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
【摘要】儿童文学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启蒙性、趣味性、教育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教学理論的推陈出新,儿童文学目前已经大量进入了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儿童文学 教育主体 学习兴趣 想象力 思维能力
儿童文学是指独立于成人文学以外,以儿童为主体,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点和心理发展特征,为儿童提供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启蒙性、趣味性、教育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教学理论的推陈出新,儿童文学目前已经大量进入了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
一、重视“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理论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意义获取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阅读倾向于快乐、新奇、幻想、诙谐趣味性浓郁的文学作品。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如儿歌、童话、寓言、小说等体裁占较大比例。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的作品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悬念迭出,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能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重视“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思维锻炼带来了有利的契机。小学生处于一个爱幻想的心理年龄,他们渴望完美的故事结局,渴望英雄主义,渴望自己成为童话中的主角,儿童文学为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舞台,培养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比如,童话中浓郁的幻想,能够引发学生多种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儿童想象力和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儿歌《数角》过程中,“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这种儿歌文学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重视“儿童文学”教学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稳定形成
语感是学习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儿童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拥有艺术、浅显、生动、形象的特征。学生通过朗诵儿歌、儿童诗,讲故事、读寓言、童话等活动,曲折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以及细致的情景描写丰富了视野,儿童文学以其精美的词句帮助儿童深刻体会语言的趣味,使之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和感知,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又为儿童继续进行拓展阅读夯实了基础。
四、搞好“儿童文学”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理想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让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带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教育环境,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得以“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辩论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五、改变对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标志,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名言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效应,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总结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