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慧超,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文化与档案原本就是不可分的,[1]群众文化档案资源被完好地保存在文化馆、艺术馆、档案馆等专门保管地点。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些珍贵的资源在被保存的状态下成为了一种浪费,只是空占其名,空有其地,没有真正抓取“群众”二字的内涵,反倒是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摆设。档案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使存在于群众艺术馆内的群艺财富真正地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社会价值观感召等方面的作用。建档保护作为民族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逐渐被学界提及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和分析。[2]为此,我们必须切身走近群众文化档案管理。
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群众文化创作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同时,他们也是群众文化艺术的主要欣赏者和传承者。所以,要使其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主题的文化作品,能够在其中浸入自己的真情,并对群众文化艺术有所弘扬和发展,那么无论是根据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脉络,社会大众首先要对群众文化的内涵韵味、发展历程等掌握深层次的认知。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其性质、内容和主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也因此特性,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了解也具有局限性,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传统文艺鲜为人知,甚至于是无从得知,人们只是学习到了当今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孕育出的相关文化。而历史的文化环境、文化素材和作品则难以存在于群众的脑海中,转化为行动上的取精去糟则更为不易。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价值表现在将原有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之精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众,以其身份的权威性,内容的真实性增进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艺术的了解。
在大大小小的群众文化艺术馆中陈列的作品,凝结着时代的精华和精神面貌。群艺档案中包含着被诸如照片、手稿等各种类型的物质载体呈现出的文化艺术。管理这些世代记录的档案,能够为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真实的凭证,为学习文化艺术并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任何一种文化内容都具有鲜明独特的时代色彩和地区特色,不仅记载着历史发展轨迹,同时还反映社会进程的特点,一定程度地预示未来发展方向,对其档案的管理是文化艺术活动正常地持续进行所需条件之一。因此,加强对群众文化档案的管理能够促进优秀艺术产品地不断涌现,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目前我国对于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设备不够齐全,技术还有待提高,也因此造成了艺术作品价值的部分丢失。资料的老化、管理室的不独立都会造成价值的损失,不利于文化艺术的保存和发展。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无论是行政领域的各个级别还是文学艺术的主体——人民大众,在对管理群众文化档案的认识上还不够深刻、全面,政策的保护力度尚待增强。众所周知,意识对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保护文化艺术档案的意识得到全面提高,深入民族骨髓,才能够对其展开有效妥当的管理,否则眼前的工作便是短期之谈。近年来,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长进,为了为日后群众文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借鉴,因此,应当注重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档案的归档与建档工作。[3]
一个部门的良好运转需要有合理的体制机制,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在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一大类便是官员权力分配的不均衡,或是集权于一人,或是权职分散而导致互相推卸责任。对于群众文化档案的管理也具有同样的道理。管理机构由上而下,层层分配,工作安排具体到基层组织单位,工作的基层性质也会影响其结构的合理性。在文学艺术价值标准的划分中,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以及人为的主观因素,会导致参差不齐的标准纷纷出现。专门管理人员的缺失则会导致在文艺档案管理工作同其他工作内容之间产生轻重偏倚,严重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方便了政府和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高效沟通和了解,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直接与我国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联,并同时也与文化保存有着息息相关性。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文化艺术,应当采进先进的设备使相关资料得到更好地保存,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扫描等方式储存精神财富,利用网络力量对相关资料进行广泛传播,增强其影响力。
通过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宣传保护知识、文化艺术知识等途径扩大群艺档案管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使更大更广的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地投身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保护传承之中。
培养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眼下迫切的工作要求。不仅仅在对群众文学艺术的认识上要有所造诣,在对管理工作上的负责态度、长久的耐心也应当增强,永葆对工作的积极热情,从每日的工作当中寻找新鲜之处,提供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和催化剂,对部门工作人员起到规范作用,有利于其端正工作态度。
群众文化艺术要走向大众,走向社会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政策的支撑以及工作人员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釜底抽薪,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的力量使多领域的群体认识到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