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山,钱洪军,陈 铮
(漯河市中心医院,河南 漯河,462000)
颌面部属于人体的特殊暴露部位,位置突出,在颌面部外伤中占有较大的损伤比例。鉴于其独特的解剖结构以及生理功能,急诊治疗的第一要素主要是止血和功能恢复,但颌面部伤口易出现瘢痕及瘢痕过度增生,甚至形成颌面部畸形。颌面部是人体美学的集中体现,面部遗留明显瘢痕乃至畸形对儿童身心发育均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合理处理儿童颌面部创伤,促进创伤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及颌面部畸形的发生意义重大。红外线局部照射在临床应用较早,既往曾在颌面部创面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需要一定的设备,且操作相对复杂,且有灼伤风险,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人工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逐步应用于临床,此方法使用方便、简单,局部使用更加安全,在促进损伤修复中显示了极大的价值和潜力[1]。我们对rhEGF与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儿童颌面部创伤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儿童颌面部外伤患儿90例,纳入标准:儿童及家属治疗依从性较好、无手术相对禁忌证及绝对禁忌证。排除标准:严重的感染伤口、正在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既往有伤口愈合能力差、个人或者家族有瘢痕史、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症状者。
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岁~12岁,平均(6.23±2.21)岁;外伤后时间0.5~8h,平均(2.83±1.20)d;创口深度2~12mm,平均(5.82±1.41)mm;创口长度1~15cm,平均(9.85±2.43)mm;其中额部伤21例,下颌部伤10例,眼眶、眼睑及眉弓部伤8例,鼻部外伤4例,其他部位2例。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6岁~11岁,平均(6.37±2.17)岁;外伤后时间0.6~7h,平均(2.79±1.22)d;创口深度3~12mm,平均(5.79±1.40)mm;创口长度2~14cm,平均(9.81±2.24)mm;其中额部伤20例,下颌部伤11例,眼眶、眼睑及眉弓部伤7例,鼻部外伤5例,其他部位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伤口深度、伤口长度及损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院后所有患儿均排除头颅及其他脏器损伤,常规消毒、铺巾、麻醉,行创口清创术。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及3%过氧化氢溶液交替冲洗创口,之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干净创口后用碘伏消毒,皮下脂肪层采用5~0丝线间断缝合数针。对照组采用油沙条敷于创面,于换药期间给予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机器为WS-101D频谱多功能机,功率200W。常规清洁创面,开通电源,照射器距离创面20cm左右,每次照射15~30min,2次/d,照射完成后仪器自动关闭,结束照射治疗,20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患者不得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烫伤;照射中如有感觉过热、心慌以及头晕等反应时要立即告知医务人员;照射时充分暴露创面,病损较小者可用孔巾遮挡正常皮肤及眼睛;密切观察局部反应,以防灼伤。
观察组给予rhEGF治疗,即先用rhEGF(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95)均匀喷洒创面,再将适当大小、浸有rhEGF的油纱湿敷于创面,外层给予敷料包扎固定。两组患儿术后3d每天换药一次,之后视情况隔天或3d换药一次,直至伤口愈合,两组均常规抗感染治疗。记录每次换药时创面情况,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患儿疼痛程度。所有患儿随访半年,观察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
包括:①切口愈合时间:拆线时切口无裂开即未切口愈合,此时记为切口愈合时间。②切口疼痛程度:术后5 d采用VAS量表评估切口疼痛程度,采用0~10 数字疼痛强度进行分级,0记为无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③瘢痕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使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SS)进行评定,共4个参数,总共14 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越重;同时采用观测者瘢痕评价量表(OSAS)和患者瘢痕评价量表评价(PSAS)进行瘢痕评价,OSAS共5个参数,总共50 分,PSAS共6个参数,总共60 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越重。PSAS 评分由家长辅助患儿完成,VSS评分和OSAS评分由指定的医师专门完成。
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后第5天,患儿创面水肿及痛觉感觉消失,表面干燥,痂皮脱落,皮肤颜色呈粉红色;随访6个月,瘢痕增生不明显。对照组治疗后第7天,患儿创面水肿消失,轻微感觉疼痛,痂皮基本脱落,皮肤颜色呈粉红色;随访6个月,伴有一定程度的轻微瘢痕增生。治疗后两组患儿创面均未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VSS评分、OSAS 评分及P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急诊清创术仍是目前治疗颌面部创伤的主要方式之一,部分医师仅仅单纯的清创处理,忽略了术后瘢痕乃至畸形的形成,给患者的生物、心理乃至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正处于身体及心理快速发育的儿童患者。因此,积极有效的促进术后切口的愈合、减少瘢痕及面部畸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2-3]。
我们对rhEGF与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儿童颌面部创伤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SS评分、OSAS评分及P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rhEGF治疗儿童颌面部创伤的效果优于红外线局部照射,能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减轻创面疼痛、减轻瘢痕形成。
国内党宏涛[4]也观察了rhEGF对颌面部外伤创面的疗效情况,结果显示rhEGF治疗组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瘢痕发生率为3.22%,对照组瘢痕发生率17.74%,创面愈合质量明显比对照组好,瘢痕发生率低,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另外,李铁成[5]、卫东[6]等均做了相关研究,均得出rhEGF治疗颌面部外伤效果理想的结论。红外线局部照射在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且较为广泛,其治疗原理是利用其温热效应,使创面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创伤组织中毒素及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肉芽组织水肿的吸收,刺激肉芽及上皮细胞的生长;同时,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量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新陈代谢旺盛,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7]。
目前,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中发挥着巨大的治疗价值和潜力,开辟了促进创面愈合及术后切口美容的崭新前景[8-1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属于外源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是采用先进的基因重组技术制备而成,其结构和生物活性类似于人体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纤维细胞和肉芽组织有明显的趋势化作用,促进糖酵解,有利于 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伤口的纤维化进程,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大大提升创面愈合的质量,降低癜痕及颌面畸形的发生率,最大限度的恢复患儿的原有容貌。同时,良好的细胞增殖及切口愈合过程,能显著促进创面致痛物质的排出及炎性物质的吸收,有利于消除神经末梢的不良刺激,增强局部的抵抗力和修复力,有利于减轻疼痛并促进创面愈合。
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儿童颌面部外伤时,需注意以下事项:①清创时需彻底去除坏死组织,保证创面与药物充分接触,提高疗效;②因该药与酒精、碘伏,可能会使药物变性而活性降低,因此常规清创后需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洁创面,防止创面消毒液影响药物疗效,防止渗出物影响药物的吸收;③喷洒药物时尽量做到创面全面覆盖、均匀;④为保证药物的持续作用,应将适当大小油纱用rhEGF浸湿,敷于创面,外层给予敷料包扎固定;⑤该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儿童的治疗中均未发现过敏等副作用,可放心应用。
总之,rhEGF治疗儿童颌面部创伤较红外线局部照射愈合时间短、创面疼痛更轻,能更有效抑制瘢痕形成,推荐首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