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陈春晖
(1、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 南昌 330029;2、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可对肝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的一种疾病,感染者发病后会出现厌食、腹胀、劳累等表现,其治愈难度大、易反复发作,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发生,因此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危害较大。近年来,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持续上升,社会及卫生组织部门十分重视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临床上,免疫球蛋白检验是乙型肝炎的诊疗手段,血清中的I-gA、IgG、IgM水平在机体早期免疫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通过IgA、IgG、IgM水平测定,分析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共80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年制定的相关标准;血清病原及肝功能检查确诊疾病;乙肝病毒DNA、血清标志物阳性。排除标准:近期服用免疫调节剂、抗生素药物者,认知存在障碍、合并精神疾病者,心肝肾脏器功能不全者。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22~65 岁,平均(46.1±3.9)岁;病情程度:轻度乙肝患者44例 (设为乙肝轻型组),重度乙肝患者36例(设为乙肝重型组)。经有效治疗后,65例患者病情好转 (设为乙肝好转组),15例患者病情未好转(设为乙肝未好转组)。同时选取参与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男35例,女45例;年龄 20~70 岁,平均(46.7±3.4)岁;体检人群心肺肝肾功能正常,近期无免疫调节剂和抗菌药物服用史。统计学分析,各组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清晨空腹采集受试者的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A、IgG、IgM三项指标水平。免疫比浊法定量分析IgA、IgG、IgM 水平的正常值范围为 :0.7~3.3g/L、8.0~16.0g/L、0.5~2.1g/L。 对比乙肝轻型组与乙肝重型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
采取有效方案和手段治疗乙型肝炎疾病后,分别对乙肝好转组与乙肝未好转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进行测定;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判定疗效[2],痊愈+有效列为乙肝好转组,无效+恶化列为乙肝未好转组。同时,对乙肝好转组与健康对照组的IgA、IgG、IgM水平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型乙肝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对比 乙肝轻型组IgA、IgG、IgM水平低于乙肝重型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乙肝患者病情变化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关系乙肝好转组IgA、IgG、IgM水平低于乙肝未好转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1 各型乙肝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对比(g/L)
表2 乙肝患者病情变化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关系(g/L)
2.3 乙肝好转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对比 乙肝好转组IgA、IgG、IgM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乙肝好转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对比(g/L)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全球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亿,我国存在肝损害的乙肝患者约有3000多万[3]。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4]乙肝是机体一系列特殊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发生病理性免疫损伤的一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病症。肝炎病毒并不是直接损害肝细胞的原因,乙型肝炎患者之所以会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肝组织中的病毒抗原会使多克隆B细胞活化,致敏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会产生与相应抗原结合的血浆球蛋白。根据血浆球蛋白物理、化学及免疫特性,可将其分为 IgA、IgD、IgE、IgG、IgM 五大类。 由于乙肝患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视,病情迁延不愈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相关研究指出,肝功能发生损伤时,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会显著上升,进一步证实免疫功能紊乱是乙型肝炎发生的重要机制。Kupffer细胞功能障碍是影响肝硬化、慢性肝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6],自身抗原及肠道吸收的抗原无法清除时,过多抗原抗体的存在就会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上升,且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因此,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血清、体液和外分泌液中都会分布有免疫球蛋白抗体,其主要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效应,凭借中和病毒、外毒素的方式可对靶细胞感染进行抑制,并能够达到抑制细菌粘附宿主细胞的作用。亦有报道指出[7-9],肝实质破坏程度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有着直接关系,随着免疫球蛋白水平的上升,肝实质受损程度会进一步加重,所以根据免疫球蛋白指标检测能够为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有研究[10]对乙型肝炎(慢性乙肝和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健康体检者的I-gA、IgM、IgG水平较低,随着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展,IgA、IgM、IgG水平显著升高,健康体检者、慢性乙肝患者、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两两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文献报道[11,12],治疗前后乙型肝炎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会异常升高,疾病有效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指标会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本研究中,与乙肝重型组患者相比,乙肝轻型组患者IgA、IgG、IgM水平较低(P<0.05);与乙肝未好转组患者相比,乙肝好转组患者 IgA、IgG、IgM 水平较低(P<0.05);健康对照组与乙肝好转组IgA、IgG、IgM水平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乙型肝炎发病、转归过程中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可以借助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对乙型肝炎的病情、预后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可对病情发展、预后转归进行准确评估,值得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