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娜娜
改革开放40年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草原文化资源在开发和传播中的保护力度不足;伴随城镇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三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草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用于草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而社会资本吸纳能力不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含量和艺术附加值不高;草原文化人才匮乏等都是新时代草原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责任、使命、路径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草原文化的发展方向所在。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对内蒙古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如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等,都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本质一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必然表现为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
知旧守正,创新发展草原文化要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同时也应看到文化领域的创新不是模仿,不是改良,也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一种超越、转型、新生和新文化的创造。文化的创新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精神的创造上。要深刻认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品质和核心理念,以草原文化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记忆等文化元素来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推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守正创新,现实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草原文化既是由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现实中富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也是草原文化创新的发展实践。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发现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也要从实践层面发现新问题、引入新方法。如通过草原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的举办增进群众对草原文化的直观理解和感受;通过加强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动草原文化的广泛传播;通过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和文物保护宣传推动草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利用;通过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品牌来推动草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多方面全方位的创新发展实践,使草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彰显草原文化的时代价值。
多方参与,激发民间文化创新力量。统筹社会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活力,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使政府观念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方式,为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进入文化领域开辟空间;其次是拓宽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范围,畅通政府购买的渠道,扩大社会组织文化服务范围;再次要放宽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登记条件,降低注册门槛,简化操作手续,扫除繁琐的程序障碍;最后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开辟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培育其造血机制,夯实文化类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格局。
品牌引领,打造和培育草原文化特色品牌。打造草原文化旅游业特色品牌,整合全区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四季的草原文化旅游地图,构建面向全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草原文化主题旅游体系格局,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草原文化会展节庆活动品牌,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节庆活动中,使节庆活动成为集合草原文化展示、草原文化商品展销和旅游资源推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活动。通过草原文化和旅游、会展节庆结合的形式,形成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草原文化品牌体系。
创新创意,赋予草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机。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和资源,依托地域元素、民族元素、地方元素开发一批有特色的、独到的草原文化产品。将草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办公用品、家居用品、授权定制服务当中,在满足当代人文化需求的同时让草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创新表达方式。“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当今时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是被湮没无闻,还是在众多信息洪流中依然保有生命力。文化产品的好坏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是否持久。文化的危机并不一定是文化本身内核的“衰落”,有些与表达方式的落后和贫乏有关。因此,应大胆尝试,突破固有思维,以多种方式构建草原文化的表达体系,比如尝试以漫画形式漫说草原文化,图文结合“一张图读懂草原文化”;还可以将草原英雄故事设计成动漫。以简洁有趣的形式,以年轻人容易接受的话语,使草原文化从书本走向荧幕,从理论走向生活。
创新传播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而文化传播还停留在形式单调、技术落后的阶段。新时代创新发展草原文化,要善用新媒体和新平台,增强草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使传统文献成果通过电子化、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得以更好地复制和保存,便于更广泛地流通、阅读和检索。传播阵地不应限于电视、报刊和杂志,应该拓展到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平台和载体。乘着新媒体的东风,综合运用多种平台和载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微电影、全景VR技术等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手段,做到文化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
完善草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适应本地实际的相关标准,确立各地区、各行业草原文化产品的布局规划、程序、规则。深化文化“放管服”改革,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精简审批流程,激发草原文化创业创新热情,释放文化市场活力。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开通网络和手机政务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能,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加强草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盘活用人机制。创新草原文化人才引进策略,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通过绿色通道措施和项目合作等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区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以教学和科研机构作为草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依托“草原文化节”“文化艺术长廊”“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文化活动和工程为草原文化基础人才培育提供项目和平台,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在一起,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不仅关乎中华文化的多样、全面发展,也关乎内蒙古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发展。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事业与产业促进,以传统为基础、现实为动力,不断赋予草原文化的理念、形式和内容以新的时代意义,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把内蒙古文化繁荣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