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融兼具 互利共赢オ

2018-12-24 09:59张丹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办学院校

张丹丹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都不能游离于其周围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在不断的对外开放交往中走向世界的。

2013 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及东南亚地区和国家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构想。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至此,“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正式启动。

21 世纪的“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融,是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区域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拓展的重大战略创新。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使用了“丝绸之路”這个词汇。但是,“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要重建历史时期的国际贸易路线,也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多使用的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即和平、友谊、交往、繁荣,这就是《愿景与行动》倡导的核心理念。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展开与深入,人们的认知也出现了多元化及不同层次的取向,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竞争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发展而不是导向冲突甚至战争,需要有文明包容的自信和自觉,也就是尊重文明样式的多样性,承认文明主体的平等性,增强民族文明的互鉴性。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个全新的宏伟战略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越时空,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这块基石,教育要跟上新政的脚步。作为一名艺术设计教育者来说,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在“一带一路”语境下如何传承与创新,深度融合,体现时代精神并实现互利共赢的确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不单单强调的是互联互通过程中的经济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其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及文化平台的合作机制建设。因此,文化、教育等领域不能等待渠道铺设好再加入其中,而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更积极的实践主动融入这一战略进程中。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文化节点”,历史上基于文化上的共同性和认同感,使岭南文化在沿线各国得到很好的传播。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政策,充分发挥广东的地缘及岭南文化优势,依托广东省文联及各行业协会文化资源,注重对文化区域文化的开掘和传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繁荣广东文化产业,壮大广东文化产业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此,艺术设计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同时,不断满足产业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切实推进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不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打造开放合作的载体和平台

2008年,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启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初步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之路,推行以项目导入、企业评价、开发校企合作教材等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了“技能+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区域经济,传承岭南文化”的专业特色。

2011年,艺术设计系装潢设计专业成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设“服务区域经济”与“融入岭南文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4—2016年,学院进行“创新强校工程”规划建设,积极组织、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教师、学生积极投入校企产学研合作,在校企合作、校企共管、校企共建、校企共赢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树立了一些品牌,为探索建立多方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奠定了良好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基础。

2015年11月,艺术设计系在多年协同创新的实践基础上,申报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设计协同育人平台。

协同育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可以促使高职教育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 “高职教育必须深化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形成机制灵活、体系开放、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通融兼具 互利共赢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相比,协同育人平台模式能够克服合作方追求短期利益、无法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的缺点,兼顾到双方或多方共同利益价值的诉求点,为合作各方带来成本的节约,实现资源、知识和技能的共享。最重要的是,由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育人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体制融入企业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使得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不够显著。协同育人则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推动高校与高校、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国际育人力量等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幸幅”品牌建设为契机,实现校合作共赢新机制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一直致力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度探索,于2012年创立了名为“幸幅”的文化创意设计品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用意十分明确,即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服务,构建学校与市场的无缝链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经历设计活动市场化的整个流程,以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审美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创立品牌,将艺术设计系的三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突破了课程、专业的桎梏,协同创新的程度得到加强,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系进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验证。

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性,决定其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系统性。首先从艺术设計的服务对象看,艺术设计必须面向社会、对接市场。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个体都处于与世界的互动中,作为职业教育,不应该被动地适应,而必须是主动地参与到发展设计之中。这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更是如此。同时,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不仅要解决艺术和技术的问题,还要解决主体间的关系问题,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学校一方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则很难让企业配合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很多推行工作室教学的高职院校,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学已然封闭在理论教学中,没有建立其设计主体与社会需求主体的关系,使得设计活动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都缺乏设的维度,这样设计教学的内容是不完整和不系统的。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点就在于发挥系部智能、设计、文化上的优势,展开与企业的深度合度,建立校企之间双赢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企业愿意接纳学校,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一切社会客观条件都能得到落实。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发挥了高校引导社会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

艺术设计系以“幸幅”品牌为平台,深化行业、企业、其他院校、科研院所等的融合,协同创新团队成为教学发展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调配资源从组织全局视角建立与组织战略相适应的各级项目管理框架并管理实施项目,建立基于组织级项目管理视角的协同创新矩阵式团队。矩阵式横向组织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项目组(课题组)、创新平台、专家工作室等。根据项目所需的知识,组建多员的团队,以项目促进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资源整合和优化、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教育与社会职能。

1.实现专业与专业的融合

“幸幅”品牌所进行的任何一项设计服务活动或创意产品的开发,从前期的策划、拟定风格及定位,到进行相关的文化符号等研究拓展、确立视觉要素,再到开发产品,最后由室内陈设艺术展示品牌整体形象及对外推广,整个过程将数码摄影艺术、装潢专业、服饰设计艺术专业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吸纳进来,这就突破了专业间的壁垒,不再是以往工作室开展的单一专业性设计项目,而是在“幸幅” 品牌的整体统筹下的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的创新活动。(1)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教学改革;(2)优化教学结构,加深与校行企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融合;(3)启动矩阵式团队的改革与建设,成立服装专业矩阵式教学团队,负责项目教学的运转与管理;(4)以“幸幅”品牌为切入点,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与市场融合,丰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拓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培养途径。

2.实现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幸幅”品牌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托大师工作室,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如艺术设计系程智大师工作室与陕西法门寺地宫博物馆进行唐髹漆金银平脱秘色瓷碗复原项目等。

3.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以“幸幅”品牌作为产教合作的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合作创新,与企业合作,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可持续研发机制;以品牌效应招商引资,实施有偿设计成果转移,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孵化。

高职院校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8.0%的高职院校针对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反拨、辐射作用建立自我监督和评价机制。说明其余高职院校超过大半以上未实行以上各项指标,并未进行实质上的中外合作办学[3]。

本文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中新合作项目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并提一系列对策和创新思路,以提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一、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2007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制为三年,有双证班(中方和新方学历证书)和单证班(新方学历证书)两种形式,培养五届共139名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学院国际化程度。与较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类似,我院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质量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布局有待优化

从专业布局上看,以广东省高职层次的中外办学项目为例,主要涉及财经类、计算机与软件类、材料与能源类共三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广东省高职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财经类项目占总项目的55%,计算机与软件类项目占总项目的25%,重复设置的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商务管理及旅游管理,专业布局明显不平衡,难以实现开展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合作国家布局上看,广东省正在实施的高职层次的中外办学项目中,外方院校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其中,与澳大利亚的合作办学项目最多,占总项目的43%。与加拿大的合作办学项目占总项目数的27%。合作国来源单一,不利于充分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

(二)项目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1.专业实力不强

与本科院校的合作办学相比,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多缺乏经验,且缺乏实质性的考察和国际化规划,合作水平较低,合作专业实力不强。例如:一些合作项目式借助于社会中介机构推荐,与国外非优质教育机构或非强势专业合作办学,出现办学层次不对称甚至层次偏低的现象[4]。这种合作方式容易导致境外优质资源引进不足,造成合作办学项目多停留在“境内留学”的低水平合作阶段。

2.课程体系欠融合

高职院校开设的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由外方课程和中方课程组成,外方课程又分为外方英语课和外方专业课。通过调研,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存在重英语和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象,容易导致忽视专业课程的引进、吸收和再利用过程。

3.教材开发利用不足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教材的情况一般为国内课程沿用非合作院校同類专业的国内教材,引进课程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很少有院校为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教材。我院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也是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反映教材内容难度较大,希望教材内容能尽量加工进而本土化。

4.生源质量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为保证招生数量,不得不降低招生录取分数,甚至不严格要求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为入学后的双语教学埋下了隐患,学生入学后难以顺利学习原版教材和听懂外方课程。许多学生的外方课程屡次不及格,需要外方多次组织补考,也给项目管理带来挑战。

5.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管理人员对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不了解,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具体情况不熟悉,或不具备海外学习或交流经历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而只是将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当成日常行政工作处理,将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工作,造成合作双方沟通不畅等问题。据调研,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国际交流工作,设有专门机构的院校也存在外事管理部门与各系管理体制不顺畅的问题。外事部门往往人员不足,只负责项目筹备、申报和审批工作,而各系管理人员又未直接参与合作院校的具体事务,存在责权不明晰和沟通不畅等问题,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有效运行。

(三)师资力量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是由外方和中方教师组成。中方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和技术实践,又要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外方教师要克服两国文化差异,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化为中国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和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中的一大难题。以我院中新合作办学项目为例,由于外方未严格按申报项目时的要求派遣优秀教师来校,其专业素质很难得到保障,且外方教师来源复杂、流动性大,直接影响了合作办学的质量。

(四)项目监管体系不健全

国家对实施本科及以上的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统一的办学评估标准。高职的中外合作办学尚缺乏监督评价制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长期以来存在“以批代管”的现象,客观上造成了开展合作项目的院校一旦获得项目批准,便出现重项目招生而轻项目质量提升的问题。

三、发展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分析

(一)严格准入,突出特色

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信息公示平台,通过公示外方院校及专业的排名情况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在开设合作办学专业的倾向性,指导院校选择合作院校和开办合作专业。

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目标,做好国际化发展规划,增强国际交流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寻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伙伴时,应摈弃随机性和任意性,与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境外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在合作项目申报前,双方应就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沟通探讨,也可请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工作。双方最好能在专业合作上进行“强强联合”,以便中方引进实质性的境外优质资源,提升项目办学质量。

(二)提升办学质量

1.创新合作方式。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与境外机构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和嫁接。就教学方式和教材应用方面,应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做好原版教材的本土化,提高原版教材的国际兼容性。

2.提高生源质量。招生录取时,应综合考虑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和保证学校招生数量的情况,可设定一定的英语成绩分数,录取时严格按照准入标准录取。入学后,可与外语系学生结成一对一英语帮扶小组,进行语言强化和课程同步辅导,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源质量的问题。

3.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外事机构或国际交流管理部门,充实外事管理人员队伍,组建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不仅了解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也能应对项目学生管理的突发情况。

4.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效运行。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项目教学评价与反馈制度、项目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项目引进的外方教师必须满足《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不仅能完成专业课程讲授,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外方先进教育资源和中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的方式和内容。高职院校应利用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选派中方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和邀请外方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方式,提高教师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和联合教学的能力,以便能更好地与外方教师协作并营造国际化教学氛围。同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难度大等实际情况,应考虑从待遇政策上对参与国际合作的教师予以鼓励和补贴,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建立评估制度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多强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的重要性,重审批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合作办学中及时评价监督制度的建立[4]。建议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只有定期对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监督评估,才能保证项目高效运行。院校应定期提供阶段性办学报告,包括招生、师资、教学、管理和财务状况等,并利用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办学情况。对办学过程监管不力的院校,应提出警示,限期改正[5]。对合同期满的项目,应进行项目评估,包括办学行为、办学效益、教育教学、特色建设和财务资产等方面,在监督评估基础上,遴选质量较高和办学效益较好的机构和项目,从招生计划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促进项目质量提升。

四、总结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正在兴起并有着蓬勃发展势头的教育模式,它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顺应了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应在不断扩大中外合作领域的过程中,总结办学经验,评估合作办学得失,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建议,促进其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一般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我院中新合作办学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07,项目负责人:刘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6/29/content-1093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教育研究中心.2016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高职部分)[J].国际教育交流,2016(11-12):77.

[4]陶书中,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现代教育管理,2010(2):9-12.

[5]江增光.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