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源

2018-12-21 09:43孙上淇
赢未来 2018年19期
关键词:小说作品悲剧意识张爱玲

孙上淇

摘要:张爱玲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多以悲剧的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题材,蕴藏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苍凉情怀,其小说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更是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讨论了张爱玲小说女性主义色彩的悲剧效果表现,其次探究作品之中的悲剧意识成因,以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张爱玲“苍凉美”的独特美学开展研究,从而得出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作品;悲剧意识;苍凉美学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女性角色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多种不同形象,她们无一例外地带有悲剧性色彩。其作品的悲剧意识正是在张爱玲塑造这些悲剧女性形象的过程中确立,表现为张爱玲独特的苍凉美学,促进了新型女性小说文化的诞生。

(一)少女形象:被黑暗吞噬的弱者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多半是单纯美好的,幻想着拥有美好的人生,却不识人世的黑暗与恶毒。正因为如此,她们在自己美好的憧憬中逐渐被黑暗吞噬,一步步落入堕落与毁灭的深渊。《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便是不由自主地走入了“鬼气森然地世界”,“中了邪、着了魔”,渐渐由清纯走向堕落。

(二)妻子形象:爱情物化的庸者

张爱玲小说中的妻子形象大多都追求着功利型、务实型的爱情婚姻,为了能在浮世下生活,她们不得不变成了将爱情物质化的庸俗者。在小说作品《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即是为了生计而去谋爱。她结束了自己第一次不幸婚姻,她解脱了自己但仍然没能彻底摆脱他人的眼光,转身迅速寻找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在物欲的支配下,真爱与否早已成为浮云,真正要紧的是金钱、是生存,她將婚姻看作是一种手段,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

(三)母亲形象:异化母爱的冷着

妻子的身份意味着她们喜欢牺牲爱情来通过婚姻来换取生存,但一旦身为母亲,因为自身童年的缺失使得她们丧失了爱人的能力,转而更倾向于扭曲自身表达的母爱方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地位低下,命运由他人掌控,最终埋葬了自己的情感,无爱的生活使得她逐渐醉心于金钱欲望之中。七巧人性逐渐堕落,并将自己的悲剧强加于其他人,包括她的儿女身上。这般残酷的“母爱”,着实令人感到苍凉,但这又是张爱玲用最真实的笔触,从最客观的视角,对平凡人的生活悲剧最现实的描写。

二、张爱玲作品女性悲剧意识成因分析

(一)家庭遭遇下的女性观

张爱玲的父亲挥霍祖业,嫖妓吸毒,这让张爱玲的母亲无法容忍,两者争吵不断,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离异。张爱玲跟随父亲一同生活,但她非但没有体会到她应得的父爱,还遭遇后母虐待,张爱玲在父亲家里尝尽冷漠与无情。她选择出逃来到了母亲的身边,但是也无法寻回她所向往的母爱,母亲的态度严重伤害了张爱玲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了张爱玲心中的自卑感和挫折感,并对生活形成了一种苍凉的意识。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心理倾向于自卑情愫,诸如郑川嫦、烟鹂,这和张爱玲自身的自卑感分不开。

张爱玲本人的家庭背景可以说为其后期表现的冷艳独立的气质和形象给出了解答,其作品也出现了悲凉的底色,张爱玲笔触下的人更多表现出人性的挣扎和扭曲,因此其更加深将读者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悲观境地,读者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了其苍凉美。没有悲壮,只有苍凉,张爱玲悲惨的家庭遭遇,使她对人性有了的最初理解,积淀了最初的人生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敏锐的女性观。

(二)婚姻经历下的敏感女性视角

纵观张爱玲以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本文发现她多描述的爱情婚姻都是草草收场,而悲剧结局的主角多为女性,这与张爱玲本人的婚姻息息相关。张爱玲第一个婚恋对象是胡兰成,第一任给其人生深刻体会的人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人。张爱玲的第一次婚姻仅仅只维持了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她愈加明白两人对待感情无法完全对等,她将万种柔情交付于这个人,在面对这个人的摇摆彷徨时,内心有关爱情的心意越来越冷淡,因此对待爱情终究枯萎。经历过此,她对婚姻又是极其敏感和悲观的,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小说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产生。

张爱玲第二段婚姻原本她期待稳定和美好,但婚后不久丈夫瘫痪对张爱玲本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次婚姻反而加深了她的痛苦,此后她对爱情和婚姻心灰意冷。张爱玲人生中两次悲剧的婚姻经历,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她的性格变得更加的孤僻、悲观,并以敏感的女性视角去书写小说中的女性命运,将现实经历中自身的的悲惨化作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苍凉。

三、张爱玲作品女性悲剧意识的文化价值

(一)形成“苍凉美”的独特美学

张爱玲的种种不幸的人生遭遇最终都导致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形成了独特的“苍凉美”美学。张爱玲不写浮华缥缈的虚构生活,而用笔触探及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悲欢,揭开表面的繁华,看到它破败的内核,进而透视文明苍凉的底蕴。《花凋》一文中的川嫦临死时悲凉凄美的状态在与之相反的浮华灿烂的墓园对比,揭示出她生命的凋零,透露出苍凉之感。张爱玲笔下的小说人物,没有被给予一丝希望,而这正是张爱玲所追求的一种美的悲凉,一如她自己的命运。

(二)促进新型女性小说文化的诞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新兴的潮流推动着女性作家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发现自我,洞悉社会的发展。在创作中,女性意识开始不断崛起,新型女性小说文化初露锋芒,这无疑为五四女性小说注入了新的灵魂。张爱玲通过对那个时代尖锐地剖析,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与探索,得以将她的内心悲凉展现出来,她独特的女性悲剧意识,通过苍凉的笔触书写下来,促进了新型女性小说文化的诞生,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4]张爱玲.传奇[M].上海:上海杂志出版社.1944

[5]关鸿.金锁沉香张爱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张爱玲.我看苏青[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7]郑洁.浮世的哀叹——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J].山西师大学报.2015(5)

[8]张爱玲.烬余录[J].青年文学家,2014(19)

[9]胡明贵,杨建民.张爱玲“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及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3)

[10] 郭宏勤.美丽的苍凉——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特色[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9)

猜你喜欢
小说作品悲剧意识张爱玲
九月雨
论述小说人物语言的翻译问题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悲剧意味分析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