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凤华,张 宏,史丽娟,赵 剑*
(1.长春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3.长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以下简称“教研团队”),是高等学校履行“人才培养、发展技术、服务社会”职责任务的主体力量。以教研团队建设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师德教风,孕育高水平研究成果,已成为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教育部《质量工程》提出,“要通过团队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承担着学校各相关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任务。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强,针对相关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培养计算机人才的特征明确。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科研研团队作为一种高效的工作组织方式,是发挥集体优势、精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计算机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如何结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点,发挥教研团队在院、系教学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发挥教研团队优势、促进教学与科研相长、提升计算机学科专业水平;如何“和谐”地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建立长效合理的教研团队运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示范性、创造性、多元性的特征,教学效果具有长期性、社会性、迟效性[1]的特点,这决定了高校教研团队有别于单纯的科研团队或社会企业团队。当前,高校教研团队建设在顶层建设和运行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教研团队建设目标明确但成果评价显现度不高;教研团队成员个体能力强但参与度不高;教研团队重成本投入,缺乏非物质性凝聚手段的建设;教研团队与现行组织单元相约束缺乏现实载体的承载,教研团队评估绩效考核自我封闭,缺乏院校行政部门参与,同时教研团队内部还存在着标准不清晰、举措不系统、系统不配套等问题。从高等教育职责使命出发,以“集体是教育的工具[2]”为理念,充分发挥教研团队作为教师间缄默知识转化的纽带作用,研究高校教研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内容、建设载体、评价方式以及团队组织形式和内部运行机制,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探索教研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应用型高校团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采取比较研究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总结其他高等院校团队建设的理念和经验,从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尤其是从教学工作的示范性、创造性、多元性,教学效果的长期性、社会性、迟效性和模糊性[3-4]的特点出发,以“集体是教育的工具”为理念,结合教育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状况、人才培养现状,确立教研团队建设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明确为什么需要团队建设、组建什么样的团队、教研团队组成的基本特征,论证教研团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内涵,形成专业教研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重点研究解决5个问题:教研团队价值定位;团队组建的战略与措施;以应用型建设为导向,形成双师型的教研团队;强调学生参与式的教研团队设计;建立与行政部门协作管理的教研团队[5-6]。
采取调查研究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以教研团队建设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为出发点,分析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现状,明确教研团队建设的主体任务和建设管理重点,结合专业学科教学的特点,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研究教研团队不同发展阶段的团队建设策略与措施。分析团队架构和任务体系的内在关联和需求,确定教研团队的组织模式和内部运行机制。重点研究以下3个方面问题:(1)研究教研团队组织框架形式,重点把握团队与项目课题组、科研小组等临时机构在组织模式上的区别,把握团队角色担当与团队愿景的关系,研究团队建设依托载体的合理性和机制运行的长效性。(2)研究教研团队主体任务,探讨团队建设应如何适应教师角色多元化背景,不仅是组织教学活动、研究教学问题、推进教学改革的基层组织单元,还是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服务社会,提升“双师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并且有利于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3)在团队管理研究上,重点从制度规范入手,建立团队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研究师德与团队文化建设,突出对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运行机制建设,营造和谐、宽松,教、研、学相长的团队工作氛围,从而提高学科专业教学工作质量[7-10]。
按照水平式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思路,从团队业绩评价体系和组织实施两个方面开展研究。(1)以戴明环(Plan Do Chech Action,PDAC)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确定教研团队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对团队整体工作业绩的评价和团队成员个体工作业绩的评价,其中强调团队业绩评价中“团队优先”,区别于职能分工(院、系部门分工)模式下的评价指标。在教研团队评估体系构建上,侧重激发教师参与团队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团队合作水平以及团队核心能力、梯队培养质量、团队成员结构、角色担当、任务完成情况、建设成果质量、对本专业领域引领作用等方面的评估。(2)在评估组织实施上,以公平公正评估团队成员贡献,调动和保持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为目标。重点研究团队内部的评价指标如何与大学教务、人事等职能部门管理制度相融合,构建基于团队管理的教学、科研业绩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并作为团队教学、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环节自查、检查与反馈的主要指标,提高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团队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1-12]。
采用比较研究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式,从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建立健全教研团队建设配套机制。重点借鉴先进的“PDCA”团队管理方法,在例会制度、分工协作、成员评效、奖励机制等方面,研究确立有效的团队内部运行机制,突出营造严谨、和谐、自由、公平的研究氛围。围绕带头人骨干力量能力培养和团队整体建设的经费物资投入,制定外部管理制度构架,突出各项制度的层级衔接和相互配套;明确制度建设的重点环节,突出团队整体建设质量与成员个体成长的相互关系,注重对团队建设活力的激发和调动[13]。
进一步丰富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教研团队建设内涵要素,探索本类型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为普通高校专业教研团队师资力量培养和教育教学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郑友训.教师团队: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89.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
[4]孙丽娜.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9):1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袁振国.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阶段[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16-19.
[8]高玉卓.团队凝聚力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9]贾悦.识人·用人·带队伍:九种个性与团队建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0]陈建勋.团队制胜:赢在狼性团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1]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12]高洁.高职院校团队管理浅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0.
[12]陶金.团队建设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3]容华,宿程远,韦素玲.对高校教研室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