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
科研事业单位主要致力于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其单位运转来源主要依靠财政科技投入。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收支矛盾突出,国家急需科技创新发挥强大驱动作用,因此对科技予以大力支持。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伴随着国家财政、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时事业单位的转型,严峻的时代背景对科研事业单位完成科研任务产生的经济活动管控要求不断提高,而内部控制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手段。上世纪3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此后一段时间,美国审计委员会多次完善内部控制的理论。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于2008年6月份正式发布,随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于2010年4月份发布,标志着中国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建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制定了内控基本规范。2013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进入了理论初级阶段。2015年12月印发《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可以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维度,在单位层面,应该设置一个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充分调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采购部门等部门,积极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并且设定重大事项的集体议事决策制度,针对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并且实行轮岗制度。在业务层面,应该在具体的业务事项节点上进行控制,例如预算业务控制、合同控制等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当包括五点:合法性,即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效率性,即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安全性,即国有资产安全;可靠性,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风险防范,即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它能够一定程度上保全国有资产的安全,规范科研活动伴随的财务行为,杜绝科研造假和科研经费腐败,很大程度上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公务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在国际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便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并逐年加以规范完善。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很多,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管理欣欣向荣,人们才逐渐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概念。2008年,我国首次发布内部控制规范,并且还是针对企业的,直到2013年,国家才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颁布了专门的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不足10年,在实践应用中更是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可见,在时代背景下,这些年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发展处于理论的初级阶段,在步步探索中曲折前进。首先,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了许多制度,但是却将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相混淆,没有真正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缺乏客观性。而这意味着,在产生问题的时候,缺乏科学系统化的决策程序和标准,从而诱发科研腐败甚至职务犯罪等不良事件。其次,受计划经济影响,科研事业单位受国家财务扶持,市场竞争意识差,风险防范意识弱,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的常态,而今,面临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科研事业单位在经济往来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纠纷,风险意识的缺乏,让国有资产保全面临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公益性质的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的基础科研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不能有效覆盖到的领域,其组织机构的基本运行费和科研项目经费大量来源于国家财政,发展受国家财政扶持。因此,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单位负责人大都为科研人员出身,重视科研发展而轻视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相对淡薄。科研事业单位以从事科研创新活动为主,其组织结构以研究室为一级科研单位,室主任为负责人,课题项目组为二级科研单位,课题组长为负责人,科研项目资金以课题为主要核算单元。室主任和课题组长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高精尖的科研创新脑力劳动或者行政事务中,忽略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也相对淡薄。一般而言,一个单位的制度宣传贯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单位负责人及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可想而知,基层科研人员也难以清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目前,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或者形成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是执行起来并不彻底,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相互混淆。单位职能部门在实施内部控制,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由于室主任和课题组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层科研人员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重课题申请,轻经费使用,认为课题经费是自己申请争取到的资金,自己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不愿行使自主管理权,存在“等、靠”的想法,互相扯皮,使得内部控制的执行极度缺乏权威性。如此一来,整个单位都处于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的环境中。
首先,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核算方式上,在经费支出审核报销方面,科研人员填写报销单,经过部门领导及归口管理部门层层审批后,到财务进行审核报销,财务人员依据财经制度,对原始发票、凭证进行审核,当出现报销凭证金额与原始发票不一样的情况时,采取直接在报销单凭证上加加减减手工涂改,而没有将报销单返回报销部门确认,重新填写新的报销单,这种核算方式使得原始凭证具有随意性,不具备严肃性,对会计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其次,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而在这些环节中,内部控制却没有在各个重要节点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在日常财务经费支出审核报销时,由于缺乏沟通或者信息不对称,财务人员只是依照相关财务管理办法来审核课题经费支出,而不是依照已经审定的课题经费预算来审核课题经费支出,审核重点关注的是财经制度的合规性,成本经济的合理性,而忽略课题预算的相关性,导致课题结题验收突击花钱或者大量调账现象。最后,财务部门与科研事业单位中关键的科技部门、人事部门相比,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许多科研人员将财务部门当作单位的“出纳”,只是提款机,只要求服务职能,厌恶其管理职能。加之久而久之形成的“人情网”,或者财务人员本身岗位责任感不足,责任担当不够,不敢触碰涉及单位项目组,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彻底,不透明。
首先,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内部控制监管力度不够。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大都是最近几年新晋设立的部门,人员编制数量稀少,力不从心,难以保证对内部控制监管的覆盖面周到全面。且内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部门抽调过去工作的财务人员,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开展对单位财务经济性合法性审计,对于审计结果,形成的合理的审计意见,没有与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课题组交互意见的渠道,或者没有形成定期的正式的整改意见和反馈报告,缺乏信息交互反馈的有效的工作机制,缺乏权威性,起不到有力的监管和约束的作用。其次,从科研项目经费全过程监管来看,科技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科学性、合理性的监管,财务部门依据各级财经制度,负责经费支出合规性、合理性、相关性的监管,审计部门负责科研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管,而纪检部门负责违规违纪人员的审查监管,在工作实践中,因为缺乏对各自职责的具体制度描述,从而无法形成监督合力,无法充分发挥内部监管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由科研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参与的,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防范风险,深入科研业务活动,对科研业务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将权利分配给适合部门,对权力施以监督和制约,并且制定完备的制度进行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机制是整个内部控制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引领的作用。建立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完成后,保证制度的执行。首先,明确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小组中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对单位各方面管理控制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单位正常运营。并定期召开研讨会,听取基层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管理调整。制定考核计划,并对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进行考核,鼓励先进的人员,对于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的人员适当予以惩罚。其次,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的程序包括:先对风险的目标加以设定,在识别风险,并具体分析风险,并采取措施应对等等,进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程监控,建立预警机制和自查自纠机制。
首先,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相关工作,要参加内部控制建设培训,将落实内部控制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牵头负责。根据权力制衡原则,将决策、执行、监督的职能相互分离,明确职责权限,按照规程行使权利。对权力进行制约,按照事、岗、级将权力细分。其次,可以成立成员包括财务部门、科技部门、研究室、审计部门等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让财务、内审、科技、资产条件、基建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组织培训、宣传制度等措施,共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的整体环境,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从改进会计核算方式上,应该做到避免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因而,当出现原始凭证或者发票有改动的情况下,应追溯到原始凭证或发票开具单位,重新如实完整的一次性开具新的凭证或发票,或者相关负责人在修改的凭证上审批确认。加强原始凭证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只有会计基础信息的准确,才能保证后续成本核算的准确,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各类财务分析报表。其次,将财务内部控制贯穿课题经费流转始终,加强内部沟通协作机制,运用预算管理作为事中财务内部控制的手段。财务部门加强与科研部门、课题组的沟通联系,加强课题预算信息的交互使用,在经费支出审核时加强对预算相关性的审核,定期开展内部知识和财经法规的培训,让课题负责人在经费使用之初就知晓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在关键节点提供课题收支明细账,让课题负责人更好地了解课题收支情况。最后,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并进行绩效考核。财务人员应该具备大局意识,认清大是大非,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单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法律法规,颁布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形成财务部门内部的财务人员良好职业操守的制度基础。加强职业学习教育与培训,扎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技能。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察制度,设立足够数量的专职审计监察工作人员,并且组织鼓励审计监察人员参加对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监察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强审计监察部门与课题组、财务部门、科技部门等的沟通协作,密切审计意见交互,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定期监督检查,对于审计意见和监察结果,好的符合规范的要适当给予表彰,不符合规范的适当给予惩处,从而加大警戒力度,并将相关信息在单位内部阳光公示,树立权威性。最后,成立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等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明确各方应该履行的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从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等各个内部控制关键节点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进行有效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并将科研项目信息适当公开,采取公示的方式让监督更加公正、透明、无死角。
内部控制管理从建立、实施、开展、评价到形成长久有效的机制,是一个探索中的漫长过程,需要单位各级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更好地维护科研人员的利益,促进科研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1] 汪晋.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及完善策略 [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3).
[2] 杨木珠.关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J].中国总会计师,2015,(11):73-75.
[3] 黄蓉.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J].中国集体经济,2015,(16).
[4] 王宁.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探讨 [J].财经纵横,2016,(031).
[5] 潘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J].经管空间,2016,(05).
[6] 林瑞琴.简谈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 [J].财经界,2013.
[7] 陈俊清.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深化思路及实施要点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