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江云 宋楠
翻译生态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文/黄江云 宋楠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非文学翻译在整个翻译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所涉及内容广泛,在社会活动以及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非文学翻译已逐渐呈现职业化、实用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要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保证译作质量,必须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来指导。翻译生态论为翻译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培养和激发译者主体性意识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非文学翻译专业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的生态因素,积极培养和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把握优秀译文的实现途径,确保译文的质量。
翻译生态论;非文学翻译;译者能动性
翻译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古往今来,翻译在人际沟通、商务往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振兴、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文明传承、国际关系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翻译的过程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的纯语言活动,而是一种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沟通过程。因此,翻译的过程除了需要一些实践技巧,还需要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对非文学翻译而言。
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是由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科学系主任兼翻译与语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在其2003年出版的著作《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小语种”中首次提出的,并用较大篇幅来论述(许建忠,2009:2)。翻译生态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心理的等)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许建忠,2009:3)。作为跨越翻译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翻译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翻译放置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翻译的相互关系。翻译生态学还揭示了翻译的生态结构、翻译的生态功能、翻译的生态原理、翻译生态的规律、翻译的行为生态、翻译生态的演替、翻译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翻译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许建忠,2009:5-6)。
人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翻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以翻译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或复合的翻译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翻译现象,某一翻译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翻译系统,它反映了翻译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翻译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所构成的系统,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许建忠,2009:12)。分析生态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是研究翻译生态学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能为译者提供更好的指导。
翻译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李长栓,2009:13-24)
非文学翻译根据门类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类:法律类、政治外交类、新闻时事类、金融商务类和科学技术类。根据奈达的统计,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也就是说,非文学翻译占据了95%的比例(李长栓, 2012:)。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非文学翻译都有其与文学翻译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它对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文学翻译不可取代的。
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翻译目的、操作模式、标准等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非文学翻译在这几方面所具有的一些与文学翻译所不同的特点,如:(1)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行文的严谨性以及信传递的有效性;(2)有明确的目的和读者;(3)信息量大,交付时间短,有些项目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的翻译要注意其连贯性和统一性;(4)译者不可盲目地遵从原文,要批判性地处理源语文本;(5)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翻译文本和翻译目的,选择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原文进行变通或优化。
关于翻译的标准和理论,国内的翻译大家们提出了各种观点。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此后,“信、达、雅”被后人奉为翻译的标准,虽然也有不少争议,但至今仍有广泛影响。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王佐良认为“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葛传椝认为:“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彭卓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信、达、雅”作了新的解释:“信”应是疑问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达”应是译文要使用合乎全民规范化的语言;“雅”应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风格(李长栓,2012:8)。国外的学者和翻译家也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理论。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在20世纪,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标准是尤金.奈达(E.A. Nida)1946年提出的“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翻译理论,德国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费米尔(Hans J. Vermeer)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和诺德(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Theory)等(任朝迎,2013:15-16)。根据翻译生态学的理论原则,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中的主、客观因素。
非文学翻译在实践中的标准要求是:译文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实现原文服务社会的功能;语言规范,不用新奇的表达方法,即词语搭配为无标记搭配和普通搭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范;因原文具有单一性,译文也要意思明确,没有歧义(张宏莹,2009:90-91)。
哲学上的主体性是主体所具备的重要品质,即在特定活动中的个人特征。确切地讲,主体性就是主体在潜能在特定环境中的外表化,是主体改造、影响、控制客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主体的能力的体现。(陆清泉,周邦友,2013:71)。
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机器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 查明宇提出了“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仲伟合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译入语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他体现了译者在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受动性等特点。” (张晓辉,2013)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译者必须尊重原文。只有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受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翻译生态环境。
主体性是译者的本质属性,是译者的存在、活动及其对世界和自身的把握方式,离开译者就没有翻译活动可言;其次,译者主体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和客观条件制约的基础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避免消极被动地适应客观因素。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译者对翻译活动的成功起关键作用。译者必须尊重客体,并将以下客观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如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翻译活动发起人的特殊要求,以及读者期待。同时,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消极被动地适应以上客观因素(陆清泉,周邦友,2013:71)。
在非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批判式阅读;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的转换;根据原文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首先,在翻译中,批判性思维就是译者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原文、译文、词典以及网上查到的资料,并根据自己掌握的事实依据,根据逻辑推理,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做出正的判断。译者只有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原文,才能客观、正确、全面地传达原文所隐藏的信息,在译文中做出恰当的取舍;才能发现译文的谬误或不当之处,从而修改译文,使之尽量完美。批判性思维应该贯穿整个翻译的始终。识别和纠正原文的错误时十分必要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这时候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之后在进行翻译。
其次,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到文化,当译者将源语文本翻译为译入语时,不仅仅是对两种语言符号的解码,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因此译者要掌握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思维方式进行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翻译中的交流障碍。
例:原文:Apple Thinks Different. (Apple Computer)
译文: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苹果电脑)
如果这则广告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忠实”的翻译一定不会抓住中国消费者眼球,所以译者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采取了优雅的四字格形式,从而实现了该广告需要实现的目的。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汉英的翻译中去掉了一些稍有夸张的成分,更容易为英语国家人所接收,而在英译汉中译者的发挥空间更大了一些。
再者,译者要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信息或特定情景下的翻译习惯,确定翻译种类或策略,提供符合客户需要的翻译产品。译者要了解翻译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读者、使用时间、地点、场合、媒介、功能等;据此确定翻译种类或策略,即在多大程度上对原文进行调整;最终提供符合原文功能要求的产品。(任朝迎,2014:31)
例:
原文:随地吐痰惹人恨/罚款一千有可能/传播费老有此起/卫生法例要遵行
译文:No Spiting. Maximum penalty $ 1000. (张晓辉,2013)
以上中文公示语当中的内容较多,而重要信息只有前两句,后两句则是可有可无的信息,如果全部翻译出来,译文就显得很冗长累赘,不能感染读者,更不能较好地发挥其警示作用。因此译者要采取编译的手段进行处理,省去不必要的词语和次要的信息。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大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法则,同时也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法则。作为一名职业的译者应牢记这条法则,在翻译生态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体现主体性。译作不是简单地追求正确译述,而是有对整个原文的领会理解和消化吸收,有自己的分析、见解,根据特定的文本和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译法,把自己当成作者,要根据作者写作的背景和行文推断出原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和突出翻译的重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取舍。同时,专业的知识和优秀的外语水平保证了非文学翻译的准确性,而扎实的母语功底则为非文学翻译增色不少。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非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只有翻译生态结构的合理、协调发展,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生态功能,促使翻译稳步、健康地发展,促进译者能力的提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
[1]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2-106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3-24
[3]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8-9
[4]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03
[5] 任朝迎.科技英语翻译使用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5-16
[6] 张宏莹.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9(12):90-91 非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理念
[7] 陆清泉;周邦友. 目的论视角下非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3(6):71-87
[8]张晓辉.译者主体性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论文网.2013,转载:http://www.xzbu.com/9/view-5665718.htm
[9]何其莘,仲伟合,许筠.非文学翻译[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0]翟丽桐.青年文学家 [J]. 2012(16):126. 非文学翻译的标准及实现途径
(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飞英语专业汉英翻译培养对策”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黄江云(1981-)女,白族,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翻译理论实践.
宋楠(1982-)女,汉族,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