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人物志·八观第九》篇的内在逻辑
——以“德”观人

2018-12-22 01:40:50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人物志仁德性情

田 钰 赵 博

(1.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中共南阳市卧龙区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八观第九》是刘邵全面系统表述其人才观察鉴识方法的一篇。本篇共论述了八种方法,可按“性”“情”划分,即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三曰观其志,以知其名;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为观人之性质。而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答则为观人之情变。由此,按“性”“情”相关性可划分为四组,即一曰与二曰,三曰与四曰,五曰与六曰,七曰与八曰各自成组。本篇结构清晰,内容细致详实,看似各论点之间相互独立而无所关联,实际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内在逻辑,就是以“德”观人。

1 刘邵论“性”“情”与“德”

《人物志》开篇就点明了“性情”的作用。“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即性情是人的本性的表达途径。后刘昞注《人物志》则更加细致地区分了“性”与“情”的差别。“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此注表明,在观察人的时候,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性”比外在表现本质特征的“情”更为根本。刘邵认为“禀阴阳以立性”,即万物之本原的“元气”莫不是以“动静”或“刚柔”为根本属性。然而“人之质量,中和最贵”,因为“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所以“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怎样探究性情呢?刘邵认为,人的性情是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探索的,即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物”来考察。“五物”也可在人体得到表现,“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即木对应骨、金对应筋、火对应气、土对应肌、水对应血,其中骨、劲、气、肌、血为五种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即“五性”。“五性”有其各自的本质特征,即“五质”。其中,“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即正直而柔韧的骨骼具有刚强而有毅力的特征;“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即强劲精干的筋脉具有勇敢有力的特征;“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即清纯明朗的气息具有知文达理的特征;“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即端正紧实的肌肉具有坚守正道、始终如一的特征;“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即平静畅达的血液具有通幽达微、见微知著的特征。“五质”也具有各自的道德特征,即“五常”。“弘毅也者,仁之质也”,刚强而有毅力是仁德特质;“勇敢也者,义之决也”,勇敢有力是义的关键;“文理也者,礼之本也”,明礼懂仪、知文达理是礼的根本;“贞固也者,信之基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是信的基础;“通微也者,智之原也”,通幽达微、见微知著是智的本源。“五常”各自体现在人的思想行为中,就表现出了五种不同的品德,即木德、金德、火德、土德、水德,统称为“五德”。因此,刘邵认为,纵使人的性情德行变化无穷,但是还是依据着五行的规律,在辨别人才的时候可以通过“五德”来辨析。

2 刘邵以“德”论“八观”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一种方法是“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这种方法是要通过观察人之质性的正反面博弈来辨明被观察者是否具有“仁德”。刘邵举了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该如何判定人的仁义行为。第一个例子展示了仁爱之心与仁义行为之间的博弈,即仅有仁爱之心,却不愿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人,施以仁义的行为,这样的人就不是真的拥有“仁德”,甚至他所拥有的技能反而会伤害所有人。第二个例子展示了严厉与刚正之间的博弈,即有些人停留在道义上时声色俱厉,然而一旦触及到个人的私利时就表现出怯懦了。这样的人贪婪悖理,也不具有“仁德”,甚至于他的强悍猛毅也可能招来祸患。总之,人的质性错综复杂,观察者需要从似是而非的情况中知晓被观察者的“仁德”。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二种方法是“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加具体,是通过具体的观“情”来探求人的性情,即观察一个人的言辞旨趣可辨别其是否具有道德德性,观察应对能力可辨别其是否具有智慧。具体说来,刘邵用事例论证了该如何观察这两种德性。首先,在观察道德德性时,“论显扬正,白也”即论点鲜明,宣扬正道,这就叫作是非明白;“不善言应,玄也”即不善言答而心中明白,这就叫作深奥;“经纬玄白,通也”即明辨是非、黑白分明,是因为精通事理,精通事理是“礼德”的根本。其次,在观察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时,“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当一个人表现出智能圣哲、通达明智、才智英明、聪明机智、观察精妙、开阔疏朗或者蕴含富实,就可以说其具有“智德”了。而一个人只要他的表情外貌不正常,就一定有特殊原因,并且这样的神色变化是遮掩不住的。因此,想要了解一个人基本的性情,就要了解其内心变化与表情的关系,通过观察其言辞旨趣和应对能力即可知晓。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三种方法是“观其至质,以知其名”。此方法是用以探明偏才之人是否名实相符。刘邵以为“凡偏才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即可以称得上偏才的人,在他的身上至少应该有两种突出的德性,而这两种德性的相互作用生发可以帮助此人拥有美好的名声。例如,“仁德”与“礼德”结合产生恭敬爱人之美名;“义德”与“礼德”结合产生刚烈之美名;“义德”与“智德”结合产生智能之美名;“智德”“仁德”“义德”“信德”集一身可令人信任、可担当重任。因此,刘邵以为,通过观察一个人身上的各种德性,并与之相融合,就可以了解辨别他的名声。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四种方法是“观其所由,以辨依似”。此方法是对第三种方法的补充和提醒,即需要透过表面行为探究真实德性。举例说来,同样是指出他人过失这一行为,正直的人出于正义的目的,品德恶劣的人出于不好的目的,还有一种人看似出于正义实则仅为利用正义的旗帜而意在攻击他人。刘邵认为,纵使同一种行为,它背后所揭示的德性却是不同,因此,在辨别人才时应该将真正具有德性的人和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之人区分开。由于真正具有德性的人不仅出于善的目的,并且行为温和,因此难点是区分似是而非之人和似非而是之人。刘邵认为重点就是要将“偏激”和“依似”区分开来。“偏激”指出于德性目的,但行为有失得当;“依似”则指完全出于恶意的目的。表面看来,两种行为的表现方式可能是一样的,因此要仔细辨别,明了假象背后的真正德性。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五种方法是“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这种方法论述了仁爱与礼敬之间的关系,及由此推测出被观察者为人处世的状况。刘邵认为道德德性的根本是“爱敬”,即“仁德”和“礼德”,而且,仁爱比礼敬更加根本,在人际关系中也更加有效长久。这是因为,“礼敬”会造成人们严肃拘谨并且相互敬而远之的情况,这种紧绷的状态使得双方难以长久相处;而“仁爱”则使得人们情亲意厚,能感动人心,这种温和的弹性模式有助于长久的合作。“仁德”与“礼德”相互依存,观察一个人的“爱敬”首先要观察其是否真诚,其次,要观察在其人际关系中“仁爱”与“礼敬”所占比例,一般说来,“仁爱”应多于“礼敬”以保证人情上下通达,而不至于因过于庄重严肃的风气而堵塞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六种方法是“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在此方法中,刘邵描述了人类性情变化的六个关键点,即抒发内心则喜、抑制能力则怨、自我夸耀被厌、自我贬损受迎、触他所短被忌、揭他所短被妒。刘邵认为此六种性情变化归根到底都是想要处于他人之上。因此,君子在待人接物中,即使被人冒犯也不应该去计较,不计较就能够处处恭敬谦让,就能够避免他人妒忌;但是,小人则既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又想令他人顺从自己。因此,观察性情变化的关键点,就可以大概了解人心志是贤良还是卑鄙。第六种方法看似未讨论德性,其实它意在提醒施以“仁德”和“礼敬”时应注意人的性情变化,注意辨别君子与小人,从而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七种方法是“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这一方法讲述对待偏才之人的德性不能过于苛刻。偏才之人不是圣人,因此其既有长处也有短处。例如,正直的人,往往直言不讳,直言不讳是正直的表现,因此欣赏其正直就必须要包容他的直言不讳。再如,刚强之人必定严厉,因为不严厉就不可能刚强,因此欣赏其刚强就必须包容他的严厉。同理可证,欣赏温和柔顺就必定要包容懦弱,欣赏耿介廉洁就必定要包容拘束。由此说来,欣赏偏才之人的德性,就必须要包容其德性在具体表现中的不足,因为这种不足内在于德性本身,因此,观察一个人表现中的不足也就可以了解他德性中的长处了。

刘邵观察鉴别人才的第八种方法是“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这一方法集中论述了“智”的重要性。刘邵认为,对于德性来说,仁是基础,义是规范,礼是外在形式,信是保障,智是统帅。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仁、义、礼、信都可大概对照称为道德德性,而智则可称为理智德性。刘邵认为“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这就是说,“仁”是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基础,无论是“义、礼、信”还是“智”都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但是若使道德德性起作用,还是需要理智德性即“智”的领导。刘邵重视“智”的作用,也是对识别人才的第七种方法做了补充,即用“智”来寻找更好的道德德性的表现方式。因此,刘邵认为,同时具备最高尚的道德德性与最聪明的理智德性的人可以被称为圣贤,对于偏才之人来说,在其具备道德德性的基础上观察其聪明智慧的水平,就可以鉴定他所能达到的人才层次了。

3 总结

刘邵在《人物志·自序》中表明他的人才理论受到孔子学说的影响,孔子学说又受《易经》《诗经》等影响,所以,刘邵通过“象”来观人有其理论基础。《人物志》全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仅《八观》来说,本篇以《九征》《体别》《流业》《才理》《才能》《利害》为理论基础,以刘邵个人二十多年的职业经验为实践基础,比较细致全面地详细论述了如何观察鉴别人才。

具体说来,《九征》是《人物志》全书的总纲,它所阐释的四个问题是《八观》理论建构的基础。第一,将人的性情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刘邵将五行之木、金、火、土、水即“五物”对应为人体之骨、筋、气、肌、血即“五性”,“五性”各有其本质特征刚毅、勇敢、达理、坚持、知微即“五质”,“五质”又有其永恒的道德属性,即仁、义、礼、信、智“五常”,“五常”作用于人的行为就形成了木德、金德、火德、土德、水德“五德”。《八观》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阴阳五行学术之上。第二,“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九征》奠定了道德德性是理智德性的基础,认为“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只有具有道德德性再考虑其理智德性。第三,“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气象”。刘邵认为人的性情,即“五德”总是表现在容貌和言谈举止中,并由此提出了“九征”学说。“九征”指出,人的性情变化体现在元神、目光、筋络、骨骼、血气、面色、仪表、容貌和语言中,此理论《八观》中有所运用。第四,对人才进行了等级划分。其中,第一种人是兼德之人,即“圣人”。圣人具有各种美德并且十分充盈,因此也被称为“中庸”。第二种人是兼才之人,即兼具九种美德却不十分完善的人。第三种人是偏才之人,即至少真正具有一种美德的人。第四种人是依似之人,即表面上具有一种美德,实际上却并没有此种美德实质的人。第五种是间杂之人,即心无定是的人。由于每一种美德都有相互依存的正反两面,间杂之人哪怕具有一种美德,也常常被反面侵蚀了正面,因此危害巨大。刘邵认为圣人是最完美的人,兼才之人和偏才之人都是人才,而依似之人和间杂之人都不是真正的人才。

《体别》篇以中庸之德为准则,进一步具体分析了十二种“偏才之人”的性情特征。《流业》篇以“德、法、术”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十二种人才的职业能力。《才理》篇讨论了认知能力,具体说来,刘邵认为道理有四种类型,学问有四个学派,性情中有九种偏差,交流中有七种似是而非的情况,论辩时会出现三种失误和六种敌对情绪,要全面地认识事物就应该具备八种能力。《才能》篇从“能”与“才”的关系探讨了各种人才的政治能力。《利害》篇接《才能》篇通过探讨了其中六种人才在被启用后所表现出的长处与不足以深入剖析他们的德性。后五篇也是以《九征》为基础,但是它们各自的理论成果在《八观》中均有所体现,此六篇共同为《八观》打下了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八观》建构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它最核心的概念是“五德”,每一种观察人的方法都从“德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可以说,《八观》篇的内在逻辑就是“以德观人”。

[1] 魏·刘劭,伏俊琏译注.人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

[2] 马骏骐.刘邵《人物志》述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59-63+69.

[3] 刘廷忠.《人物志》初议[J].康定民族师专学报,1994,(02):40-45+68.

猜你喜欢
人物志仁德性情
国学周周悟
时间的性情
中学语文(2022年31期)2022-12-31 11:11:18
为仁由己
人物志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26
人物志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人物志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29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人物志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7-01-19 12:08:59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中国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29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