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光 陶四海
浅谈妇幼保健机构“部制”改革对妇幼保健工作的影响
文/王晓光 陶四海
华北理工大学
在最新版的《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和《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提出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整合科室设置”的理念,并要求围绕孕产妇、妇女、儿童三大服务主体,建立以“大保健部”为核心的保健临床服务体系。
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国家医药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各年龄段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三级妇幼保健体系,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由于受现行收费标准及财政拨款情况影响,在各级妇幼保健院中临床业务收入远远大于保健业务收入,导致保健院的管理者更加重视临床业务而相对轻视保健业务,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形成了政策误区、认识误区、发展误区、管理误区等四个误区[1]。新标准中提出“大部制”的机构设置理念,就是要将过去普遍存在于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中的临床工作与保健工作之间的分界线打破,通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变在妇幼保健机构内部建立起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何从体制上改变过去“重临床,轻保健”的观念,将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树立“大健康”的理念是新时代妇幼人应该关注研究的课题。我院率先实施了“部制”改革,实现了“保健”与“临床”相结合,促进了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2015年初,我院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彻底改革:撤消保健部、医务科、门诊部、科教科、健康教育科,重新组建实施“三大保健部”(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重新划定“三大保健部”下辖科室和职责范围,将原来由院保健部承担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按照业务相关的原则分别划分至各大部,由各大部分别负责自身服务人群相关的公共卫生任务的实施和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管理;将保健院原有的保健、临床科室按照业务分类根据服务对象重新划归各保健部管辖;将所撤消的原属职能科室的保健部、医务部、门诊部、科教科、健康教育科的职责分解并划归各“大保健部”,各“大保健部”除管理相关临床业务的同时,还具有管辖科室内医疗行政、医疗质量、安全、科研、教学、继续教育、健康教育等工作。
各保健部工作人员由原医务部、科教科等职能科室人员撤并后重新分配,保健部长从管理职能科室中选拔相关专业毕业,有过在临床中实际工作经历,又有行政管理经验,能力突出的中层干部担任。每个保健部分别由一名懂专业的副院长分管。
“部制”改革实施后,同一服务人群和同一业务范围的临床保健科室划归一个“大保健部”管辖,同时给予了各“大保健部”较大的管理权限,各“大保健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可以自主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临床与保健相结合。同时,原来服务于同一人群的不同科室彼此之间界限分明的情况在同时归属到一个保健部系统下管理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后,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更加频繁,相互促学科发展。
2.2.1建立内部质控平台
“部制”改革后,三大保健部均在部内建立了质控交班平台,每周部内各保健临床科室及相关职能医技科室共同参加,对一周内各项指控数据进行通报分析,提出针对门诊病房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发现的问题,汇报上周通报问题的调研及解决结果,“只讲问题、讲数据、不讲空话、不做强调”[2],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医疗与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质量。
2.2.2建立联合会诊查房机制
“部制”改革后,建立针对同一服务对象联合查房会诊机制,如孕产保健部建立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机制,形成针对具有妊高症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在孕前、孕期、产时、产后的系统管理机制;实行“巨大儿、低体重儿”源头管理,降低了产科风险。妇女保健部施行妇科、乳腺科互相对住院患者进行查房,发现多例患者无任何感觉的早期癌症;生殖医学科与妇科建立对不孕不育患者诊疗合作机制,提高了辅助生殖成功率。儿童保健部内新生儿科主动邀请儿童康复科对早产儿高危儿进行会诊,制定康复计划,提前进行康复。
在孕产保健部的整体框架下,产前咨询、产科门诊、产房、产科病房、产后康复等相关科室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从孕前指导、孕期保健、产时管到产后康复建立起一条龙的系统管理通道,孕妇整个孕期都在同一系统下管理,甚至可以由同一名医生进行管理,提高了孕产妇管理的系统性。建立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机制,高危孕产妇在建本之初就对其高危因素进行辨识登记,并在其整个孕期和产程中对高危因素采取处理措施,大大提高产科质量。在针对产科“巨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因素的管理,过去大多医院采取的措施实在产程加强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虽然可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但风险因素并未减少。孕产妇管理体系统一归到孕产保健部之后,就创造了条件在源头对“巨大儿”、“低体重儿”进行管理,在孕妇学校的孕前宣教中就告知提醒孕妇及家属发生“巨大儿”、“低体重儿”的危害,特别是针对“巨大儿”改变中国人观念内普遍存在的“生一个大胖小子”的固有传统,让孕妇及家属建立正确的孕期营养理念,并在整个孕期对孕妇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控制,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合理控制体重,从而从源头减少产科“巨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因素的发生,提高产科安全和质量。
实行“部制”改革对妇幼保健院总体保健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公共卫生指标的提升、转诊转介率的提高都代表着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工作目标得到实现。“部制”改革后,通过院内临床科室与保健科室的相结合,对保健机构内的临床、保健科室的学科建设和技术服务可以相互支撑,得到共同发展,学科水平得到提升,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部制”机构改革对促进妇幼保健机构临床与保健工作相结合,发挥妇幼保健机构职能,提升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