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王齐亮
(1、驻马店市确山县人民医院感控办,河南 驻马店 463200;2、许昌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河南 许昌 461000)
呼吸内科作为一个针对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等部位疾病为主要治疗的场所,轻者表现为咳嗽、胸痛,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1],此类患者多存在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频繁等特点,易通过病原微生物传播而导致较高的交叉感染率[2],所以相对其他科室而言,呼吸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升高[3],造成患者二次损害,加重病情[4],给临床治疗增添不同程度困难,使该科室成为医院感染来源的高危场所,不利于医院质量提升,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安定因素[5]。尤其多药耐药菌感染所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严重感染率相对较高[6],是导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7]。虽然部分抗菌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但近年来随着其广泛大量使用,加重了细菌耐药性[8],加之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滞后性,导致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差强人意[9]。查阅近几年来不同地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来源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均存在一定差异[10],可见加强本地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来源筛查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有助于及时掌握医院呼吸内科患者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及病原菌分布特点等动态信息,根据其具体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减少感染来源、合理选取抗菌药物,有助于及时遏制感染、降低耐药菌产生。本文通过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866例,观察其医院感染来源和病原菌分布状况,以期为临床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确山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患者1866例,男1230例、女 636 例,年龄 21~74 岁、平均年龄(54.00±12.00)岁,住院时间 2~28d,呼吸内科疾病:支气管哮喘405例、支气管扩张4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98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82例、糖尿病280例、高脂血症112例、冠心病84例、脑血管疾病224例,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1.50%。纳入标准:(1)医院感染符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诊断标准[11]。(2)近三个月未应用激素、抗生素、免疫制剂。(3)住院时间>48h。(4)病历资料完善,依从性强。(5)家属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先天免疫缺陷。(2)住院时间<48h。(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4)住院前即处于感染潜伏期或其他科室获得的感染。(4)外院转入。(5)依从性差。(6)因死亡等重大事件退出本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观察1866例纳入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医院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来源和标本来源、采集、细菌培养、鉴定、病原菌分布状况。标本来源、采集与培养鉴定:无菌条件下取患者痰液、尿液、血液、脓液、坏死组织或伤口渗出物,置入无菌培养基,即刻送检进行细菌学培养、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Compact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分析仪)。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实施。菌株质量控制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利用(±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中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1866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 见表1。
2.2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来源单因素构成比 见表2。
2.3 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3。
2.4 28 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者病原菌分布及构成 见表4。
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通常包括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出现的感染,排除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12]。其形成是伴随医院诞生而出现的,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同时还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导致病床周转率下降、新技术无法顺利开展且无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3]。尤其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各种导管使用以及气管切开率的升高,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导致新的病原菌和耐药菌不断涌现,使临床感染控制难度增加[14]。另外,部分文献显示高龄、慢性病、恶性肿瘤、激素应用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高危来源,但也有报道显示年龄并非医院感染的高危来源[15],所以结果的差异造成临床干预措施的不尽相同,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医疗资源价值,不利于感染来源的靶向控制[16]。且研究报道显示呼吸内科病原菌感染复杂多样且耐药菌、多药耐药菌产生更加频繁,有别与传统病原菌谱,仅单纯凭借临床用药经验往往无法得到理想收益[17],所以及时掌握医院呼吸内科病原菌分布流行病学资料,有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必要的细菌学参考依据,避免交叉感染、减少耐药菌产生。
表1 1866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
表2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来源单因素构成比(%)
表3 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 28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者病原菌分布及构成(%)
本文就1866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来源及病原菌分布状况进行筛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血液和口腔,尤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构成比达0.75%,高于其他部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能与该科室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造成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粘膜中SigA水平低下及缺氧状态等原因有关,且部分患者治疗中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更是加剧了呼吸道感染率。筛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来源且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 岁)、发病季节(冬季)、侵入性操作(>3 次)、激素应用时间(>3d)、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d)和住院时间(>14d)是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高危来源。比如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衰退、免疫能力下降且合并诸多基础疾病,住院时通常会加重或急性发作,一旦入院后控制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极易在原发疾病基础上引起医院感染。冬季天气寒冷,易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且为保暖考虑而致病房通风不畅,加之科室收治的病种分类管理不严格以及探视、陪护人员流动量大等原因,增加了医院呼吸道交叉感染率。各种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频率增加,造成粘膜正常功能破坏,失去了对各种病原菌的机械防御能力,加剧了医院感染率。激素作为一种具有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药物,能降低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与增殖功能,易致医院感染。另外抗菌药物的使用,一方面在防控感染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微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作用,导致内源性感染;并且病原菌在抗菌药物的长期作用下,自然筛选出耐药菌,引起病原菌耐药性的提高,增加感染治疗难度,所以成为医院感染危险来源。对于住院时间而言,随着住院时间延长,患者接触病原菌机率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率增多、侵入性操作频繁,所以医院感染率随之升高,且研究表明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呈互为因果的关系[18]。基于上述结论,本结果与诸多文献报道一致[19]。
对于呼吸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而言,本结果显示此类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高于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感染率,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最高,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类似。可能与本院呼吸内科患者病情重,多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有关,造成病原菌通过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湿化器、吸痰管等直接进入呼吸道而引起医院感染且本次纳入患者多以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入院治疗。所以加强呼吸内科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原菌类型,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种进行病房分类管理,尤其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应实施隔离、单独安排病房、加强消毒等处理,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20]。
总之,积极筛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来源,有助于减少感染源、扭转感染防控被动局面,并且通过及时全面掌握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能为临床全面把控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