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聪,杜红慧,朱 坚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菌属[1],又名贝叶多孔菌、栗蘑、千佛菌、重菇、舞茸[2]。灰树花是一种食药兼具的大型真菌,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珍贵的药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在食用菌生产中使用的大量菌糠,在采收后依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3],如随意堆积或不合理施用,将造成巨大浪费。目前国内一些食用菌的菌糠除了在作物生产上发挥剩余价值外,在食用菌重复栽培上也被大量研究,但有关灰树花菌糠栽培的研究鲜有报道。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相较于其他食用菌的生物学效率较低,菌糠中同样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本试验研究灰树花菌糠再利用的可行性,即将采后菌糠晒干打碎,按比例与新栽培料进行混合后重新栽培灰树花,比较不同处理对灰树花菌丝生长情况、生物学效率以及栽培周期的影响,以期减少栽培料浪费,提高生产原料利用率,同时可为其他食用菌生产中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生产成本提供参考。
供试菌株为灰树花Gr0001+3,来自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管理中心。使用栽培料配方为:木屑35.5%、棉籽壳36.3%、麦麸7.3%、玉米粉18.8%、石膏1%、糖1%,含水率64%[4]。
1.2.1 试验设计
将出菇后无杂菌污染的栽培袋去掉袋子,挖去出菇口的菌皮及残留菇脚,打碎菌糠曝晒备用。计算好新料和旧料各自的用量,分开拌料,然后根据比例拌料装袋。新料按1.1供试栽培料配方配制,旧料为在菌糠基础上加入石膏1%、糖1%,调节含水率至64%。设置7个不同添加比例的处理,每处理16袋,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336袋。各处理栽培料配方如表1所示。
1.2.2 菌袋制作及管理
按照配方配好栽培料,拌匀后装入规格为18 c m×33 c m的聚丙烯袋中,每袋湿质量1.2 kg。高温121 ℃灭菌2.5 h。晾至常温后在菌袋中间用塑料棒插孔接种,然后置于25 ℃左右、黑暗条件的走菌室培养。菌袋长满菌丝后经后熟培养,开始吐黄水时进行催蕾管理,期间每天光照12 h,光照度100 lx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80%。原基形成后进行出菇管理,期间菇房温度22~24 ℃,光照度200~400 lx,湿度85%~95%,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待子实体达八分熟时采收。
1.2.3 菌丝长速、长势测定
灰树花栽培袋接种后,当菌丝蔓延至料面下1~2 cm时,沿菌丝生长前端划线,记录划线时间。每个处理各测5组,每组取6个菌袋。当菌丝长速最快的菌袋即将满袋时,各处理同时终止划线,测量菌丝长势均匀处的菌丝长度,计算菌丝长速(mm/d),在此期间观察各处理菌丝长势情况。菌丝长速(mm/d)=菌丝长度/发菌时间。
表1 栽培料配方试验设计
1.2.4 生物学效率的计算
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质量/栽培料干质量)×100%。
1.2.5 试验记录
记录菌丝长速与长势、原基形成时间、子实体采收时间、子实体单产。
1.2.6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07、SPSS 20软件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在菌丝长速方面,随着菌糠添加比例的提高,长速先增加后降低。处理A1、A2菌丝长速极显著大于对照A0,A3菌丝长速大于A0,但无显著性差异,A4、A5、A6菌丝长速极显著小于A0,说明菌糠添加比例为10%、20%时可显著促进菌丝生长,添加比例为30%时对长速影响不显著,添加比例增加到40%后,菌丝生长受到一定抑制,长速显著降低。
由表2可知,在菌丝长势方面,随着菌糠添加比例的增加,菌丝长势浓密、洁白;菌丝长满菌袋进入后熟期后,黄水的发生预示菌丝生长受到逆境影响。A0、A1、A2未出现黄水,A3、A4菌袋四周出现少量黄水,A5、A6菌袋四周的黄水较多,说明菌糠添加比例为10%、20%时,对菌袋后熟无影响,添加30%、40%时影响较小,添加50%、60%时影响显著。
从表3可得,不同处理之间接种到原基形成时间、总栽培周期存在差异,原基形成到采收历时无明显变化且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到原基形成时间中,A1、A2分别为37.69、38.24 d,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极显著小于A3~A6处理,且小于对照A0(40.25 d),A6历时最长。总栽培周期中,A1、A2分别为45.67、46.34 d,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极显著小于A3~A6处理,且均小于A0处理但差异不显著,A3、A5与A0间差异不显著。
随着菌糠比例增加,各处理的原基形成时间较对照总体先减少再增加,当添加比例达30%后,原基形成时间均较对照增长;总栽培周期也呈现相同趋势(表3)。上述结果说明适当添加菌糠,有助于缩短原基形成时间,但添加比例达30%以上将会延长原基形成的时间,从而延长了总的栽培周期。
从表4可知,A3生物学效率除与A2和A5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A1小于A0,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A2~A6均大于A0,表明添加菌糠比例达60%时仍不影响灰树花的生物学效率;当添加比例为30%时,生物学效率最高,比未添加处理提高14.71%,添加50%时次之。
表2 不同处理灰树花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表3 不同处理的灰树花栽培周期比较
表4 不同处理的灰树花生物学效率比较
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在菌丝长速长势上,A4、A5、A6菌丝长势强,颜色呈洁白,但长速均极显著低于A1、A2、A3,且A5、A6菌袋周围均产生较多黄水,后三者除A3有少量黄水外,A1和A2没有产生黄水,故A1、A2菌丝生长状况最好,A3次之;在栽培周期上,A1、A2最短,分别为45.67、46.34 d,A3(50.64 d)大于对照A0(48.15 d),但差异不显著;在生物学效率上,最高的处理为A3,其次是A5,且均大于A0;因此,最佳处理为A2、A3,即在工厂化栽培中可以在栽培料中添加20%~30%菌糠,平均生物学效率可提高10.84%,且能减少栽培料的浪费。
试验结果表明:灰树花栽培料中添加20%~30%灰树花菌糠,可促进灰树花菌丝生长,缩短灰树花栽培周期,提高生物学效率。在菌丝长速长势方面,添加菌糠后,菌丝生长速度先提高后降低,当菌糠添加比例增加到40%后,菌丝生长速度开始下降,并显著小于未添加处理,说明栽培料中添加一定比例菌糠能够促进菌丝生长。菌丝长势及外观形态观察表明,菌糠添加比例越大,菌丝越浓密、颜色越白。在满袋后期,菌糠添加大于一定比例后,比例越大菌袋产生黄水越多,预示着菌丝生长受到不良条件影响的程度越大[5],即菌糠添加比例不当。
在灰树花栽培周期方面,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历时各处理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影响总栽培周期的是原基形成所需时间。不同菌糠添加比例下,各处理的栽培周期所表现出的规律与菌丝的长速长势存在相似性。当菌糠添加比例增加到20%时,并没有延长原基形成的时间,反而比未添加菌糠的处理提早形成原基,直到添加比例达30%后才出现原基形成时间延迟的现象,这可能与菌丝的生长情况有关。菌糠添加比例增加到30%以后,不仅菌丝长速减弱,同时菌袋周围黄水增加,故而原基形成迟缓。
在灰树花生物学效率方面,同样是随着菌糠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先增后降。添加比例达30%时生物学效率达到最高,比未添加处理提高14.71%,这与杨国良等[2]对日本灰树花添加菌糠进行栽培有增产效果的报道相一致。添加比例高于30%后生物学效率开始下降,但均大于未添加菌糠处理,说明菌糠的添加有利于生物学效率的提高,可能是在前茬栽培料中不利于菌丝吸收利用的大分子营养物质被分解为更易于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了灰树花对栽培料的利用效率。
本试验结果表明,灰树花菌糠可替代部分栽培料用于灰树花栽培。本试验中曾尝试让灰树花发出第2潮菇,发现有些菌袋第2潮菇单产并未显著减少,有些菌袋因前茬单产较高,菌袋较轻,含水量较低,所以单产较低。
从灰树花菌糠试验结果猜想,灰树花栽培中能否可以像香菇[6]一样对菌袋进行补水处理,或是加大栽培料含水量,进而提高单产,或是改变栽培料配方,使栽培料更易于菌丝分解吸收,以此来提高产量,均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