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帅华锋 通讯员 石颢
40年不只是个简单的数字概念,尤是个足以改变一个地方的真实时光。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宁县县城近40年里的巨变,就属这段真实时光里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奔往“强起来”的最给力的见证。
宁县地处甘肃东部,史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数千年风雨沧桑,积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被史学界公认为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宁县初为义渠国,后为秦的北地郡义渠县。西魏以抚宁戎狄为意,改名宁州,延至民国二年,肇端现名。处黄土高原残塬河谷区的宁县城,梁峁辐辏,川流来集,四山围拢,三水奔汇。县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依山就势,沿河傍岸,呈块状和线形复合式居住于城区。
我记得1978年前宁县县城的建筑,全是普通的砖瓦房屋。城内标志性建筑,是拥有1200个座位的大礼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砖混结构的楼房,才在城里有史以来首次落户。到了1986年,城里楼房也就60多座,高者四层,低者两层,清一色的单面楼。其时宁县县城街道由南关、西关、东门而来,集于经修缮一新的辑宁楼前,整体呈“丁”字状布局。除南坡子依旧是1980年铺的砂石街面外,其它都是柏油路街面,客车货车往来畅通。街市肇端于关厢北端,绕西关,经南关,达东沟口而终,总长3华里许。城区扩展至2.5平方公里。据相关资料记载,比宁州城大了1.3倍多,比1978年前的宁县大了三分之一多。主城仍居东山,原县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党政机关,少数企业事业单位挤挨其内。西关和南关主驻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单位,也有部分县政府职能部门杂驻其间。九龙川前、庙咀坪上下至马莲河西,散驻企业事业单位和工商企业。城区非农业人口5600多人,是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前的10倍多。山障水阻的宁县,进出城的三河上,首次屹立了5座钢筋水泥桥,宁盘(县城至盘客)、宁文(县城至文安)、宁合(县城至合水)、长宁正(长官路口至宁县城、宁县城至正宁县城)4条乡级公路交汇城区,日对开客运班车18班次,近通县内乡镇,远通毗邻县区。宁县城不仅是县内交通枢纽,更属当时庆阳地区东三县的交通中心。穿城而流的九龙、城北两河河岸,街道两侧,除少部分石料砌帮外,其余都处原生态状态。
美丽的马莲河穿城而过
庆阳宁县新貌
到了2008年,宁县城城建已无法满足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市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但“扩城建设用地严重缺乏”的实际,成了横在县上决策者面前的拦路虎。让县城城建泽惠人民,还是维持现状得过且过?2009年春,历经一番深入思考后的县上决策者们,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者。以“自然、生态、人文、园林、环保”的理念,按照“搬峁削梁填沟埋壑造地,跳出老城建新城”的路径,聘请全国知名城建专家抵宁县,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广泛考察论证,科学献策。委托陕西城乡规划院对县城做了科学扩城建设详规。“山水园林城市、5A级旅游景区、人文魅力城市”成了扩建新城的目标,升级老城的目标则为“分步实施,梯次推进,辐射带动”,围绕山、水、城、人合一,倾力打造现代城市。
不知不觉,19个春秋悠悠而去。历经搬峁削梁填沟埋壑造地,跳出老城建新城的不懈努力,东以马莲河为界,南至黄阳沟北沿,西抵向阳山脊,北达任家村,占地3.5平方公里的马坪新区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座与老城隔河对望的现代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林木繁盛,时花送香,高楼掩映,大道交错,流水可闻,鸟鸣声声的现代新城在全县人民的渴盼中宏图变现实。
马坪新城以宁长正二级公路和在建的银西高铁为依托,以与老城区有机融合为平台,向南沿马莲河两岸修筑了青石护岸、滨河大道、“三江两岸”、“龙珠岛”和植物园、景观花草带等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园(区、带)。象征一座城市发展进步的标志性设施的城市公交、学校塑胶操场、县城文体广场、超市电梯,而今的宁县城一样不缺。这一大手笔,树起了宁县城新形象,当为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英明坚强领导下,宁县人民从“富起来”挺进“强起来”征程上的一座辉煌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