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诚
摘 要: 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天池镇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及发展滞后原因,并就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况;滞后原因;对策及措施
天池镇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沱、涪两江分水岭上,是乐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62.48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26个村,总人口1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2.34万亩,其中田面积0.89万亩,旱耕地面积1.45万亩。
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截止2017年底,我镇共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634处,其中:蓄水池358个,塘堰265口,小(二型)水库11座。现目前(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贯穿我镇引水工程正在建设中,工程总库容为823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21万立方米,有效蓄水597万立方米,从根本上缓解农业灌溉用水的不足,为我镇农业旱涝保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天池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镇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07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实际供水能力为472万立方米。导致我镇农田水利工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农田水利发展滞后成因分析
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我镇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
1.老旧水利工程质量不高、配套不全。我镇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大部分则引水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灌溉水平不能满足旱涝保收的要求,一半以上的耕地仍“靠天吃饭”,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重建设,轻维修。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守着工程却浇不上地、用不上水。
3.资金投入不足,改、扩、新建工程速度慢。农民实际上没有很好地承担起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国家投资有限,镇政府财政又困难,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事一议” 群众投资投劳又没有积极性,造成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改、扩、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的顺利进行。特别是近几年降雨减少,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加大,群众吃水浇地没有保障,这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更加突出。
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策与措施
综合分析我镇现有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发展观,为确保我镇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及领导,明确每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与各村年终目标考核挂钩,将该项工作列入镇年终主要的目标之一进行考核。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同时,加强农村水利社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积极支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的组织。
2.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在争取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镇政府应安排一定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专项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户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励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此外,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按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激发农民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水利队伍,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专业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镇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农民用水协会合作组织发展框架。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促进我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
(1)根据我镇不同村社及不同条件,通过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经营走上正轨,以存量换增量,对我镇改、扩、建新水利工程启到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轨道。大力推行计量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养护及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要在全镇范围内建立起以村社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以专业技术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2)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實现农民收入稳定待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全镇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缩短城乡差距夯实基础。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节约用水量,提高水利工程灌溉效率,优化全镇的水资配置,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缪建雄.临泽县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07):68-69+73.
[2][1]李艳文.简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4(05):86.
[3][1]葛铭坤,徐佳易.关于加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的思考[J].江西建材,2017(03):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