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秀
【摘要】学生听课的状态和学习的状态制约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纪律成为绊脚石;安静的课堂,成为绊脚石;蹩脚的提问,成为绊脚石;毫无价值的课堂练习,成为绊脚石 ;累赘的课堂小结,成为绊脚石 。只有搬开课堂学习的绊脚石,才能够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效课堂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两只青蛙一不小心掉进牛奶罐里。罐里的牛奶虽然只有半罐,但也足以构成对青蛙的灭顶之灾。青蛙甲心灰意冷,在象征性地挣扎了几下之后,便永远地沉没于牛奶中。在困境面前,青蛙乙没有选择屈服,而是选择了抗争到底,它一次又一次奋起,不停地跳跃,尽管它的奋起和跳跃,使得周遭的牛奶越来越黏稠,使得下次的奋起和跳跃变得更加困难无比,但它不畏惧、不气馁,坚信自己发达的肌肉和超强的耐力,一定能让自己逃脱,重返自由。就这样奋起,跳跃,再奋起,再跳跃……不知过了多久,青蛙乙脚下黏稠的液体变得坚实起来。原来,反复地踩踏和跳动,渐渐地把液态的牛奶变成了一块固体奶酪。这时,对于青蛙乙来说,罐中的牛奶不再是死神的魔掌,而转化为逃离困境的垫脚石。站在一大块奶酪的高度之上,青蛙乙一个奋起,终于跳出了高高的牛奶罐。”可见牛奶是青蛙逃生的绊脚石,但在求生的过程中,因为青蛙的不放弃,最后绊脚石成为了垫脚石,成为自己成功逃离危险的重要参照物。走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是深有启发的,让我们更深刻地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为哪般?如何搬走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如何让绊脚石成为学生成长的积极因素,这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话题。
一、课程纪律成为绊脚石
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的制约因素就是全体学生听课的状态和学习的状态,这其中的消极因素可能是一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会做出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打断老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教学进程,打扰其他学生的正常听课状态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考,可以说课堂秩序混乱是第一块绊脚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幸福的学习环境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是不矛盾的,在一部分教师的眼里,认为给学生更多的地民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舒服的坐姿,学生可以不举手就随意地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随时插话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更可以自由地走下座位和其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和合作,这些看似教学民主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教学危机,甚至会被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钻了空子。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乃至高中生,如果不形成良好的听课学习习惯,遵守规范的听课纪律,对高效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民主并不是无纪律,课堂的民主也是在一定的规矩下的民主。无论是站在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听课规范的角度,或乃是考虑到听课效果,我在上课前都会规范学生的听课状态。要求孩子们坐姿端正,身体与板凳保持垂直状态,不允许学生趴在桌子上,或者是驼背地窝在椅子上,如果学生长期不注意坐姿,从生理发展的角度会影响到身体的发育,一些不良的坐姿会对学生的脊柱发育产生影响。我曾经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网上找到的视频,一个人长期懒散地坐着看电视,看电脑,玩游戏,最后颈椎出了严重的问题入院治疗的过程。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保持端正的坐姿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是最好的促进,孩子们看了视频之后,不用我再多说,他们都坐得很规范,精神抖擞地进入听课状态,这是学生轻松听课、,高效学习的第一步,更是一节课能够完全接受的必需行为。
只有对学生起始阶段就严格规范听课制度,让学生告别小动作,告别思想的分散,课堂才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状态。学生才能够以最饱满的状态走进课堂,听得懂了就会有所兴致,听得轻松了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们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必须在小组合作中给学生先制定好规范,在规则中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方可有序,有序情况下的学习状态才会是正向的,积极的。全班同学共同准守,才会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学得快的同学不以自己的“早知道”沾沾自喜、高谈阔论,暂时没有领悟的同学也不会灰心失望,安静地聆听和思考,最终逐渐地内化知识,提升本领。只有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才能够保证在正常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助切磋时起到积极的效果,教师的教学也会更轻松。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地引导鼓励,在学生自满时适当地引导改变,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够因材施教,增强信心,进入“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的良性循环。
要想突破课堂的第一道绊脚石,需要教师给学生先制定合理的规则,给出明确的听课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及时调整上课方案,这样的教学环境,确保了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学习氛围是和谐的,更有利于教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引,让学生找到课堂上最真实的自己,为学生的知识提升创造最适合的发展空间,学生会在这种良好的学习场域中找到认同感,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快乐。只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验快乐才会更主动地去思考和感悟,也才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安静的课堂,成为绊脚石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很多学科的很多课堂上,教师充分地履行了自己教的作用,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很认真很安静地听,但这永远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认真地讲,学生认真地听,看似安静的课堂,可是学生课下回忆一下,并不会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有多少理解,可见这是学生课堂上的另一块绊脚石,教师讲得多,学生不见得接受老师的“好心”,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跟不上历史的潮流,要想搬开这块绊脚石,教师需要通过思考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同学乐于参与进来,发挥同伴之间的交往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地发现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提升学科素养。
这里以数学学科为例,很多数学老师会认为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除了不断地讲解题目,给出規律和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呢?殊不知教师自以为对学生的负责,自己的口若悬河却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想听,又不敢不听,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被淹没在老师不辞辛劳的讲解中,情绪无法站分,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自然不会将知识进行主动迁移,最后就是老师讲什么就会什么,老师没有涉猎的内容就没有解决的途径。要知道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只有学生在操作中才会手脑并用,不断地激发思考,带着思在再实践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探索之乐,更享受探索后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学习才是贴近学生思想的,才会受到学生欢迎。
以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为例,这是初中七年级《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一课,不同的教师对于这节课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老师觉得这个地方考试不会考太多,只要将11种侧面展开图告诉学生,让学生凭借记忆记住,考试能够选择对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把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活动时间节省掉用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中。有的老师是能够认识到这样做对学生学习是有帮助的,将这样的操作设计到教学活动中是好的,但学生首先不一定能够将全部图形操作出来,课堂上操作又费时又费力,选择了让学生在家里自己进行正方体的侧面展开。有的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设计,设计好了活动小组,选好了组长,定好了活动规则,大胆地利用课堂上近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活动,注重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概括和总结中的主动交流、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更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图形。可想而知,这三位教师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拿最后一位老师说,老师大胆放手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事先做好的正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请大家探索有多少种展开方式。老师课前预设准备充分(让每个孩子做好10个正方体),课堂上有计划地分好小组,提出目标和要求,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给学生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最后一位教师看似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最好的几何思维的培养。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这样的学习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这是真正在学习知识,当学生一个一个将自己的操作成果贴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会有一种参与的自豪感在里面,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让我看我会忘记,让我听我记不住,只有让我动手我会印象深刻,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了这样的数学活动以后,不仅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更能根据自己的展开图形,进行判断和总结,这又是思维提升的一个维度,使学生养成了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学生动手展开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有些立体图形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感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节学过后,一次摸底测试中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请问将一个长方体侧面图展开,要求不可剪断,六个面需要连一起展开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几刀?”考试结束后老师进行了统计,这道题目的得分率高的班级是老师设计动手活动的班级,只要动手操作的孩子都立刻得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教育案例我们反思,只要孩子们经过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活动得到的答案,都是印象深刻的,不仅解决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更会思考任务背后深层次的知识,这样的收获看似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并且还是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找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找到学习的乐趣,一举几得。
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动”中激活数学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不仅是数学,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教师的说教智慧阻碍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让“动”激活数学课堂。
三、蹩脚的提问,成为绊脚石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达成的一个主要途径。教师问,学生答,成了复习知识、学习新知、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在很多老师的意识里,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低层次的,自己冥思苦想的问题,要么学生没有办法解决,要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在教师看来,自己花了心思设计的问题,在学生那里得不到珍惜,要么学生胡乱地思考,随便地说说,回答得五花八门,可是就不在教师的预设上,很多时候会把自己想法扯得很远,答案无法控制。要么学生闷声不响,对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毫无想法。究其原因,这都是老师的问题设计不当造成的。
其实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有教学艺术的。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进行提问,使学生如期完成学习目标,使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要执着追求的一个职业理想,需要教师对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考虑,需要教师对单个章节进行很好定位,更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来预设,只有多方面协调到位,才能够设计出合适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反之,便是“假问题”或者“无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促进,反而会让学生倦怠,封闭學生的思考,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
1.表意不清,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作为一个问题的呈现,教师要以最清晰的语言,最准确的知识点来定位和把我握,并指向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不注重问题的语言组织,对问题表述不清楚,不明确,学生一听会对问题一头雾水。教师的表述直接影响学生的听题和思考,学生首先要听清楚教师的问题,然后才能够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迁移,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思维探索,最终进行思维判断,然后做出准确回答,这样教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学生对问题的提升点才会是有促进的。
2.无疑而问,学生得不到思维的提升
在很多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本来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还设计成了问题,表面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很多老师会把问题设计成“这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这些本来没有疑问的问题,学生最后只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或者“不是”,这样的答案又有何效果呢?不管学生是否认真听,还是没有听,都随着班级的大多数人给出了答案,这样的异口同声,这样的一问一答,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交流很好,师生互动到位,实则是无效的提问,学生不用经过思考,不用经过探究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学习也是无效的。作为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深思,不断地交流和自我总结后才能够得到答案,这样的提问才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启发的,有促动的。
3.随意发问,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恐慌感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一定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并注意一个问题抛出后仔细聆听学生的答案,分析学生的答案,并不断进行有价值的追问,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随意发问,仓促提问。这样的提问,学生不会珍惜问题本身的价值,只会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没有探索的兴趣,这不仅掩盖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思维形成的过程,更封锁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贪多求全,让学生的思维窒息
很多时候,教师会采取先讲解,后提问的方式,教师将问题设计得看似很饱满,总是认为问题是学生吸收和掌握的金钥匙,自己设计得越多,学生接受越好,但往往是在教师贪多求全的提问中,让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很多心理变化,要么恐惧,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以偏概全等等,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应接不暇的同时严重地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学生的精力都用在完成教师的提问了,思考何在?探索何在?没有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是效果低下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提问问题应力求少而精,不可贪多求全,更不可连珠炮式地发问,问得学生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窒息在繁多的问题当中,失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就有一种拒绝接收问题的潜意识存在,这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是极其不利的。
5.自问自答,剥夺学生思考成长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启发几次后,学生仍然安静思考,看到如此沉静的课堂氛围,教师便会内心着急,为了不影响下面知识的传授,教师可能习惯性地自己给出了答案。要知道,这样的自问自答用多了,学生便会慢慢有了依赖,课堂上学生也会由沉寂变成茫然。这是课堂教学的悲哀,教师的好心代替,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俨然成了课堂上的摆设。虽然在教师看来节省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殊不知阻挡了学生思维的生长,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有困难的问题可以适当提示,给学生设计一点思考的台阶,但绝对不能用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回答代替学生的回答,做到适当激发和引领,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千万不要让蹩脚的提问成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四、毫无价值的课堂练习,成为绊脚石
随着课改的推进,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老师们心中有了这样的认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上倡导精讲精练,更注重当堂的练习检查,这是对学生所需知识的最好的提升和验证。但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却忽略了练习的质量,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的知识,轻松回答的问题仍然作为练习的重点,这样的练习会让学生反复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中不断地周旋,疲惫又不会有所提升。或者是教师希望学生的思维往下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了题目拔高的设计,但是远远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学生费了很多心思和努力都无法突破,这样的问题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却步,没有任何快乐感。以上两者的问题设计都是无效的,教师要设计有效的练习,需要遵守一条法则,“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个桃”,不可太简单,更不可过于难,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激发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既不能照搬书本知识,机械操作,更不能让学生无法逾越。我们要做的是在练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提升思维,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再认知、再收获,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知识的练习中获取兴趣,得到激发,并有一定的成就感。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识少走向知识多的过程。我们的练习需要一定的思维含量,更需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收获,这样的练习才会有效,对学生有效激发的同时能力得以提升。
五、累赘的课堂小结,成为绊脚石
在很多老师的观念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是有一个好的收尾,比如,有位数学老师在讲完《丰富的图形世界》后,一看还有一分钟就要打下课铃了,于是按照自己的上课传统进行了课堂小结。老师这样问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你有哪些收获呢?能否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可是课堂很沉闷,没有学生举手,于是老师就自顾自地进行了课堂小结。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小结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只是教师上课的流程说了一下,这样的教育效果何在?也有的老师只是将黑板板书上的主要内容宣读一遍,这样的课堂小结对学生既起不到总结概括的作用,更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是让学生品品无味,嚼在嘴里想要吐掉一样,甚至时间长了,学生不需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回顾,更不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只需竖着两只耳朵听一听就可以,这样的小结有还不如没有。如果不加思考的小结,只是为了让知识能够完整呈现,这也就成了课堂的枷锁,成了课堂的绊脚石,不仅不会让课堂锦上添花,更会让课堂画蛇添足。
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课堂小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要为了完成形式,而忽略对它的精心设计;也千万不要因为上公开课或观摩课时才象征性地的作课堂小结应付一下。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用心安排课堂小结,如果有机会让学生表达自然是最好的一种状态。通过小结,对课堂学习进行梳理,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流程,更是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可能不会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且用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而为之,就能创造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境界来。
写到此不仅让我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情节:一个男子在漆黑的小巷里行走,突然被脚下的一块大石头绊倒在地。他爬起来,对那块绊脚石咒骂了一句,又狠狠地踢了一脚,徒增脚疼,无他益处。继续前行,前方一堵高墙挡住了去路,正发愁时,突然想起先前的那块绊脚石,不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吗?于是返身搬来放在墙跟儿下,此时绊脚石成为了垫脚石,男子顺利地翻越了高墙。这个生活情节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思考和启发,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课堂高效的着眼点在哪里?如何提升,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搬走影响课堂效率的绊脚石,这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和教育智慧。只有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最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这样才会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让学生快乐学,轻松学。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日趨多元化,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富有个性创造的过程。我们要积极地迎接这种教与学的挑战,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学习体验,将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课堂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让学生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