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第40个年头。
改革成就新气象、开放带来新活力,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从1978到2018,中国港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砥砺奋进,历经四十年风雨探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今天,我国已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港口行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我国主要港口拥有生产用泊位735个,其中沿海港口拥有生产用泊位311个,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33个;内河拥有生产用泊位424个,没有万吨级以上泊位,“压船压港压货”现象极为突出,是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问题。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回忆:“改革开放前,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港口经常要组织疏港运输的‘会战’。外轮船长嘲笑我们的港口是黄金向海里扔。”
改革开放以来,为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985年国务院针对港口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包括对进出口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征收港口建设费,对下放给地方的港口实行以收抵支的“以港养港”政策、支持货主单位自建专用码头,鼓励港口利用外资、引进先进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以提高港口装卸效率等。这些改革措施,调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
进入新世纪,2003年我国再次开展幅度较大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将港口“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改为实行属地化管理,港口的行政管理职能交地方政府,同时实行政企分开,港口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在此次改革中,将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的38个港口全部下放到地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以港兴市”的积极性,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港口建设和发展热潮。随着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压船压港压货”现象得到根本性解决。
截至2017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泊位27578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泊位5830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948个;内河港口生产用泊位21748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18个。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金融、贸易、运输和服务等各方面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伴随着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振兴与持续高速增长,港口生产日益繁荣,在旺盛的运输需求带动下,港口吞吐量也在逐年提升。1978年,我国沿海、内河港口吞吐量合计不足3亿吨。截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国家。沿海有亿吨大港21个,内河有亿吨大港15个,共36个亿吨大港总吞吐量102.34亿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8成以上,有7个位列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名。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44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6.25亿吨,内河港口完成40.18亿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与40年前相比,港口吞吐量是当时的40倍以上。
港口集装箱产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的集装箱运输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繁荣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只有10万TEU,1989年突破l百万TEU,1997年突破l千万TEU,2007年突破1亿TEU,2014年突破了2亿TEU,并且这一记录仍然在不断刷新。“这样的速度前所未有、世界罕见,我们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追赶发达国家到引领世界港口的发展。”黄镇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港口投资所需资金巨大、投资周期长,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能够用于港口的财力不足。40年来,通过港口体制改革,我国放开了外商投资内地港口的股权限制,鼓励外资进入港口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外资以及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同时,实现内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存,优化港口资本结构,采取合资、合作经营或租赁经营等方式投资建设集装箱码头,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增强了港口经济发展活力。
港口企业涉足资本市场,通过港口发行股票、债券,实现多元化投资。40年来,我国港口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将企业做大做强。截至到目前,全国已有19家港口企业在A股上市,市值过百亿的有12家,其中上海港市值超千亿,位列第一。许多港口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港口码头业经营效益显著,投资回报趋于长期稳定,吸引了大量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的商业化进程。
40年来,港口行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港口建设的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港口呈现出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态势,以往那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场面,已经被整洁的堆场、先进的技术控制所取代。
港口生产工艺的创新。中国港口的集装箱、干散货、液体散货的装卸形成了成套的工艺,可以接卸世界最大的2万多标箱集装箱船、40万吨级矿石船、40万吨级油轮,装卸效率、质量位居世界前列。无人码包、无人电子门禁等一系列高端技术相继运用在了生产一线,推动了港口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龙门吊电池过道系统、龙门吊“油改电”项目、牵引车“一拖双挂”等技术,拓宽了港口的低碳节能发展之路。
港口智能化提升了港口现代化水平。随着厦门港、青岛港、上海港等自动装载码头的迅速普及,标志着港口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上海港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在2017年运营后,不仅将装卸效率提高至少30%,排放量也减少50%。因为这座码头的大吞吐能力,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洋山港也被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斯特鲁伊思称赞为“港口中的珠穆朗玛”。
改革开放40年来,港口已实现转型发展,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更多依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从追求速度到注重质量,港口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港口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区域港口间合作加强,从彼此“竞争”到相互“协同”。2007年,广西沿海三大港口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的发展走向一体化,成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对广西沿海港口资源的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2015年,浙江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宁波舟山港迈向实质性一体化发展。天津、河北港口跨省协同发展已经起步,区域内港口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安徽、江苏、辽宁等港口资源整合已如火如荼。
港口从传统的客货运输中转换装场所向现代物流链的枢纽转变。实施“港产城一体化融合”的发展战略,利用港口的区位优势,在港口周边地区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临港工业带,将港口服务向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功能延伸,拓展经济腹地。港口拓展服务功能,不仅具备传统的港区装卸仓储功能,而且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联运业务,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港口服务供应链,促进港口与腹地经济更有效的链接。
港口企业由传统港口经营人向港口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型。 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创新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物流服务。鼓励港口企业立足主业,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航运、商贸等关联产业的合作经营,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商品汽车、冷链等专业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发展迅速。
港口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如今,中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和36个国家及欧盟、东盟分别签订了双边海运协定,开行20条国际海铁联运班列。构建了互联互通的重要支点网络,为海运强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这40年,是中国港口的“破茧化蝶”之路。中国港口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砥砺前行,淌“深水”、破“瓶颈”,实现了从无到有、由落后到繁荣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港口发展永无止境。今天,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中国港口奋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步伐将更加稳健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