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熙晨 沈佳庆⋆
心力衰竭(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存在食欲不振的症状[1]。目前认为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可导致胃肠道瘀血,进而导致胃肠道功能下降、进食不耐受和消化不良等,从而引起食欲下降。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能够缓解,但仍有较多患者食欲减退未明显改善[2]。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食欲下降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的改善。有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缓解期发生食欲下降提示预后不佳[3]。本文探讨胰酶肠溶胶囊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食欲下降中的作用。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慢性心力衰竭并伴有食欲下降的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71.50±8.70)岁。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基于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2017 ACC/AHA/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更新版)》[4]。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常以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表示。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4)近期临床表现稳定,且治疗药物无改动。排除标准:(1)近期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作或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等病史。(2)胰腺疾病史: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3)肾功能不全。(4)肝功能明显异常。(5)急性感染,恶性肿瘤。(6)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7)活动性结核。(8)焦虑或抑郁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各组间平均年龄、性别、病程长度、病因、NYHA分级、EF值、NT-proBNP值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在继续原治疗的基础上,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1为对照组;组2:口服胰酶肠溶胶囊,1片/次,3次/d;组3:口服胰酶肠溶胶囊,2片/次,3次/d。患者在服药期间定期随访并填写《简化营养食欲调查问卷》(SNAQ)[5]。SNAQ包括4组评价内容,患者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答案,并给出量化评分。4组评价内容分别为:(1)食欲:a:很差;b:差;c:一般;d:好;e:很好。(2)进餐时饱腹感:a:进食少量食物即有饱腹感;b:每餐进食1/3时即有饱腹感;c:每餐进食1/2时即有饱腹感;d:每餐进食完全时有饱腹感;e:较少有饱腹感。(3)食物口味:a:很差;b:差;c:一般;d:好;e:很好。(4)平均每天进食次数:a:<1餐;b:1餐;c:2餐;d:3餐;e:>3餐。其中a=1,b=2,c=3,d=4,e=5,4组评价内容的评分总和即为SNAQ评分(4~2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ANOVA检验,非参数检验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服用胰酶肠溶胶囊前,三组间SNAQ评分无显著差异。服用胰酶肠溶胶囊1周后,组2和组3的SNAQ评分高于组1。且用药2~4周后,组2和组3的SNAQ评分逐渐增高,但组2和组3间SN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
图1 不同组别在各时间点SNAQ分值的改变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疾病均有可能引起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最终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迁延难愈,但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能缓解,但易反复发作[6]。心力衰竭导致的食欲减退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后,仍有较多患者食欲减退未显著改善。而长期食欲下降又可以导致营养不足和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者康复,因此改善胃肠道功能对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7]。心力衰竭时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胃肠道瘀血,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下降和食欲下降。也有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食欲减退与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病程等均有关[8]。前期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食欲下降与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有关,胰腺外分泌功能(以粪弹力蛋白酶-1含量表示)与食欲评分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也是心力衰竭患者食欲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9]。
SNAQ是目前常用的食欲评估量表,其可以较好的鉴别潜在的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的风险[10]。有研究显示SNAQ也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食欲下降的评估[11]。胰酶肠溶胶囊包含多种胰腺外分泌细胞所能分泌的消化酶,目前主要用于各种胰腺疾病导致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消化障碍和消化不良。本资料结果表明胰酶肠溶胶囊并不能改善患者的HYHA分级、EF值、NT-proBNP等心力衰竭相关的指标,但口服胰酶肠溶胶囊,1片/次,3次/d。即能改善食欲的功效,且在服药1周后效果明显。表明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食欲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补充胰酶制剂能够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的食欲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