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刘 颖
(中日友好医院 妇产科,北京 100029)
子宫肌壁间妊娠在1931年由Doederlein首次报道[1],发生率约1:30000次妊娠,国内外文献多为病例报道,近年来因对该病的认识及超声诊断、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报道有所增加。因诊疗水平提高,早期诊断、多种治疗方案使得预后较前改善。本文就我院首例子宫肌壁间妊娠病历进行分析,并行相关文献复习。
患者女,35 岁,G1P0,因“停经 13 周+6d,腹痛2h”于2018年1月18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28,量中,无痛经,末次月经为2017年10月13日,自测尿妊娠阳性,未见建档规律产检,2018年1月18日晚7点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无阴道出血,呕吐1次胃内容物,查体T 37.0℃,BP 101/60mmHg,P 101 次/min,R 20 次/min,急性病容,查体腹肌紧张,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急诊超声提示宫内可见胎体回声,可见胎心搏动,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左侧附件区可见囊实性包块5.0cm×2.6cm,内回声不均,与子宫关系密切,分界不清,二者间可见血流信号,盆腔液性暗区深4.0cm,HB 101g/L,2015年在外院曾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肌瘤大小、位置及是否穿透子宫内膜不详。急诊以“腹腔内出血”收入院,入院后患者BP 80/50mmHg,P 120次/min,急查血常规 WBC 12.58×109,N 11.69×109,HB 80g/L,PLT 216×109,考虑失血性休克,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盆腹腔大量积血及血块,子宫左侧壁直径约5cm膨隆,表面直径2cm破口活跃出血,并可见灰白色组织,考虑子宫破裂,转开腹行子宫肌壁间妊娠组织去除术,术中子宫左侧壁破口处见胎盘组织,完整取出胎盘及胎儿组织,查胚胎种植腔位于子宫肌壁间,四壁为子宫肌层组织,底部为完整的子宫内膜(图1~3,见封二),术中出血 2500ml,予输红细胞悬液6U,血浆800ml。术后诊断:(1)子宫肌壁间妊娠破裂;(2)腹腔内出血;(3)失血性休克;(4)子宫肌瘤剔除术史。术后病理:送检胎儿男性死胎,身长11cm,镜下及大体未见异常;送检胎盘绒毛间隙散在点状灶及小片状钙化;送检子宫内膜为蜕膜样组织伴散在点灶状钙化。患者术后恢复好,术后3d出院。
子宫肌壁间妊娠(intramural ectopic pregnancy,IMP)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在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中占比<1%,又称为子宫浆膜面妊娠,指受精卵在子宫肌层内着床并生长发育,四周被子宫肌层组织包绕,与子宫腔及输卵管腔不相通,子宫没有小囊、先天畸形或憩室。该病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与输卵管妊娠破裂时急性腹腔内出血相似,因子宫破裂多发生在孕11~30周,故病情更加凶险,容易造成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表1为2007年以来国内报道的病例。
目前主要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子宫内膜缺陷或受损:宫腔操作(人工流产、刮宫、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穿孔、宫腔镜子宫内膜手术、剖宫产)子宫内膜受损,受精卵由缺陷或受损的内膜处植入子宫肌层或子宫瘢痕处[2,3]。 (2)子宫浆膜层受损:子宫浆膜面炎症、子宫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盆腔手术使子宫浆膜面缺损,受精卵从输卵管游出后自子宫浆膜面受损处植入子宫肌层。(3)IVF-ET 困难移植,胚胎植入子宫肌层[4]。 (4)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形成蜕膜样改变或窦道,受精卵经此植入子宫肌层。(5)滋养细胞活性增强而蜕膜防御功能减退学说。
停经、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失血性休克。停经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被误诊为宫内孕,或多次行清宫术未见绒毛或术后血HCG下降不明显误诊为滋养细胞疾病。子宫肌壁间妊娠破裂时间多在孕11~30周,起病急、内出血凶猛,多表现为急腹症及失血性休克。我们对2007年至今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进行复习(表1),发现子宫肌壁间妊娠好发部位在子宫后壁及宫底处,与2013年Emma Kirk[5]文献回顾结果相类似,但子宫后壁及宫底处多无手术史,需进一步进行探讨研究。
目前多由术前超声、手术及术后病理相结合综合诊断。随诊超声技术的发展,经阴道超声可以显著提高子宫肌壁间妊娠的诊断,但因其早期表现与宫内早孕、宫角妊娠[6]、异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7]相似,易漏诊。临床常见为人流术后未送病理,超声提示宫内孕,人流未见绒毛,术后被误认为滋养细胞疾病行化疗。子宫肌壁间妊娠超声诊断分为3种类型[8]:(1)孕囊型:子宫肌层内可见孕囊。孕卵呈“双环征”,有的可见卵黄囊,胚芽、胎心博动;(2)包块型:以混合回声为主,内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以上2种类型孕囊或包块四周都环绕肌层,与子宫腔不连通,独立于内膜外,孕囊或包块周边肌层常可见血管扩张。特别是孕期较长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孕囊周边肌层或包块内血流丰富,大部分可检测到典型的滋养层血流特征(持续存在、频谱增宽,舒张期血流丰富,呈低阻血流)。(3)破裂型:以腹腔积血为主要表现。盆腹腔内可见大量的液性暗区,内透声较差,可见许多细弱光点及絮状低回声带,局部病灶常难以显示。大部分患者血B-HCG值升高,但也有血HCG正常的报道,主要表现为包块型,包块为妊娠流产所致,术中此内容物为血液、血块及妊娠组织的混合物。在B超不能确诊时,可选择MRI或宫腹腔镜手术探查。腹腔镜探查在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可快速诊断并同时行诊治,如本例病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大体标本包块位于子宫肌壁间,与子宫腔及输卵管开口均不相通 (与植入肌层的子宫腔内妊娠和子宫角部妊娠的区别);镜下肌壁内病灶可见新鲜或陈旧的绒毛组织,滋养细胞浸润肌层。
个体化治疗,原则同异位妊娠,根据病情分为药物及手术治疗。(1)该病多在子宫破裂时诊治,多采用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手术方式[9,10]。子宫壁破坏严重、子宫破裂、术中出血较多、子宫收缩欠佳及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多采用开腹手术。早期妊娠、术中能直视着床部位、有生育要求者,可行病灶切除术+子宫修补术,1995年Tucker报道了首例腹腔镜诊治IMP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宫腹腔镜治疗IMP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微创优势。对相关病例报道文献我们发现,早期报道病例多采用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呈上升趋势。(2)子宫动脉栓塞术:IMP肌层周围血流信号丰富,妊娠中晚期易发生子宫破裂造成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应用MTX等化疗药物,减少出血并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Naworth首次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药物治疗IMP,此方法创伤小、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降低了治疗失败、子宫破裂以及大出血的风险,并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近年来在临床上已逐步开展[11]。(3)局部或全身药物治疗,在子宫破裂前部分可使用米非司酮、MTX和中药等进行保守治疗。(4)其他:宫腔内介入治疗,有文献报道针对孕囊凸向宫腔的患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孕囊并辅以MTX治疗,具有创伤小、毒副作用小、费用低、保留生育功能的优点。
表1 子宫肌壁间妊娠的文献报道
子宫肌壁间妊娠是一种少见但危害性大的异位妊娠,随着计划生育操作、剖宫产、腹腔镜或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具有以上高危因素患者在诊疗时应提高警惕,争取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选择保守或微创技术,保全患者生育能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