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1]。现阶段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在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诊室偶测血压,ABPM可以采集多次血压信息,提供24小时、白昼与夜间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在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以及评价靶器官损害和预后等方面都显示出更大的优势[2]。但在监测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到有效监测。本研究收集了安贞医院高血压科2015—2016年收治高血压病患者1460例,对其动态血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动态血压监测有效监测次数未达到80%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
选取2015年1—12月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成年患者702例为对照组,年龄18~86岁,平均(48.9±31.7)岁;2016年1—12月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行有效护理干预的758例患者为干预组,年龄18~89岁,平均(46.7±33.2)岁。入选标准: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3]:未治疗前,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均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够从事日常活动者;可以正常配合监测的患者。排除标准: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双上肢活动障碍;无睡眠障碍。患者基本资料见表1。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时间设定:6:00—22:00每15分钟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22:00—次日6:00每30分钟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受试者日常生活活动不受限,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70~210 mmHg,舒张压40~150 mmHg,脉压20~150 mmHg,心率20~250次/分,对于监测值超出上述范围,监测仪自动删除后重新测量。有效血压读数次数达总共监测次数的80%以上视为有效监测。
表1 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1.3.1 患者因素 由于患者本身因素导致测量失败的原因包括:活动影响、压迫管路、袖带位置改变、疾病原因、不耐受等,其中活动影响所致失败41例,不耐受6例,压迫管路13例,机器故障4例,袖带位置改变7例,心理因素10例,疾病原因3例。
1.3.2 护士因素失败事件 (1)对患者的指导不够详细。(2)护士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3)治疗监督欠缺。(4)仪器准备不完善。(5)为患者安排的检查项目较多。(6)护士对血压监测仪异常信号不能有效识别与处理。
1.3.3 护理干预 干预组的干预方法如下:(1)教育与预防:加强护士思想及重视程度的教育,对监测血压的患者进行重点教育,加强患者对于血压监测的重视程度。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帮助其解除疑问,消除患者的忧虑,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2)监测前告知:在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之前先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让患者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及服药状态,要求患者于监测当天勿饮用咖啡、浓茶及可乐等刺激的饮料,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而影响血压的真实性。嘱患者在监测的时候尽量穿比较宽松的衣服。与患者预约好进行血压监测的时间,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3)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监测前护理工作者应了解患者是否服用过降压药物及停服降压药物时间,是否患有血液凝固障碍和接受抗凝治疗,是否有房颤病史等,决定是否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4)环境准备:监测室环境也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安静的环境更利于患者听取血压监测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烦躁的情绪。将预约患者与监测患者分开安排。
1.3.4 监测中的护理干预 (1)保持患者身心舒适,尽量安抚患者保持相对平静的心态,监测人员始终态度和蔼,言语亲切。(2)血压测量时手臂应停止活动,患者不应干扰或终止血压的测定工作,护理工作者做好患者工作,使其尽量配合监测工作的完成,防止袖带滑脱或松动,尽量避免患者自行调整袖带导致的数据无效。(3)对于发生房颤或频发期前收缩的患者,由于心律不齐导致血压测量值不准确,常出现血压测量值高于真实值的问题,且患者剧烈活动后该测量的血压值误差更高。(4)监测过程中嘱患者要注意保护记录监测仪,切记碰撞、受压、受潮,不得进入有强磁场的环境、不接触有磁性的物品。
1.3.5 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存在焦虑的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首先,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前,关心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监测白昼及夜间睡眠血压的意义,解除其心理负担。对于住院患者,病房环境合理安排,保持良好的环境。其次,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紧张焦虑,积极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监测。
采用GraphPad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对比,血压监测标准为测量的数值与患者高血压病史基本相符,且不存在无效监测数据及遗漏监测数据事件。对照组702例中成功率89.03%,77例监测失败,其中患者因素造成失败73例,护士因素失败4例;干预组758例中成功率98.02%,15例监测失败,患者因素造成失败12例,护士因素失败3例。与对照组相比,经过有效护理的干预组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较高(P<0.001),见表2。
表2 两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对比
影响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的相关因素很多,监测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包括和患者沟通情况,操作人员的操作技巧,观察收集患者血压数据的准确度,设备信号识别、及时处理,以及患者对血压监测的认识及配合程度等,均可导致监测失败。结果表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监测配合的依从性,有效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干预组成功率(98.02%)高于对照组成功率(89.03%)(P<0.001)。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护理干预,包括监测前告知、监测知识指导、监测室环境准备、异常信号的识别处理、监测后指导及护理工作者的心理干预等护理措施,都是提高动态血压监测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在血压测定期间,提醒患者要记录生活日记,虽然日常生活不受限制,但应当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夜间注意休息,以便于对血压变化和血压变化的原因加以分析[5]。例如,部分患者在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后,常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易怒等情绪问题,此类问题会导致血压数值偏高,且不良情绪引发的睡眠质量下降会进一步导致监测结果不真实[6]。
研究显示患者因素在血压监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可以从以下几点强化监测血压的效果[7]:(1)与患者交流,说服患者积极配合监测。(2)改进宣教方式,使监测方法简单易懂,改变传统的宣教方式,鼓励患者不懂就问。(3)做好患者家属工作,积极监督患者完成动态血压监测。(4)排除患者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合理安排检查项目评估患者的配合能力,查看有无影响血压监测的因素。(5)告知患者应急情况,在出现血压监测问题后第一时间联系护理人员。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诊治中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诊断高血压,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夜间睡眠时的血压以及各种精神和体力活动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还可应用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体位性低血压和药物治疗过度引起的低血压等[8]。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指导观察病情,能够为护士提供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指导护士对个体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观察更全面细致,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9-11]。还可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让患者认识自己血压升高的时间规律,在每天血压升高的时间自测血压并且做好记录,以备就诊时查阅[12]。从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中可获得高血压的诊治、制定诊疗计划所必须的生理指标,并且可做出定性定量的诊断。在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的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