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增佳 杨建辉 黄丽娟
【摘要】 目的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检测的价值。方法 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抽取空腹靜脉血, 分离血清, 离心处理后, 均检测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AF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 比较AFP阴性、阳性患者GGT、ALP、AST、ALT、TBIL水平。结果 经检测, 120例患者中AFP阳性57例, 阴性63例。AFP阳性患者GGT、ALP、AST、ALT、TBIL水平分别为(208.76±50.14)U/L、(212.62±32.18)U/L、(356.26±30.17)U/L、(258.26±32.62)U/L、(100.88±32.05)μmol/L, 显著高于AFP阴性患者的(30.56±12.28)U/L、(65.06±8.11)U/L、(58.05±6.44)U/L、(45.33±8.59)U/L、(15.17±6.25)μ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AFP, 可作为评估急性肝损伤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为早期肝癌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临床价值较高, 值得信赖。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甲胎蛋白;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serum alpha-fetoprotein (AFP) level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Methods Fasting venous blood was taken from 120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and serum was separated. After centrifugation, the levels of glutamyltranspeptidase (GGT),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FP,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and total bilirubin (TBIL) in serum were detected. The levels of GGT, ALP, AST, ALT and TBIL in AFP negative and positiv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120 patients, AFP was positive in 57 cases and negative in 63 cases. Positive AFP patients had GGT, ALP, AST, ALT and TBIL levels respectively as (208.76±50.14) U/L, (212.62±32.18) U/L, (356.26±30.17) U/L, (258.26±32.62) U/L and (100.88±32.05) μmol/L, which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30.56±12.28) U/L, (65.06±8.11) U/L, (58.05±6.44)U/L, (45.33±8.59) U/L and (15.17±6.25) μmol/L in negative AFP patients,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etection of AFP in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B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 of acute liver injury and it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and is worthy of trust.
【Key words】 Viral hepatitis B; Serum alpha-fetoprotein; Diagnosis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简称为“乙型肝炎”, 主要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该病起病缓慢, 以慢性型、亚临床型最为常见, 近年来, 临床有研究显示, 该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迹象, 且该病的发生发展与AFP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鉴于上述研究背景, 本文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 旨在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一种科学、可靠的诊断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52例, 男68例;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34.26±14.16)岁;病程3~48个月, 平均病程(18.52±10.26)个月;体重46~81 kg, 平均体重(55.56±12.11)kg。诊断标准:均满足《肝脏疾病》[2]中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均经实验室检查。纳入标准:①均满足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情稳定者;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③存在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者;⑤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开展。
1. 2 方法 抽取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 进行离心处理, 速率3000 r/min, 离心时间5 min,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产企业:日本株式社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7600-Series)检验GGT、ALP、AFP、AST、ALT、TBIL, 一切操作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进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AFP阴性、阳性患者GGT、ALP、AST、ALT、TBIL水平。AFP>9 ng/ml即可判定为阳性[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检测, 120例患者中AFP阳性57例, 阴性63例。AFP阳性患者GGT、ALP、AST、ALT、TBIL水平显著高于AFP阴性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体液传播, 生活接触、日常工作均可传播, 主要症状是门脉高压、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癌等,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恰当, 极易引发肝衰竭、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患者会由急性转为慢性, 部分患者会逐渐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等, 明显增加了患者死亡率。AFP是一种血清糖蛋白, 正常值≤9 ng/ml, 主要存在于胎儿早期, 由胎儿期肝细胞以及卵黄囊合成, 在胎儿出生后, AFP水平会明显降低。AFP对人体许多细胞有调节作用, 还参与到了转运雌激素、脂肪酸、胆红素, 调节了肝巨噬细胞、骨髓、淋巴细胞生长、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 临床有研究显示, 肝癌细胞可以合成AFP, 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AFP阳性率可高达90%, AFP水平的高低可用于评估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4]。AFP阳性一般表明患者肝细胞再生能力旺盛, 尤其是AFP从阴性转为阳性, 往往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强大。本文研究示AFP阳性患者GGT、ALP、AST、ALT、TBIL水平分别为(208.76±50.14)U/L、(212.62±32.18)U/L、(356.26±30.17)U/L、(258.26±32.62)U/L、(100.88±32.05)μmol/L, 显著高于AFP阴性患者的(30.56±12.28)U/L、(65.06±8.11)U/L、(58.05±6.44)U/L、(45.33±8.59)U/L、(15.17±6.25)μmol/L, 差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AFP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可行性、有效性, 在临床中借鉴、参考价值较高。临床有研究显示, AFP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 肝细胞早期表达AFP, 可被认为是癌症病变的前兆, 引发肝癌的可能性极高, 因此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如果肝细胞受损不严重, 但是机体中AFP水平并无明显降低, 则要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5]。
综上所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AFP检验, 可作为肝损伤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同时对于早期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文艳, 耿琼梅, 张文娟, 等. 甲胎蛋白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探讨. 中外医疗, 2015, 34(30):71-73.
[2] 陈永平. 肝脏疾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7.
[3] 王道军, 刘阿海, 靳桂红. Cys-C、5-NT和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5, 28(5):438-440.
[4] 赵平森, 翁锐强, 钟志雄. 血清甲胎蛋白和Dickkopf-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 30(8):780-782.
[5] 赵海珍, 其其格, 刘瑞军, 等. 肝癌组织AKR1B10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感染间的关系. 热带医学杂志, 2017, 17(10):1289-1292.
[收稿日期: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