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作投入研究的15年:文献计量综述

2018-12-19 09:20:44
心理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变量期刊研究

王 晴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1 引言

工作投入是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衍生的概念,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从发展脉络考察,Kahn对“投入”内涵的定义及其外延阐释对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特别是“体能、认知、情绪、心理”的解释维度,成为相关研究者构建、检验和修正工作投入测量体系的重要知识来源。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发展,工作投入研究主要形成了两大视角:其一是将工作投入作为工作倦怠的对立面而展开探讨,其二是将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视为不同的概念(Bakker et al.,2008)。从国际研究动态来看,工作投入研究主要可分为理论探讨和测量(前因与后效)两个方面,其中,工作投入的预测指标主要聚焦于工作-个体资源,或通过引入有关变量检验调节/中介效应,简言之,定性和定量方法共同促进工作投入研究走向深入(Bakker & Demerouti,2008)。 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工作投入研究仍需不断完善,如跨文化情境下的量表适用性等。工作投入是一个学术“舶来品”,加之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工作投入研究本土化亦值得关注。

作为一种积极的个体状态,工作投入自1990年Kahn提出以来(胡少楠等,2014),一直受到组织管理者的追捧,在学界也广受关注,已成为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热点课题。以往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评述了国内工作投入研究动态,分析了工作投入的理论模型、前因与后效、本土量表开发与优化等内容,对推动国内工作投入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分析方法而言,鲜有研究从文献计量的视角透视国内工作投入研究的整体性发展格局。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近15年来国内工作投入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元数据挖掘与分析,揭示知识网络中的核心作者、分析高载文量期刊分布情况、解读高影响力文献特征,可视化热点研究主题,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拓展性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综合考量收录文献的覆盖面、规模总量、更新速度以及数据可用性等因素,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为避免遗漏摘要中包含目标词但题名或关键词并未涉及目标词的来源数据,决定采用主题检索策略。考虑到国内学者对“job/work engagement”等概念的中文译法存在分歧,检索式设定为:主题=“工作投入”或含“敬业度”,选取2017年及以前的出版文献,其他为默认设置。在数据清理方面,首先运用题名匹配、摘要查阅以及内容浏览等筛选机制保障题录数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剔除新闻报道、会议通知、摘录以及非学术性论文,下载初始结果并以固定格式保存;然后以题名相同为查重基准,与作者信息进行匹配,删除重复发表论文题录数据,再以内容甄别为依据,去掉内容重复论文题录数据,共获得有效题录995条;最后对筛选和清理后的全部题录数据进行预处理,抽取题名、作者、关键词、刊名、年份等元数据信息以备后用。

从题录数据的年度分布态势(见图1)来看,国内工作投入研究发端于2003年,经过4年的萌芽期(2003-2006 年)和 8 年的探索期(2007-2014 年),工作投入及敬业度的关注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年度总量在2015年首次超过100篇,达到157篇。在用词规律方面,2010年及以前国内学者对工作投入和敬业度的用词频率上存在波动现象;自2011年以来,工作投入的使用频率一直明显高于敬业度,用词频度的差距在2017年达到最大,敬业度的使用频率在近两年出现下降趋势,而工作投入的使用频率在近十年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图1 国内工作投入研究期刊论文分布态势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作者合作网络、高影响力论文、热点主题分布等3个方面揭示和解释国内工作投入研究动态。在计量工具方面,运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抽取元数据信息并预处理过程性数据(刘启元等,2012),利用Excel进行统计和筛查;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构建与展示知识图谱。与SPSS、Pajek等程序相比,VOSviewer采用特殊算法知识图谱的显示效果,避免标签重叠的弊端,同时具有大规模数据(≥10000条记录)的知识图谱绘制能力,优势在于更加注重图形化效果并提供多种展示方式 (Van Eck et al.,2010)。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一般性结构描述和细节信息展示,向研究者传递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研究者可通过平移、旋转、缩放、滚动和搜索等操作以辨析图谱的细节特征,为文献计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值得一提的是,Waltman和Van Eck开发的智慧局部移动(SLM)算法具有效率快、准度高等优势,能够有效识别出大规模社会网络中的社群结构(Waltman et al.,2013),这种新型的基于模块化的社群发现算法亦完美适用于中、小规模社会网络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3.1.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成果产量是科研绩效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分析作者数据可知,995篇期刊论文至少有1801位作者,篇均约1.81位作者,其中边缘作者(发文量仅为1篇)约占总数的84.58%,而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也仅为11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少数作者可能重名,而全部考证的工作量巨大且并非完全必要,本研究仅对发文量≥3篇作者信息进行文献追踪和溯源,根据作者的籍贯、出生年月、单位名称及职称随时间变化特征等信息确定。关于核心作者的界定原则,文献计量范式普遍采用普赖斯定律作为阈值筛选的理论依据(Wang,2018),即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应为 N=0.7492.48 篇(Nmax=11),因此取N的邻近整数值为3。从统计结果来看,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有两位,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时勘和暨南大学凌文辁,个体贡献均为11篇。发文量>5篇的作者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孙健敏(8篇)、浙江师范大学王彦峰(6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潘琦华(6篇)。发文量为5篇、4篇和3篇的作者数分别为6位、15位和50位,而发表两篇论文的作者共有33位。以上数据说明国内工作投入研究群体未形成显著的集中分布趋势,研究力量比较分散,而关于合作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则需要从网络结构的角度展开分析。

3.1.2 作者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抽取核心作者信息进行二次检索,共获得292位核心作者及其合作者。考虑到边缘作者占比较大,为简化和优化知识图谱的显示效果,增强节点信息的可辨识性,在构建知识图谱时仅保留核心作者及其发文量≥2篇的合作者作为分析对象。图2展示的是国内工作投入研究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2 国内工作投入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从网络结构中的节点分布特征来看,零度节点(即未与其他节点产生链接关系的孤立节点)共有19个,但这不能说明这些作者不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仅表现为合作强度较弱;相反,在不考虑边缘作者的合作强度影响效果下,零度节点上的作者则具备相对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以李永占、潘琦华、贾文华为主要的代表性作者。从链接关系来看,存在26个内部存在联通性的子群,这些二级网络之间不产生交互关系,整个合作网络的结构比较松散,内部联通性较弱,耦合度偏低。而从子群的内部特征考察,师生合作发文的比例较大,这种合作关系具有短期稳定性而较难具有长期的合作演化态势。

从网络规模考察,规模最大的子群当属以时勘为核心的合作网络,该子群在形式上由两个合作网络构成,王桢、李旭培在合作网络中起到桥梁作用。结合发文量与合作强度,规模次之的分别是以凌文辁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和以秦江梅为中心的研究小组。其他子群的结构特征和节点信息可从图2获知,不再赘述。从数量上看,最大的子群由16个节点构成,其他子群构成节点数均低于10个,子群内部的合作强度较弱,规模优势不明显,大规模合作网络群体尚未形成,跨机构合作机制在子群规模化的衍生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链接强度是评价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的另一项指标,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明其链接强度越高。从连线情况来看,国内工作投入研究子群之间在内部链接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心性节点地位的形成过程中,与之产生链接关系的节点不断变换,以至于中心性节点与这些节点的链接强度都比较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前文所述的师生合作关系生态结构特征。另外,链接强度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医学领域的合作强度较大且频繁,逐渐形成较高的链接强度,例如图2中以秦江梅中心的子群结构。

从专业属性来看,国内工作投入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和分布领域具有“丛林”特征,跨专业合作现象比较普遍,形成“心理学+”、“管理学+”等研究格局,即同一篇论文的署名作者来自不止一个专业领域,很难严格地划分出明确的学科边界。以上合作格局表明,工作投入研究具有鲜明的“心理+管理”跨界融合研究特点,为作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开放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作者间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作投入研究从单一学科向多元领域渗透发展。而在国内医学领域,工作投入的研究则不具有显著的跨界属性,少数跨领域合作也仅限于“医学+心理学”的合作模式,表明专业属性是影响合作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3.2 高载文量期刊特征分析

抽取载文期刊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共获得448个期刊名称。其中,仅刊发1篇论文的期刊有287个,约占总数的64.06%,刊文量>10篇的期刊信息见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所列影响因子(IF)的评价信息源自CNKI官网数据,并取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作为IF指标值。

表1 国内工作投入载文期刊信息统计

从载文数量上讲,共有14本期刊的刊文量分别超过10篇,其中,载文量最大的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月刊),对国内工作投入研究成果的传播贡献力度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月刊)和《护理研究》(半月刊)。而从各期刊的刊文量占比情况来看,尚未出现文献占比达到或超过10%的期刊,排名前3的期刊之间的占比并未形成明显差距,这说明国内工作投入研究文献在期刊分布水平上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态势。应当指出的是,少部分出版周期相对较短(月刊、半月刊)期刊虽然刊文量排名靠前,但就刊文的质量和学术品质而言,难以与其刊文量排名相匹配。

从学科属性来看,人力资源类学术期刊排名相对靠前,护理类、科学管理类、心理学专业期刊紧随其后。而从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情况来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格局。心理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最高,其次是护理学类和人力资源类专业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心理学类期刊在传播工作投入学术成果方面更具影响力。虽然在刊文量上不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但是在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3.3 高影响力论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是评价文献学术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考虑到被引频次与发表时间(以年份为界点)高度相关,为构建更为合理的被引评价指标模型,本研究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设置年均被引速率(CR)指标以消解一定程度上的排序偏差。计算公式为其中,TC代表总被引频次,Y1代表统计被引频次时的年份,Y2表示论文发表时的年份。需要说明的是,由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被引频次是动态更新的,因此CR值只代表统计时点上的年均被引速率。本研究中CR值的来源数据获取日期为2018年4月13日。提取CNKI期刊数据库中的工作投入论文被引数据,经过排序→计算→再排序的计量过程,获得CR值排名前10的高影响力期刊论文信息。

从被引量和CR值的比较结果可知,《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的信效度检验》(被引576次)一文均排名第一,而被引量第二的《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被引462次)一文的CR值则降至第四,两项指标均排名第三的是《工作投入研究的现状》一文。在CR指数的测量结果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被引67次)一文,由被引量排名中的第49跃升至CR指数排名中的第8位。以上特征说明被引指标与CR指数在评价研究者科研产出时存在一定的差异。CR指数反映出科研成果长期的、动态性学术影响力,比单纯的被引排名更好地识别出学科领域内高影响力文献,为有关研究提供奠基性知识来源和理论参照。

期刊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作投入研究的专业属性和学科范畴。从期刊的专业属性来看,基于CR指数的高影响力论文主要发表在心理学和经济管理类期刊上,其中,排名前四的均为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进展》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从发表时间来看,年份最早的是2005年,最近的是2015年,而发表于近五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占3篇,因此从论文影响力扩展的速度上讲,国内工作投入研究文献中经典论文影响力的衰落周期较长,可见工作投入是国内学界长期关注和持续探索的重要领域。从论文作者考察,仅有1位作者是独立署名状态,其他9篇高影响力论文均为合作署名状态。在以上作者群体中,仅有2位作者(均为第二署名作者)入选Top10核心作者,可见高影响力论文作者与其发文量并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从论文名称及研究内容角度看,国内工作投入高影响力论文主要包括本土量表开发与检验、综述、多因素整合模型等3大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和创新基础。

3.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客观反映文章主旨内容的精要表达,一般由表征实质意义的词组构成。抽取样本中的关键词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共获得初始关键词3934个,篇均3.95个,符合文献规范的国家标准(文章关键词数量介于3~5之间),因此本研究呈现的统计结果具有足够的客观说服力(吴涛等,2017)。从频次上看,仅出现1次的边缘关键词有1093个,约占总数的27.78%。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工作投入”(491,频次,下同)、“敬业度”(179)、“员工敬业度”(133),而实际上这三个名称均为同义词。应当注意到,“工作投入度”和“工作敬业度”两词分别出现21次和19次,表明“work engagement”在国内学界至少存在5种译法。

从名称属性来看,高频关键词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护士”等不同职业群体名称为范畴的词簇,另一类则是以“工作绩效”等不同变量名称为范畴的词簇,变量类关键词在数量上多于职业类关键词。出现频次(含合并处理后)排名Top10的职业类关键词和Top20的变量类关键词 (不含检索词及其同义词)信息见表2。考虑到不同职业群体工作投入研究会产生变量使用上的交叉现象,在对研究内容进行主题分类时应从变量名称入手。

表2 国内工作投入高频关键词分类统计

图3 国内工作投入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按照文献计量分析的惯例,高频词的界定可参照核心作者的方法进行,但在规范方面应当注意的是,不应直接将检索词作为计算对象,而应选择检索词(含同义词)之后的首个关键词作为计算对象。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下,高频词的界定也应灵活处理,可在遵循文献计量的基本原则下适当调整以适应实际调研需求(Wang,2018)。在本研究情境下,高频词的最低值为6.09(以关键词的原生性频次为计量标准),因此取邻近整数值为6。提取词频数据,构建87×87的共词矩阵,生成国内工作投入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3.4.1 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

从研究对象的分类特征来看,工作投入与绩效研究涉及的职业群体主要有企业员工、教师及辅导员、公务员等,其中以企业员工为对象的研究居多,特别是一线员工、新生代员工、知识型员工以及研发人员的工作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颇受重视。按发表时间排序,论文主题所揭示的研究内容也表明工作投入研究对象趋于职业类型细分化,基于职业精准化定位的工作投入与绩效研究结论更具理论张力和实践导向意义。基于研究主题的内容聚合结果,工作投入与绩效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版块。一是工作投入对个体绩效的直接影响,研究证实员工工作投入与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如,王慧卿等(2016)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对综合医院急诊医生的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二是工作投入在工作绩效与其他变量间起到中介作用,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多。例如,自我效能感 (李永周等,2015)、职业成长 (翁清雄等,2017)通过工作投入间接影响工作绩效。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不仅发生在企业员工工作绩效与其他变量间,在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人员、医务人员等职业群体的有关研究中也得到验证支持。三是工作投入正向调节工作绩效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四是工作绩效在员工工作投入与其他变量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个体的工作投入不仅对其工作绩效产生直接的增益作用,还会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工作绩效,但在部分情境下,这种影响并不产生完全的直接效应。需要说明的是,在论文的关键词体系结构中,工作绩效的出现并不完全意味着该项研究直接针对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而展开,还有少数研究虽提及工作绩效,但是研究的是其他变量对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以下研究热点中变量间的关系逻辑也有同样规律。

3.4.2 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

从职业属性来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研究对象主要以企事业人员为主,包括知识型员工、研发人员、证券从业者、护士等。从研究内容考察,已有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工作资源,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投入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力,是重要的前因变量。这种预测作用既表现为组织支持感显著地直接影响员工工作投入水平,又表现出间接影响关系。国内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研究主题可分为四大版块。一是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的直接影响,大部分研究均支持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工作投入正相关,如高建丽等(2015)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研发人员工作投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在一定条件下,两个变量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如孙健敏等(2015)研究证实组织支持感对证券行业员工工作投入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两变量呈显著U型曲线关系。三是组织支持感在其他变量影响员工工作投入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诚然,不同的研究情境下中介作用效果不同。四是组织支持感在其他变量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如王胜男(2015)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县级公立医院青年临床医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受到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以上结论为组织在提升员工工作投入水平时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较好的管理启示。

3.4.3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

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研究涉及的对象主要涵盖教师、护士、研发人员等三类职业群体。心理资本是个体重要的内在资源,在维护组织竞争优势、提升个体绩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心理资本的结构内容存在文化情境与职业群体差异性。国内学者从经典理论的多维视角出发,探索心理资本与员工工作投入的关系,丰富和拓展了前人研究的理论边界。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投入既有直接影响,也可通过其他变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工作投入,有关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如毛晋平等(2013)研究支持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和工作投入各维度正相关。当然,单一探讨直接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大部分研究是将其与其他变量形成整合分析模型。二是心理资本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工作投入,如刘锦涛等(2016)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农村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影响其工作投入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三是心理资本在其他变量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中介作用,一方面,心理资本部分中介了其他变量对工作投入的积极预测作用;另一方面,心理资本在其他变量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还受到某些变量的调节。四是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受到其他变量的调节,如郭钟泽等(2016)的追踪调查结论表明职业成长机会调节了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3.4.4 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

从职业属性来看,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企业员工、医护人员、公职人员、教师等四类职业群体。从学术观点上讲,国内学者对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价值导向:孤立探讨与整合分析。一种观点支持应将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整合起来研究,认为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是此消彼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工作投入是工作倦怠的对立面,这部分研究主要以综述类研究论文为成果形式。另一种学术研究导向是针对不同职业情境探讨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的前因和后效,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实证调查为主,主要可分为三个版块。一是工作投入对工作倦怠的直接影响,如王彦峰等(2015)研究发现工作投入的核心维度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倦怠有负向影响;二是探索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有关研究表明即使针对同一职业群体,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的预测因素也是不同的(刘惠军等,2012);三是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如张芳芳等(2015)研究表明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综上可知,作为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视角,从积极面关注个体的情绪与认知状态,为组织提供管理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可塑性,也是工作投入研究趋势之一。

3.4.5 工作投入与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也是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直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从职业属性来看,工作投入与满意度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企业员工(含企业农民工)、医护人员、教师、公职人员等四类职业群体。从主题结构来看,主题内容主要可分为四大版块。一是探讨工作投入与满意度的直接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二是工作投入和满意度对其他变量的直接影响,但具体内容并非探讨工作投入与满意度两者间的关系,而是分别地考察这两个变量对其他变量的作用机制,这是工作投入与满意度产生共现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共现原理相同的研究主题还包括探讨其他变量分别对工作投入与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如刘得格等(2011)研究表明压力源的二维结构分别与员工工作投入和满意度显著相关。三是中介效应研究,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其他变量在工作投入与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其二是工作满意度在其他变量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三是探索工作投入在其他变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四是某一变量对工作投入和满意度的影响受其他变量的调节。以上研究进一步揭示和解释了工作投入、满意度及有关变量间的深层关系,为组织加强针对性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4.6 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是组织管理研究的一大热点,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从职业属性来看,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企业员工、医护人员、教师等三类职业群体。从主题内容来看,有关研究可分为三大版块。一是组织承诺对工作投入的直接影响,已有研究结论普遍支持组织承诺对工作投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二是其他变量对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的多重影响,如王聪颖等(2014)研究表明信任氛围感知在诚信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个体主义则具有调节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研究将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同时作为结果变量与其他变量进行整合分析,这是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产生共现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组织承诺在其他变量与工作投入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在不同的关系模型和职业情境下,已有研究普遍证实组织承诺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发挥不同的中介作用,如梁斌等(2016)研究表明组织承诺在农村中小学校长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投入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特定条件下,组织承诺的中介效应还受到其他变量的调节作用,如周文霞等(2011)研究表明组织承诺在零售企业销售人员收入水平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这种中介效应受到去人性化的负向调节。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工作投入研究论文为来源,借助于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揭示和解释了近15年国内工作投入论文发表年度分布态势、作者合作网络、高影响力论文及研究热点,较深入地剖析了国内工作投入研究动态。通过对近15年国内工作投入研究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研究热度持续走高,特别是近3年以来,年度论文量出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从概念使用上讲,敬业度的年度论文量自2011年以来一直低于工作投入,而且近3年出现明显下滑趋势;第二,领域中合作网络形成了以时勘、凌文辁为中心的科研合作团队,其中,最大的子群以时勘中心节点向外拓展,而在子群的合作特征上,医学领域的合作强度要大于管理学、心理学;第三,高载文量期刊主要分布在人力资源、护理、科技管理、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相较而言,心理学类专业期刊在工作投入研究成果的传播方面更具影响力;第四,高影响力论文主要发表在心理学和管理学期刊上,来自以上两个领域的学者在本土量表开发、评述进展以及相关因素整合分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研究热点主要涉及到医护人员、教师、企业员工以及公职人员等4大职业群体,与工作投入关系最紧密的主要变量分别是工作绩效、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和组织承诺,以上研究共同构成了国内工作投入研究热点知识网络。

在了解和分析研究现状后,对国内工作投入研究进行整体性辨析,发现仍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空间。从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角度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科研合作,特别是跨界融合发展,值得关注。从研究内容角度考察,可从以下方面拓展。

(1)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的互动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是深入探索影响工作投入与绩效关系的环境因素,特别是改革推动等新时代背景下制度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机理;二是探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素对职业群体工作投入与绩效的作用效果,为组织精准化专业发展策略提供支持;三是立足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跨学科的有关理论基础,建立直接单向、中介传导等分析模型,对工作投入作用于个体工作绩效的互动关系和反馈机制进行动态模拟,进一步分析和检验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关联强度。

(2)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机理需要向更多维度拓展。当前,大部分研究认为组织支持感能够促进个体工作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与职业情境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差序研究,扩大研究深度和广度:一是组织层面的福利保障、环境优化、雇佣关系改善等支持性要素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二是跨行业群体的比较,探索不同职业情境下的作用机理;三是组织支持感对团队层面工作投入的影响等开拓性研究。

(3)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可沿以下方向延伸:一是探索不同地区、行业情境下,心理资本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特别是在精准扶贫战略下,针对老少边穷地区职业群体的分析和检验;二是探寻情感反应、自我展现等心理状态对两者关系的作用机理;三是探讨团队层面变量(集体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以更全面地认识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未来研究也可采用大样本重复研究,以发现不同时间点上的演变规律。

(4)考虑到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的多重关系,未来研究可着眼于两个路径开展深化探索:一是通过跨情境的比较研究和分析检验,进一步理清和界定两者间的理论边界,也为整合研究提供科学支持;二是通过工作倦怠反向验证工作投入对有关变量的影响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前因与后果变量(如职业选择、价值观)的拓展,继续探索该领域有关调节或中介变量的研究仍大有可为。

(5)当前国内工作投入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体层面,忽视了社会层面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可探索社会环境、社会交往等因素对两者的作用机理,同时考虑中西方工作文化的差异性影响,也可考虑采用具有合理时间跨度的追踪研究,探究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工作投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动态关系,或深入考察工作投入对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关联效应、变化趋势等问题,也可以采用领导/同事评价或观察等非自我评价方法来考察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6)有关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的研究主要特点是直接单向关系研究结论趋于一致,而组织承诺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的研究较为复杂。有关研究的未来走向更在于充分发掘组织承诺对工作投入的独特效应,特别是职业身份(如教师群体的编制问题)、工作价值观(如声望、稳定性)等本土文化元素的渗透式影响,以及组织氛围对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关系的影响。此外,考虑到增强该领域研究的外部效度和适用性,未来研究可考虑在不同行业情境下进行比较与检验,进一步丰富有关理论的探索。

猜你喜欢
变量期刊研究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期刊问答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