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什么不同

2018-12-19 09:37魏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气场校友

魏忠

有一个广为传播的寓言故事,说一只乌鸦和一只凤凰比美,全部选票都给了凤凰,乌鸦不服说了这样一句话:“凤凰之所以漂亮,是因为羽毛,如果我们两个都把毛拔光,再选美,凤凰未必赢得了我。”最近,“黑苏州”的网帖又在盛行,苏州之所以经济强,是因为它有4个全国强县——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有人就说了,如果把苏州这4个“毛”拔光了,苏州的经济就不行了,凤凰变乌鸦。

事实上,如果了解1983年江苏行政区划改革,就知道苏州得到的4个县中只有常熟是全国强县,其他3个“羽毛”其实是后长出来的,上述的寓言故事还有后半段,说凤凰答应乌鸦,说:“可以,我们两个都把羽毛拔光,1个月后再来选美,如何?”

王则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比较巧的是,王教授自己是中山大学教授,其父亲也是中山大学教授,王教授儿时在老中山大学长大,今天他长大的校园已经被分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1952年中山大学整体搬迁到了岭南大学。原来的老中山大学校园是全国最美校园,时间过去了近70年,今天新中山大学岭南校区又成为全国最美校园,而原来被一分为三的美丽校园,似乎断了风水,再也很难美起来。年近八旬的王教授作为很少的见证者之一,总是喜欢带着学生到被割裂的三个校园中讲述过去的故事。虽然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华南农大都好好珍惜了原来的老中大的建筑,然而由于灵魂另有所属,最美的校园与主人一起迁往了海珠区,主人住在哪里,气场就在哪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就是信息,气场就是信息,大学的精神随着人走。

1998年,著名的行政管理教授夏书章在海珠校区约见了我,夏老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那年老人家已经90岁高龄了。一月的寒假不算太冷,由于学院不大开门,夏老就约我在行政学院楼下大树下相聚,那天阳光明媚,夏老早早地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等我,见面后一一向我介绍学院的每个教师及专业特长。夏老还经常做讲座,我于是象征性地邀请夏老来我所在的学校做讲座,夏老说:“你们学校有大树吗?没有大树的学校我不去。”夏老的话也让我想到,大树就是信息,百年风云变幻,只有树知道,没有大树的学校气场也不足,新校区的校园没有大树,学校的气息需要逐渐恢复。

2013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新楼启用,学校邀请对学院作出贡献的人物留些痕迹,我当时正好在其前任院长顾宝炎上海居所,顾老师说:“想来想去,大家认为还是立块石头写几个字比较易行。”于是有了今天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门口这块石头。

其实,石头上刻字是中国校友根深蒂固的留下信息痕迹的做法。1932年,振华女校(今天的苏州十中)21级(壬申级)学生在毕业前为学校西花园筑了一条贯通西花园的环形小路,如《壬申级刊》中所说:“筑一条长圆形的道路,道路代表我们的精神,盼望我们的级友都前程远大!我们要去开新的道路!”并且立摩崖石刻以纪念。摩崖石顶部镌刻着壬申级级训“仁慈明敏”,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所书。70年后,何先生为了纪念母校百年校庆,又刻了一块石头:爱国奋进。其实石头作为信息载体不仅比纸的历史长,且持续的终点也长。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大家想了很多名字,据说很多人提议叫“北洋大学”,因为北京钢铁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在天津大学最强的专业冶金专业基础上成立的。今年,我来到天津大学新校区,整个校园弥漫着北洋大学的风格,我又去了天津大学的老校区,老校区虽然没有修整得很好,但是确实有着北洋历史的影子,气场就是气场。大学精神是什么?是最能够遗留和保存大学品牌的内涵,而内涵如果需要一种外在的载体去承担的话,那就是建筑。

大学之大,不在高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然而,作为一个游客来说,如何体会大师呢?那就是校园。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每年的暑假都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中学生通過手机APP预约西北大学的化学实验室,使其在高中就培养起科学意识。学院通过建设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实验项目和房间、资源有效组织起来,相比起高楼和智慧课堂来说,大学里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实验室。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值得纪念的实验室和实验室中的故事,那么这所大学就和公园没什么两样。大学和公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学有故事信息。

2012年,我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高访,那个时候的美国,大学科研经费已经不太够了,因此一些卡内基梅隆的教授会为争取到了5万美金的教学和科研经费而高兴。即使这样,教授也会尽可能地实验室的详细信息展示在走廊里,以将信息藏于海报中的方式向社会展示实验室。

最近二十年,中国的很多所大学都在启动新校区建设,比较好的设计会让人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然而风格这种东西是学不来的。每一位校友在校读书的时间其实都是短暂的,尤其是对于很多有一定年龄的校友来说,他们印象中的校园还比较破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反而是毕业以后,他们不断地回顾有历史沉淀的母校的历史,不断地被学友和名人的故事打动,进而越来越对母校产生认同,也越来越被打造成母校的烙印,这就是文化的量。

我曾经在复旦校园读过书,今年偶尔有一天去复旦新校区考察,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我似乎都熟悉,与我读过的历史完美合拍。好的校园设计能够成为一个景点是因为它在参观者和校友的眼中不只是景点。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环境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的话说,即为“建筑模式语言”,似乎建筑、故事是更贴近原本的信息载体。

对于很多需要对老校区改造的大学来说就更难一些。目前很多双一流学科和学校建设都要改造老校区,老建筑物改造首先要清空所有的房间,改造完再重新分配。做过相关工作的人就知道这件事本身有多难,一个承载了学校百年历史或者至少50年历史的老建筑物,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大困难。改造完的建筑物不是扒掉新建,而是要修旧如旧,还要味道不能变,气象焕然一新。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服务社会的大学系统,如何体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标杆作用?又如何体现大学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新生?

例如,一个承担中学学科教材写作任务的大学教授告诉我,大学教授做中学教材,既不是科学研究,也不是教书育人,作为一个具备辐射功能的学者,对“服务社会”职能,他做中学教材更多地出于“我们在业余地辟谣,而很多人在专业地造谣”的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在他所撰写的中学教材中,一定要告诉中学生们“维生素C没有正旋和反旋、水没有也不可能听懂人话”。他对实验室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自己的设想,他说:“能不能让中学生们可以多来参观大学的实验室,甚至开放预约?”“在中学生们来参观实验室的时候,能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又比进到实验室更真切更准确地实现更为细致的介绍或者展示?”

传统的教室中的班牌具有信息提示和展示的功能,然而大学实验室的班牌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作为一个学术机构“景点”的班牌应该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实验中心的教授对班牌的要求是一定要能切换多个角度和摄像头,因为这样才能让参观者感受到不是参观而是体验。另外,他强调不但要能显示课表和课表的详细信息,而且要让参观者能够点到实验项目和每个实验项目的关联的设备,这样参观者才能有比参观更为深度的体验。

中国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很多投入巨资改造的实验楼进入完全使用阶段,进而会吸引很多观众参观学校所带来的黑科技,他们当中有视察官员,有退休的老教授,有校友,有在校的学生,有游客,比起大学校园的具有历史的浓厚的文化,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大学里具有科学性质的实验楼和实验系统。

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何不同?也许,在信息化时代,不仅有更多的理性,而且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深度的体验以及情怀,也许不需要太远的将来,大学的建筑物與大师的气场交融一样,大学的故事与传说、大学的资产设备和科学家、大学的专业精神和风景,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变成不可复制的精神传承,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校友以及社会中的你我。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一种像GIS,又像直播,像AR,又像MR,更是现实实验室在学生头脑和眼前的一个全息映射,一个无数创新可能的“平行世界”?设想一下,一位学生进入实验室,走入工位,打开直播,找到自已,然后平行的全息世界,就是他该做的实验,该写的作业,该开的机器,不会了有知识地图,摇一摇可以感知校园,拍一拍可以重合灵魂世界,点一点可以找到帮助。

当教师的能否在校园中布满曹雪芹的谶语,即使学生会离开,会散场,开心的是过程,开悟的是学生,开车的却是“上帝的视角”。这种可能正在实现,这种可能正在变成现实,且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这可能在中国变成现实,也可能就在你我的学校。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气场校友
气场是个什么东西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黄金时代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黄金 强大气场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于幼军 回归“书生”
秋天变温婉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