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不可耻

2018-12-24 09:59谢舒
中国慈善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情怀商业公益

谢舒

公益行業往往被称为有“情怀”的行业。但“情怀”在当下,不算是一个绝对的“好词”。

或许是厌倦太多人把“情怀”当作挡箭牌,形容一个人“有情怀”不再仅仅指拥有高尚的心境,同时也包含着一些爱洒“鸡汤”、不务实的意思—比如《奇葩说》的辩手陈铭最为对手诟病的便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打“情怀”牌。

不可否认,部分公益从业者身上的确存在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徒有一腔情怀的问题。久而久之,外界或多或少也会对公益行业产生热衷于空谈情怀,却难以让情怀落地的误解。但是话说回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领域就一定更强吗?显然未必。

近期,就“公益主体性建构不足的问题”,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进行的一次对谈,让我觉得颇有收获。

在吕全斌看来,公益主体性建构不足,公益从业者没有形成自己的素质能力模型,导致部分人对于哪些能力素质是公益行业独有的没有认知:比如原动力,比如情怀驱动。这导致了他们无法对公益行业的功能和价值自圆其说,如“商业的价值是赚钱,可以用GDP来衡量,但是公益的价值是让社会变得更好,这个怎么衡量?”吕全斌认为,没有形成一套外部“能够看懂”的衡量方法,是公益行业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问题。

主体性不足可能就会导致信心或信念不足。在公益行业,人才匮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人才匮乏的背后又有另外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收入低下。近两年有人开始呼吁,用商业的手法来做公益,公益也开始讲效率,讲收益,设定KPI……这又被一些人看作“商业对公益的垂直打击”。

在主体性构建不足的基础上,吕全斌还讲到专业性建构不足的问题,这往往会导致公益行业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无法发挥专业能力,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公益需要情怀,但是当公益成为一份事业,便会面临很多具体的事情和问题,这些问题和商业问题不一样,无法通过照搬商业的手法来解决和衡量。只有弄明白公益独有的功能和价值,用公益独有的方式来发挥社会效力,同时又能够用专业的手段让这些功能和价值发挥出来,才能让公益成为商业和政府的补充,让公益的地位被认可。这个时候,我想大家也不会再耻于谈情怀了吧。

曾经有句流行语,说“世道变坏,是从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希望公益行业不要从耻笑情怀开始变坏。

猜你喜欢
情怀商业公益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公益
公益
公益
商业前沿
公益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