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2018-12-24 06:51张慧珠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维也纳老妇人苏格拉底

张慧珠

国际理解教育在日本兴起,因国际之间的经济活动而发展起来。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向各国青少年们传播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等,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促进全人类和谐共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可以贯穿于小学各年段各学科。本文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为例,探析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效用。

一、在课堂中带领学生领略不同国家的人文景观,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一)知晓中外人名的差异

中国人的姓名大多数为三个字(少数民族姓名除外),而且中国人的姓名大多都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而外国人的姓名就和中国人的不一样。在教学中,老师应对外国人的姓名着重介绍。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老师可以在高尔基的姓名上做一些文章,以此向同学们介绍中外人名的差异。高尔基的全名是马克西姆·高尔基,这是高尔基给自己取的笔名,他原来的名字是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科夫,在俄语中的表达是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名字更长,更难记,但是要学习异域文化,便要先学习外国人的姓名,明白外国人名的姓,外国人名的名。高尔基姓名的结构是名字加上父称再加上姓氏,因此阿列克赛是他的名字,马克西姆维奇是父称,别什科夫才是姓氏。在了解中外姓名的差异中,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吸纳、接受外国文化。

(二)感受外国友人的魅力

通过感受外国友人的魅力,吸纳、接受外国友人身上美好的品质,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寻找到同样的文化魅力。中华民族倡导各种品德,外国友人身上也存在闪光点。例如莫老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爱之链》时,通过文中三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向我们传达了全世界最永恒的主题——爱。《爱之链》是一篇小说,围绕三个主人公进行——乔依、老妇人、乔依的妻子。整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老妇人的车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失去工作的乔依路经此地,帮助老妇人修理好了她的车却拒绝了老妇人的回报,只是留下一句话:“如果您遇到与您一样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希望您也可以伸出您的援助之手。”老妇人在回去的路上,到了一家餐馆里吃饭,因为有些狼狈,似乎没有人愿意招待她,怀孕的女店主亲自出来招待了老妇人,老妇人感念女店主的辛劳,留下了一笔钱,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受到帮助的正是乔依的妻子。这篇课文通过对这三个人的细节描述以及对环境的描述,向小学生们传达了这三个人身上难能可贵的优良品质——帮助有困难的人,向学生们传递了爱的主题:爱是多么朴素的情感,连接了全世界人们的心。

(三)欣赏外国城市景物的美丽

中国古人倡导游学,通过游学可以学习不同地区的文化,实践自己所学的内容。现今我们只要打开书本,就可以领略不同国家的美景,感受不同国家的习俗。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音乐之都维也纳》就向我们展示了异域美景和异域文化。《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文体是散文,全文的描写相当精妙,让人沉醉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沉醉于维也纳的音乐之中。行云流水,犹如跳动的音符,不仅缓缓道来音乐之都维也纳风景的美妙之处,还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们在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时,也陶冶学生们,让学生们心生向往,向往到这所城市一游,去亲身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先了解一番国外的人文情怀,让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顺畅。

二、在课堂中指引学生理解外国的教育思想,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中外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的地方。齐老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六颗《最大的麦穗》时,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古希腊的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向大家介绍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产婆术”。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道路。在《最大的麦穗》一课中,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从麦穗田里找出最大的麦穗,且在寻找的过程中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每个学生的表现各有不同,有人迅速果断地选择好了,有人因挑剔太多,超过了时间而一无所获。苏格拉底针对他的学生们的表现,提出了一些问题,在问题的探讨中揭示真理。虽然苏格拉底的话语不多,但是都巧妙地点出了学生们的不足之处,让他的学生明白,也让我们的学生明白:要抓住自己眼前真真切切存在的机遇,以免错过良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与我国孔子先生的教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启发式教学,通过问答的形式,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自觉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通过一件事,明白每件事之间的联系。他们二者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学习并理解外国教育思想,明白中外教育的思想差异,在不同中求共同,相互理解,互相尊重。

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在教學时,教师要将课文中的内容引申到课外,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张老师在《郑和远航》新授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郑和是我国的航行家,而外国也有一位有名的航行家——哥伦布,这二人航行的意义有何不同?”“郑和远航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友好往来。在今天,又有哪些倡议与郑和远航的意义不谋而合?”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从而更好地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了解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意义,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谐、融洽。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们理解异域风景、异域文化,可以更好地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彼此理解,彼此接受,彼此尊重。语文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散发着魅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维也纳老妇人苏格拉底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鞋子里的老妇人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夏天探测器测试维也纳情感知足感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图说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