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希望感的作用

2018-12-19 09:20:46赵振国赵华民
心理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个体满意度

张 洵 赵振国 赵华民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1 问题提出

不少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Cooper& Marshall,1976)。 教师作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之一,其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所感受到的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可能导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史滋福,陈小异,张庆林,2006)。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会对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的言行举止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成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活满意度作为能够有效反映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我选择的某一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Huebner, Suldo, Valois, & Drane,2006;孙瑞琛,刘文婧,许燕,2010)。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孙英红,魏淑华,2013)。 Matheny 等人(2002)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较大压力的状态下,便不能很好地处理因压力情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低下。尽管压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但压力并非只会造成负面影响,即使处于同一压力情景下,不同的个体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这就促使我们相信存在一些个人因素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个体的一些积极心理因素,如乐观、希望等,对心理不适起到缓冲作用。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应对压力的积极方式,抵制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Snyder(1999)的希望理论认为,希望感是由动力思维(agency thinking)和路径思维(pathways thinking)相互联系而构建的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过程。前者指的是 “一种能够制定出计划以成功实现目标的感觉”,后者指的是“一种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达成目标的成功决心”(Snyder,et al., 1991)。 因而,Snyder把希望感定义为 “感知到自己有能力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并能够利用动力思维激发自己应用这些途径以实现目标”(Snyder,2002)。 高希望感的人比低希望感的人更能够成功地实施适应性应对策略。那些有希望感的人更有可能获得不同的应对方式,增加他们通过适当的应对策略来调适所面对的压力的可能性。希望感作为一种动机力量,对低幸福感具有预防作用(Snyder,2002)。有研究利用静息状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希望特质在自发性的脑活动对焦虑所产生的防护性作用中起到中介效应(Wang,Xu,Zhou, et al., 2017)。 对社会焦虑和希望感关系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较高的社会焦虑水平会对儿童的希望感产生负向预测作用 (Sahranc, Celik, & Turan,2018)。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希望感是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要素,它能提高人的生活满意度(Choma, Busseri, & Sadava, 2014),让人们对冲突性事件能产生积极的认知评价 (Cohen-Chen, Crisp, & Halperin, 2017)。而压力则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其生活满意度的看法。因此,希望感在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希望感与其职业坚持性、教学责任感及教学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Bullough,2011),且希望感在教师的教学情感和教学责任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Eren,2014)。而个体的希望感既可能来自于个体内部,也可能来自于重要他人或事件(Du& King,2013)。因而,职业压力可能成为影响个体希望感的外部因素。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之间的关系,揭示希望感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动幼儿教师的内在积极品质,提升其抗压能力和生活满意度提供可行性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四市十八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其中公立园7所,私立园11所。幼儿教师均为一线任教教师(不包括保育员和行政人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90份,回收356份。剔除各类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3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8%。问卷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如下:从年龄分布上看,25岁以下的幼儿教师129名,25-30岁之间的幼儿教师98名,31-40岁之间的幼儿教师70名,40岁以上的幼儿教师34名;从婚姻状况分布上看,已婚的幼儿教师213名,未婚的幼儿教师118名;从学历水平上看,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73名,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16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90名;从所在幼儿园性质上看,公办幼儿园教师108名,民办幼儿园教师223名。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希望特质量表

成人希望特质量表采用任俊翻译的中文版辛德成人希望特质量表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该问卷共12个项目,包括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两个维度,采用四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幼儿教师的希望感水平越高(任俊,2012)。经测试该量表的信度值为 0.74-0.84,再测相关系数为 0.80,亦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在实际使用时,ADHS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78。

2.2.2 生活满意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Diener,Emmons,Larsen,& Griffin(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感量表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测量幼儿教师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5个题项。本量表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明被试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0-0.89 之间(熊承清,许远理,2009)。 本研究在实际使用时,其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1。

2.2.3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问卷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问卷采用刘晓明教授编制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18道题,由工作难度与挑战性、工作责任与报酬、工作强度、管理制度与职业发展四个维度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压力越严重(阿拉坦巴根,刘晓明,2014)。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15,18个项目之间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7,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在实际使用时,其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7。

2.3 实施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进行评估,以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和希望感之间的关系。调查问卷由调查者将问卷发放给幼儿园一线教师,并将注意事项和填写要求告知教师。问卷均由教师本人填写,并全部于次日收回。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及希望感的相关关系

表1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及希望感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n=331)

为了揭示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及希望感是否存在相关性关系,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技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希望感的两个维度(路径思维、动力思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越大,其生活满意度和希望感水平可能越低。而幼儿教师希望感的两个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幼儿教师希望感水平越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可能也越高。

3.2 希望感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知,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以及希望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说明希望感可能在职业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为了进一步揭示该效应是否存在,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技术,将希望感的两个维度,即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进行分析。

3.2.1 路径思维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根据理论假设和相关分析的结果,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X)、生活满意度(Y)和路径思维(M1)三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 (β=-0.436,SE=0.020,t=-8.777,p<0.00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路径思维的直接效应显著 (β=-0.553,SE=0.006,t=-12.048,p<0.00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通过路径思维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显著(β=0.347,SE=0.164,t=6.143,p<0.001)。 因此,路径思维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0.553×0.244 /0.436=30.9%。

上述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一方面,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其生活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又通过对希望感中的路径思维的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其生活满意度,即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可以通过路径思维水平的高低来影响生活满意度。

表2 生活满意度对职业压力和路径思维的回归分析结果

3.2.2 动力思维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根据理论假设和相关分析的结果,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X)、生活满意度(Y)和动力思维(M2)三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生活满意度对职业压力和动力思维的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 (β=-0.436,SE=0.020,t=-8.777,p<0.00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动力思维之间的效应显著(β=-0.456,SE=0.006,t=-9.296,p<0.00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通过动力思维的影响与生活满意度之间 的 效 应 显 著 (β=0.541,SE=0.144,t=11.468,p<0.001)。因此,动力思维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0.456×0.189/0.436=19.7%。

上述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一方面,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其生活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通过对希望感中的动力思维的影响从而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的影响,即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可以通过动力思维水平的高低来影响生活满意度。

4 讨论

4.1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生活满意度和希望感的相关性关系

4.1.1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得分越高,其生活满意度得分可能就越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职业压力可能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陈银飞和茅宁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发现,生活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与职业现状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陈银飞,茅宁,2010)。张雪雅对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的社会支持、工作压力以及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并对生活满意度有消极的预测作用;工作压力在特岗教师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张雪雅,2015)。王侠等人以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科室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王侠,罗红格,石荣光,2011)。

在本研究中,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是指学前教育环境中的威胁性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幼儿教师自身心理、生理到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的紧张状态(杨颖,鲁小周,朱晓群,杨爽,2017)。国内不少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低,主要原因与其职业压力和个性特征有关(史滋福,陈小异,张庆林,2006;王钢,黄旭,张大均,2017)。 对上海市幼儿教师压力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普遍认为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压力较大。这些在工作环境中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往往会使幼儿教师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对幼儿教师的认知判断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其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李生兰,2000)。而李梦琪等人的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的程度也相应较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自信心,缓解各方面的压力(李梦琪,李楠柯,高蕊,李祚山,2016)。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有些职业压力也是来自于教育管理问题和社会对这一职业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幼儿教师较强的工作负荷和多重的角色冲突是其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我们只有解放了教师,儿童才能获得根本的解放,否则这种压力一定会向下传递。我们要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那就需让陪伴他们成长的教师能够传递出生活的幸福感和快乐感。这就需要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纾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困境,让其能够建立和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和快乐。这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1.2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希望感的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希望感的两个维度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得分越高,希望感的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得分就可能越低。已有研究表明,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会对希望感产生影响 (Ouweneel,Blanc,Schaufeli,&Van Wijhe,2012)。职业压力过大会导致幼儿教师消极情绪情感的产生以及错误认知的出现,并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最终影响到幼儿教师希望感的发展。因此,职业压力越大,幼儿教师的希望感水平也就越低。

希望理论表明,希望感的路径维度和动力思维能够引导个体的内部动机来达到目标,当目标因消极压力事件受阻而无法达成时,高希望感的个体往往通过寻找替代路径来完成预期目标,从而缓解消极压力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Berendes,Keefe,Somers, Kothadia, Porter, Cheavens(2010)认为,较高的希望感水平能够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对“蚁族”群体的研究结果发现高希望感水平能够提高个体对压力的认知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保障其心理健康水平(胡金凤,郑雪,孙娜娜,2011)。这就说明,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希望感的负向相关关系一方面可能体现了职业压力对个体的希望感的负向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也体现了个体的希望感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个体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性影响。根据辛德的希望理论,我们可以将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视为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障碍,当目标遇到障碍时,高希望感的幼儿教师就会动用希望感中的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成分去达成目标,那么其职业压力的消极影响就会减弱或消失,希望感就成为了应对职业压力的一种积极状态。

关于社会焦虑对儿童希望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存在调节性的中介效应(Sahranc, Celik, & Turan, 2018)。 这就为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希望感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启示,社会支持可能也是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体验,提升其希望感的一种重要途径。

4.1.3 幼儿教师希望感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希望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感能降低人们的焦虑和抑郁风险,提升人的主观心理幸福感(Krok, 2015; Satici, 2016)。希望感对人的积极情感产生的是正向的作用,而对消极情感产生的是负向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Demirli,Turkmen,&Ark,2015)。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希望感、生活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2年追踪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而希望感能够增强这种作用(Marques,Pais-Ribeiro,& Lopez, 2011)。 江红艳等人(2011)通过对“蚁族”群体知觉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希望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影响幼儿教师的情感态度,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其生活的认知。幼儿教师根据其内在的标准对生活状态进行判断时,其希望感水平越高,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往往越好;若希望感水平较低,幼儿教师就会缺少相应的路径方法和动力去达成目标,进而影响其对生活的认知和评价,其生活满意度也就相应较低。

4.2 希望感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希望感的两个维度(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不仅直接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影响,而且还通过希望感间接对生活满意度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希望感一方面会把其职业压力的负性影响传导性地作用于其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由于希望感自身的积极力量,希望感可以缓解职业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负性作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如Danoffburg等人发现高希望感水平对黑人的种族压力起到缓解作用,希望感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Danoffburg,Prelow,& Swenson,2004)。王钢等人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心理资本以及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当幼儿教师拥有的自信、希望和乐观等重要的心理资本越多时,即使面对职业压力,也更易激发其工作动机,并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王钢,张大均,刘先强,2014)。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感是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教师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Birmingham,2009)。

希望感中的路径思维维度主要是指个体设定用什么样的途径去达成目标,当预设途径遇到障碍时,能够转换新的途径继续达成目标;而希望感中的动力思维维度则在个体按预期路径达成目标时起到推动和支持作用。路径思维较好的幼儿教师会知道自己可以使用多种途径达成目标,遇到障碍时也能及时转换新的途径。因此,幼儿教师在遭受压力时,会更有信心和策略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能够缓解压力的负性影响,提升其对生活感受的评价。而动力思维较好的幼儿教师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毅力和决心,从而提高自身对心理压力的控制感,减少压力带来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也有利于对生活感受的评价。反之,低希望感的幼儿教师则可能会感觉到更多职业压力和负面情绪,对生活感受的评价也相对较低。因而,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升幼儿教师的希望感可能是应对和纾解其职业压力的负性影响,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在教师群体中,除了特质性希望感之外,特定的教学希望感(teaching-specific hopes)可能与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心理弹性、教学质量、教师职业认同等因素存在着更显著的关系。它可能更能应对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挑战 (Eren&Yesilbursa,2017)。因而,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教师教育工作人员均需深入地关注教师希望感的建立和发展。

总之,以往研究表明,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源主要包括社会因素、职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因此,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加大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幼儿园的管理机制、考核制度等。此外,管理者还需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情感及生活需要,尽量做到及时缓解超负荷的职业压力,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希望感不仅能够对个体的消极心理起到缓冲作用,而且对积极心理也起到增益功能,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希望感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希望感水平,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教师缓解其职业压力,而且能够提升其生活满意度。以往研究表明,希望感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还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希望感水平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入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幼儿园也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幼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提升其希望感水平,缓解职业压力,提升生活满意度。同时,家庭和社会方面应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希望感的提升。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其生活满意度、希望感均呈负相关关系;(2)幼儿教师希望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3)希望感在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中介效应。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个体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 05:29:03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0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38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杂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 00:53:54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八小时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