学生难免受伤,风险未知;另一方面,几百所学校共同参与的篮球联赛,从县级、市级、省级一层一层打到全国联赛,组织的赛事上千场,周期漫长、组织程序复杂。
“我们希望通过组织赛事激发孩子们投入热情和汗水。”叶大伟说,“他们也可以通过打层级比赛‘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联赛不设总冠军,而是尽可能多地分组,设置不同组别的冠亚季军和优胜奖。“我们希望更多人获得荣誉,从中收获快乐。”叶大伟说。
即便弱化了联赛的锦标性,有比赛就有输赢的现实却无可回避。这一点,不管是篮球的赛场还是人生的跑道都不例外。
“一场比赛对于人生就像一滴水滴入了池塘,会泛起一些水花和涟漪,但最终会恢复平静。”姚明说,“更重要的是当结果来临时,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迎接后面的路。”
姚基金以2~3个月为希望小学篮球季的支教周期,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我们其实很希望是完整的一个学期,但志愿者在高校里还有上课、考试等事情。”叶大伟说,“做公益要在自愿且相互理解和认可的基础上,探索对大家的负面影响最小、对受益群体价值最大的模式。”
而如果想让乡村体育教育更稳定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叶大伟很清楚,只靠支教没办法让乡村学校获得稳定的体育师资。
据有关媒体报道,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在社会体育不断发展,运动已经普遍成为都市人生活组成部分的今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就业选择多元且丰富,毕业之后愿意当乡村体育老师的少之又少。
在此情况下,姚基金也在思考如何有效激发乡村教育的存量资源,培训其担任兼职体育教师。去年10月,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图“破解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问题”。“接下来,我们希望将这个政策与我们的项目相结合,跟一些地方政府合作。”叶大伟说,“我们可以选拔最专业的人到乡村去培训体育老师。”
為“金字塔”打底
根据姚基金统计的数据:截至2018年,希望小学篮球季项目累计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受益学校累计超过500所。7年间,累计派出支教志愿者1789名,受益学生累计超过922500人次 。
姚基金这一核心公益项目得以大规模且持续不断地开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过去11年姚基金前后8届慈善赛的举办。
2007年,在一次NBA常规赛之后,NBA球员纳什跟姚明聊到了中国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希望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随后,两人在中国发起了一场篮球慈善赛,并通过这场慈善赛筹集善款1700多万元。这笔钱最后分别捐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市美疆基金会和特奥会。
“筹备赛事是一场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叶莉说,“除了赛事审批、组织、推广、募款等方面的工作,其实最难的是美国球员的邀请。”
为了筹备姚基金慈善赛,姚明需要亲自挨个儿给球员打电话。“当他能邀请到10个球员到现场参加比赛时,他要打出去的电话应该是三到五倍,而且中国和美国有时差。”姚明的经纪管理团队众辉体育的总经理李璐说。
姚明每次筹备慈善赛,常常忍不住要说“这是最后一次”“这事儿咱不能再干了”,但每次做完之后那份真真实实的成就感又会让他忍不住想,“明年在哪儿办”。“从2014年开始,姚基金先后和匹克、耐克合作邀请球员,这个问题才轻松了很多。”叶大伟说。
截至2018年,“共有160多名中美职业篮球运动员参与姚基金慈善赛,募集善款超过6500万元人民币。”
陆浩认为,慈善赛是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内容之一。除了资金支持的关联性,姚基金还在慈善赛的第三节让参加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孩子们上场打球。
慈善赛除了募集的善款用于公益之外,姚明和团队也在思考“何为慈善赛”的问题。他们想尝试在慈善赛的内容和环节上让观众和关注赛事的人理解这是一场慈善赛,并试图让孩子们在现场成为大家的焦点。于是,在2013年慈善赛的第三节,增加了让孩子们上场打球的环节。
“小朋友打球会不会有人看呢?”“观众会不会利用这个时间去上厕所?”不少人为此忧虑。毕竟几分钟前,赛场上还是全球顶尖和中国顶尖的篮球运动员在“厮杀”。
然而,孩子们上场之后,慈善赛筹备团队感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和掌声”,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此后,第三节由孩子们上场打球成为姚基金慈善赛的固定环节和特色。
过去10年,姚基金从一棵小苗长成了叶大伟口中那棵“健康的小树”。这期间,姚明也经历了从职业篮球运动员到2011年退役再到2017年担任中国篮协主席的转变。在这几段人生里,姚明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认知、乐享体育的理念投入到姚基金的平台上。
2017年,姚明担任中国篮协主席之后,很难在姚基金的平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了姚基金更好地发展,姚明以姚基金副理事长的身份继续参与其中,叶莉担任姚基金的法人和理事长。“过去这些年,我参与了姚基金所有重大的工作事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挑起这个担子。”叶莉坦言,“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
“姚明可能是姚基金的催化剂或者说‘药引子,但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姚基金要成为一个用项目证明自我生命价值的专业公益组织。”叶大伟说,“因为姚基金的项目具有伟大的公共价值。”
担任中国篮协主席一年之后,基于对中国篮球事业发展的规划和长期以来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思考,在今年的两会上,姚明给出了“小篮球发展计划”提案,希望通过使用小型的篮球、球场、球筐和球架,并专门制定符合小学少年儿童特点的篮球比赛规则,开展少年篮球运动。
“中国篮协出台《小篮球规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激发孩子们对篮球的兴趣,”姚明表示,“这也是基于对中国篮球未来的考虑。”这其中,体现了姚明希望孩子们能乐享体育的理念。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西班牙及其他欧美国家相继开展的小篮球事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篮球金字塔中最坚实的塔基。
在白岩松看来,姚基金做的金字塔塔底的工作,具有公益性,但不仅如此。“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路径。”他说,“篮协做俱乐部、国家队和各级青年队的发展,姚基金做篮球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是水乳交融的。”
这或许也体现了姚明对于青少年体育教育和篮球事业一以贯之的理念。“公益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淡泊如水的。”姚明认为,“虽然有时候需要一些浓墨重彩,终将回归到一个源远流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