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凌佳
教学片段:《我尊敬的一个人》
生1:我最尊敬的人是我家隔壁的冯叔叔。有一次,我家厨房的水龙头被冰冻住了,无法做饭。妈妈用了好多办法都解决不了。冯叔叔主动帮我们融化了水管里的冰……
师:你猜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1:可能是冯叔叔是怎样融化冰的。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
生2:是的,不过我还想知道你妈妈用了哪些办法。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有效的对话,学生确定了重点,明晰了主次,下笔时自然也胸有成竹了。
2.表达有序,师生相濡
学生表达前,教师若是没有给予明确的要求,那么表达时就会产生层次不清、顺序不当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以使说的学生及时调整思路,另一方面使听的学生不至于失去兴趣。如“这个内容和那个内容换一下位置是不是更好?这里是不是可以说得更具体些”等,从而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3.丰富内容,生本相应
习作教学中,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是对话的关键。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自由表达,同时,也要提供一根“拐棍”,使他们对较为陌生的主题有心理依托。
教学片段:《二十年后回故乡》
(课件出示:当我快速拎起轻便的行李,重新踏上故土,呼吸着久违的、略带甜香的空气时,突然间……)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的对话情绪明显高涨,有的畅想画面,有的在合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幻想……他们各擅其长,各展其能,让习作平添神秘色彩,同时让写作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三)评价式对话,是文稿完善的“润滑剂”,使学生创作取长补短
《课程标准》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由此可见,习作指导课应多采用多向评价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评价式对话,如同润滑剂,提高了学生写作、鉴赏、评价的能力。以《二十年后回故乡》的评改为例,笔者请学生先自我修改,再读给同桌听。
师:听了后,你对同桌的文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写得不错,只是这二十年的变迁中,除了人们的年龄增长了,难道建筑上没有创新吗?
生2 :我觉得写得很好,但交通工具是不是可以写得更先进些,儿时伙伴的样貌变化、生活处境也可以畅想一下。
这样的作文评改,让学生进入“真创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双赢的互动,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学生的评改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经过实践研究,笔者欣喜地發现所教班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少,对于习作不再畏难。可见,多向对话的意识把习作课堂与生活体验勾连在一起,教师以智唤情、以情动人,学生敞开心扉、下笔自如,达到了理想的习作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成尚荣.对话:意义溪水的流动[J].当代教育科学,2006(5).
[2]徐龙年.谈小学作文教学辅导[J].教育探索,2003(10).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