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霞
【摘要】随着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手机游戏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陷入了沉迷手机游戏的误区,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已经成为全社会面对的共同难题。文章从易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的特征出发,简要阐述了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监管原则,最后提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措施。
【关键词】游戏监管;未成年人教育;手机游戏;防沉迷措施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数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差,面对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手机游戏,失去了应有的防范意识,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沉迷手机游戏的青少年往往学业成绩不佳,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还会给家长、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教师、家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苗头扼杀于萌芽之中。
一、易沉迷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的特征
(一)家庭环境差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易沉迷手机游戏的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一般较差,主要表现为父母事业繁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差,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未成年人处于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在遇到挫折时,未成年人的负面情绪无法正确地向父母表达,便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等相对自由、社交性强的领域。在游戏等社交网络中聚集的多是性格特征相似、有共同爱好的人,未成年在生活失意时,更容易受到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吸引。现实家庭生活的空虚感与在网络世界受到同龄人关注的满足感形成对比,更增强了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未成年人会认为自己能够从游戏中得到更多心灵上的慰藉,久而久之,便会沉迷手机游戏,忽略现实生活的有趣之处。
(二)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
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的未成年人相较于拥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未成年人更容易沉迷手机游戏,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健康兴趣爱好的未成年人往往喜欢待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他们接触手机的时间要长于一般未成年人,且由于没有其他更加有趣的兴趣爱好与手机游戏抗争,未成年人会认为手机游戏是当前最有趣的事物,从而很容易沉迷手机游戏。此外,缺乏健康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也为他们沉迷手机游戏埋下了隐患。
(三)学业成绩不佳
学习是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如果人在学业上屡屡受挫,便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渴望在其他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网络游戏具有体验感强、可重复的特点,游戏者在游戏失败后可以不断重来,不断冲击下一个游戏目标,这给游戏者带来了极佳的游戏体验,也使得未成年人能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是这种胜利感吸引着未成年人不断接触更多的手机游戏,最终导致他们沉迷其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用正确的方法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在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用极端的方式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这也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对学业越来越失望,并将注意力放在游戏上。
二、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监管原则
(一)引导、批评教育为主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处理未成年人问题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后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为防止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教师和家长应当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引导、批评教育的方式,减少各种强制性手段的使用频率。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性格缺陷明显、处于叛逆期的未成年人,家长和教师要坚持耐心引导,不应当因为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在进行批评教育前,教师和家长应当充分观察该学生的性格特征,根据该学生的性格特征决定如何教育该学生。对一些自尊心强、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当多采取私下交流的形式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一些活泼外向、喜好群体活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抓典型、抓重点”的批评方法,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
(二)使用个性化的防沉迷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青少年已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个体,个性化发展是当代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措施时,教师应当充分调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并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分析这些特征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制定出针对某一特定个体的、科学的防沉迷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同一性格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这类学生的成长特点并进行总结,为以后的防沉迷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三)注重防沉迷措施的阶段性、层次性
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措施必须体现阶段性特征,教师和家长不能抱着“一刀切”的心态教育未成年人,更不能期望未成年人的成长能够一蹴而就。在具体使用各种防沉迷措施时,教师应当详细列出该措施在不同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并限定完成该目标的时间,为日后检验该措施的成效做准备。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当使用不同层次的防沉迷措施,如对一些经常接触电子产品、对手机游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当使用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而对一些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进行监管的强度。
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措施
(一)加强家校沟通
教师和家长是帮助学生防沉迷的主力军,教师和家长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防沉迷氛围,从而使未成年人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自觉采取必要的防沉迷措施。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在传统的防沉迷教育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是采用电话访问的形式与家长交流,然而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教師沟通,教师对学生接触手机游戏的各种细节了解得并不清楚,这给教师采取防沉迷措施造成了一定阻碍。此外,如果孩子在家长身边,家长出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考虑,未必会告诉教师实情,这又降低了教师电话访问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或者通过现代先进的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建立家校沟通、家家沟通的平台,从而提升家校、家家沟通的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家长组成监督小组,在监督小组内积极交流防止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经验,从而提升各种防沉迷措施的实施效率。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讯通这一工具,及时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情况,或者利用校讯通的群发功能及时向家长传递与防止学生沉迷游戏有关的信息,鼓励家长及时学习相应的防沉迷措施,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二)培养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培养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兴趣爱好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校内设置各种兴趣班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培养其他兴趣的过程中,学生与手机接触的时间必定会减少,这有利于防止学生沉迷手机游戏。此外,在同一兴趣班中,学生必然会交到许多新的朋友,学生的社交需求会逐渐得到满足,在自己选择的兴趣班中,学生的特长也会有所体现,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这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中感受到的挫败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便不再需要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自信,从而斩断了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根源。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沉迷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教师管理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当设置与学生使用手机有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当是有弹性的、科学的。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总是倾向于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教育方法。通过各种研究发现,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方式并不能阻止学生沉迷手机游戏,且由于好奇心及叛逆心理的驱使,被禁止使用手机的学生有更大的可能性沉迷于手机游戏。因此,教师应当避免使用这种“一刀切”的规章制度,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设置一定的使用手机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意识到违规的后果,从而反省自身的行为。教师还应当教授学生利用手机为学习服务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手机不仅可以作为娱乐工具,还可以作为学习工具,从而对手机的功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树立优秀榜样
家长、教师是都是学生的榜样,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行为习惯的映射。在学校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学校各种防沉迷措施和规章制度的看法,在学生面前尽量做到不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家时,家长要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所見所闻,使学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充实学生的内心,防止学生在寻找情感宣泄点的过程中沉迷手机游戏。总之,家长和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榜样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抵御手机游戏的诱惑。
四、结语
手机游戏的发展给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只要教师和家长认真审视遇到的困难,从每一个小的细节做起,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的工作便会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当有充足的信心应对手机游戏的挑战,并自觉抵御手机游戏的诱惑。
【参考文献】
[1]樊大彧.监管者应该拿“王者荣耀”怎么办[J].公关世界,2017(13):76-77.
[2]王轶伟.手机游戏社交化传播及问题探析——以腾讯游戏《王者荣耀》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7(05):53.
[3]梁维科.手机游戏产业繁荣背后社会负面效应的规避[J].兰州学刊,2011(08):67-72.
[4]黄秋雨.游戏监管: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01):108-109.
[5]陈静.手机游戏站在十字路口[J].南方企业家,2017(0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