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萍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以遵循和谐共生、以人为本、传承创新为基本理念。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 文化融入 校園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92-02
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地位,同时高等教育也是我国文化创新的知识来源,我们通过对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深入学习和领会,大力发展校园文化推动以文化哺育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强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文化素养较高的接班人。
一、高校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1)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在我国文化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确立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其中涵盖了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基础和当中的文化精髓,这些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出发点,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前进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便于我们消除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而抵消来自西方的文化入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能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发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深入掌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存在的重要环节。力争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创新性思维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促进文化进步的新思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外部教育是否成功是有标准的,文化熏陶需要学生们经过主观学习而转化成自己的内在知识和信念。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受众者,其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当老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接受是否达到学校的要求,是否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参加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去,让他们经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形成才会真正融入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和智慧,让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师生们赋予校园文化的生命才会更加长久。在以往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我们没有考虑到师生们的感受,完全对校园文化进行独立的建设和完善,没有结合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所崇尚的个性,没有对个性化特点进行过多的关注,这也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成长,只有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等人文理念。才能迎合现代人的真正需要,满足师生们的个人需求,同时也能让校园文化建设拥有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另一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只有把问题考虑得全面,才能更好地以人为中心去拓展建设,更能凸显教育的本质和校园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只有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赋予校园文化更多生机与活力,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人生追求才会更加具有感召力,进而实现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目的。
(3)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是通过历史的长河不断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当今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如果想推动文化的发展,其前提是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成果。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十分耀眼夺目,悠久的历史对现今的社会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精神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继承。立足于当下积极发掘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年来,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校风校纪和校园精神文化。在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影响下,广大的在校大学生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合格人才。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从原来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中吸取总结有用的经验教训。同时,要立足本校校园文化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创新,力争结合本职工作特点创造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校园文化,在创新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中的内涵意义,使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二、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1)构建主导价值,筑牢思想基础。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导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以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为基础,在教学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培养,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化学习,同时加强对班级优秀骨干学生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主题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的学习,引导高校大学生完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转化为大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能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针对问题灵活使用。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功能,激励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学习和宣传,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改革事业的历史责任感。高校教育有责任让当代大学生了解这个时代,明确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建设中奉献出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明道德前行,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发展,能让学生们在先进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习成长,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成为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拥护者。
(2)推动思想教育内涵发展。校园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出来的最大财富。是一所学校的整体面貌水平的体现。校园精神有着它自己独特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校园文化教育的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物质环境对学生影响通过沉淀实现的。现今的校园精神应该由大学的自由、独立、人文、创新等组成。
要重视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提升来显示校园精神,深入对办校特点和办校历史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强化办学特点,逐步形成有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要注重校风校纪的建设和管理,这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始终弘扬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大校训、校歌教育的普及力度,让师生们正确地认识到维护校园精神的重要意义。
(3)丰富思政工作有效载体。利用学校空余时间组织和策划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完善和改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方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组织趣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对同学们的吸引力,让大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作用,为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上下苦功,发挥高校各专业的优势,结合相关文化政策精神要求。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同时开展创新创意比赛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
三、结语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手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自媒体和新科技的出现对校园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校园精神的形成,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秀玲.现代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J].新疆社会科学,2011(6).
[2]李建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与新疆文化繁荣[J].东疆学刊,2012(4).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