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洪
结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创新新型农民工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构建“行校企合作”“双三元”办学格局,在开放式、立体化的合作办学平台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三元制办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从概念上讲,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的地方包括:
(1)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初中毕业以上学历。
(2)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3)把农业及相关的生产经营作为固定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三大类:
(1)生产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
(2)服务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
(3)经营型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
当前,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因此,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是新时期我省农业职业学校和县域职业教育服务我省产业调整升级、服务城镇化建设、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
二、依托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很多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强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
1.办学实力基础雄厚,学科发展齐全
以广东省海洋工程学校为例,通过多年发展,学校有养殖、海事工程、制冷与机电工程、环保与食品加工、经济与贸易、信息技术等六个专业群,开设了服务海洋与渔业经济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轮机管理、航海技术、水产养殖、水产品冷藏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25个专业。同时,学校内设有五十多间先进的实验实训室,校外设有六十多个企业实习基地,是全国中高级制冷工、中高级养成工、中高级计算机操作员、高级食品检验工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制冷技师、养成技师、网络工程师等多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单位。这些专业和工种特别全面,覆盖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三个领域,即生产、服务、经营所需知识、技术和技能。
2.教学效果及培养质量有保障
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系统性、前瞻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训,教学质量有保障。相对一般培训机构,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得天独厚:
(1)具备相应的基层办学能力,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把教学班办到乡村、渔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方便农民就近学习;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相应的渔民教育培训经验。
(2)具备开展教学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教学场所,能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设备儀器,保证各项教学环节有序实施;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障课堂教学和指导实践教学;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人员,保证教学有序规范展开。
(3)师资力量雄厚,有长期在渔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渔业技术服务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师傅”参与教学,积极与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有关专家做兼职教师,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基础扎实
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广泛的社会资源平台。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大力推行开放式办学,通过与省内涉农水产养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吸收现代前沿水产养殖技术,共建实训基地,提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同时,学校也积极利用自身的海洋特色专业优势,同广东省各地市海洋渔业局开展农民工及渔民培训,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和升级做出贡献。
三、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很重要,然而现实却面对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农村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沈红梅等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职业农民培育受众群体弱质化的现实:一是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数量萎缩,现有劳动力素质堪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 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受教育者极少;二是农业从业者结构失衡,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三是农村劳动力质量不断趋于下降,农村高素质农民加速向城市流动。
所以,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创新。用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的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让农民就地就近“干中学、学中干”,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首先,结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创新新型农民工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构建“行校企合作”“双三元”办学格局,在开放式、立体化的合作办学平台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新型职业农民三元制办学模式是构建学校、农村经济合作社、水产协会协同融合的办学模式,以行业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支撑的“行校社”合作,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既推动了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以及产学研项目的支撑,又使三者实现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深度融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图1 行校社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图解
其次,根据农民学习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是我省重点农业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为保证培养质量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公共基础课结合实际,注重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重在实践教学;能力拓展课可在其他两类课学习之余自由选学;坚持双证制,获取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中级)。
(2)设置科学弹性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安排, 教学大纲是指导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由学校根据专业整体教学要求制订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结合农时农事制订具体教学方案(教案)并组织实施。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时,应遵循渔业生产规律,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学校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实践教学(实训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各校结合生产经营岗位实际选用或组织开发编制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多媒体教材及网络辅导资源和实训指导书。
(3)突出技能岗位方向:教师根据学生所从事的产业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和个人兴趣,设置特色定制化技能岗位教学内容,增强培养效果。
(4)宽严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送教下乡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对于集中学习和专业实习,要求学生严格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实施方案要求和规定来执行,并考查记录。
四、总结
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以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三元制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7YQJK305)。]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