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征,该病主要是脑部因出现供血障碍而导致大脑发生缺血、缺氧的情况,最后发生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该病的发生与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肥胖、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有密切关系。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及智力障碍等。该病不仅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更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1-2]。因此只有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才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3]。此次研究我院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现总结如下。
将本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接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试验对象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中各43例患者,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为37~75岁,平均年龄为(56.5±3.2)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为(57.1±4.1)岁。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基本资料完善、无精神异常,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本次研究的目的,经协商患者自愿签署本次观察治疗知情书,且通过医院各管理部门的批准;排除标准:对于精神异常或智力低下,同时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能积极配合完成本次治疗协议的患者不予采纳。
对照组给予单独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051)口服,一次100 mg/片,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生产厂家: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90)口服,一次75 mg/片,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4]。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3%、7.0%,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脑梗死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该病属于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在任何年龄段中发生,但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发病后的坏死程度由血栓部位及大小而定[5]。由于脑梗死发病较急,前期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病后会表现完全性卒中,存在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但颈内动脉栓塞后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极易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和昏迷等危险症状。而其最主要的症状为语言功能障碍、面部及四肢偏瘫、昏迷、平衡失调以及神经功能缺失等,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诱发脑梗死的关键因素[6-7]。因此加强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及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8]。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抗血小板聚集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其中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生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但单独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9]。硫酸氢氯吡格雷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可对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阻断血小板糖蛋白的活化,从而达到使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而将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比格雷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最终使临床治疗有效率得到提高[10-11]。尤永金[12]的研究表明,通过给予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有效率91.84%,优于实施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临床有效率的75.51%,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陈俊玲[13]的研究也表明,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后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0%,而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都与本次观察中的结果比较符合,本次观察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同时不良反应较低,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