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与大海的拥抱

2018-12-18 19:34冷和平
世界家苑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丹主教雨果

冷和平

雨果在文学上的辉煌是罕见的,既登峰造极而又令人望而生畏。因为他写的实在是太多了!有人做了个测算,如果要想读完法国国家图书馆里雨果的全部的著作,就算一天工作14个小时,也需要整整20年的时间!于是,人们开始怀疑雨果创作的质量了。但有人在读了雨果的绝大部分诗歌时,发现雨果写作诗歌的效率堪比母牛产奶,篇篇都是精华。比雨果小了19岁的波德莱尔感叹的说:“他属于那种罕见的人物,这种人在文学界比其他领域尤为罕见”。

1998年,柳鸣九先生主编过20卷的雨果文集,字数有800多万,而到了2002年和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雨果文集则锐减到了480万字。人们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变化,一二十年来,文学上的雨果已然悄悄的让位给了社会学上的雨果,人们更多的关注是雨果的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了,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等。人们惊讶的发现,雨果68年的文学创作结晶,那13万首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的剧本,21卷的文学评论,20000封情书,有一半多已经从出版社的书单上渐渐的消失了。当大作家纪德被问及谁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时,他说:“很可惜是雨果。”语句中有种无奈与纠结。

法国的《费加罗杂志》曾做过一项有趣的民意调查,了解当下法国人对雨果《悲惨世界》的认知程度,有83%的民众说了解或知道这部作品,但这83%的民众中有30%的人不知此书的作者姓甚名谁。这样的的一种结果反映了法国民众与雨果之间的一种说不清的矛盾关系,那就是人们在承认雨果是法国民族精神象征的同时,还没有真正理解或读懂过雨果的作品,说到底,雨果就是人们心目中法国文化最为得体的名片,至于其作品的内涵无关紧要。一如莫言的作品获奖是国人的骄傲般,至于那获奖的《蛙》,讲的是什么,用何种魔幻手法,国人是未必感兴趣的,更不用说《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和《生死疲劳》了。

最早翻译雨果作品的是鲁迅,那年,他22岁。在1903年6月15日出版的《浙江潮》上,魯迅翻译了雨果的《哀尘》(此作有说是雨果夫人所写),署名为庚辰,雨果被译作嚣俄,篇幅很短,只有2000余字,文言文译成,叙述的是《悲惨世界》中芳梯的故事,但不是《悲惨世界》最早的译本,仅仅只是雨果散文集中的一篇。译文的附记说的很清楚:“此嚣俄《随见录》之一,记一贱女子芳梯事者也。”末了鲁迅慨叹道:“嗟夫社会之陷阱兮,莽莽尘球,亚欧同慨;滔滔逝水,来日方长!使嚣俄而生斯世也,则剖南山之竹,会有穷时,而哀史辍书,其在何日欤?其在何日欤?”

也在1903年,苏子谷(苏曼殊)在《国民日报》上连载了他翻译的小说《惨世界》,署名“嚣俄著,苏子谷译”,约11回,后陈由己(陈独秀)补译3回。这也许应该是《悲惨世界》的最早译本。第二年,上海镜今书局出版了单行本。1907年,《悲惨世界》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书名为《孤星泪》,后来这个版本在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苏曼殊译,柳亚子校译,《悲惨世界》的书名便一直延续至今。

影响最大的译本是由留法学者李丹、方于夫妇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血完成的。1929年,李丹、方于结婚的当年就翻译了《悲惨世界》的第一、二卷,收录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中,书名为《可怜的人》,但不是全译本。直到1954年,文化部特邀李丹夫妇赴北京参加翻译工作会议,约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从1929年到1984年,历经55年,出版社最终才出齐了《悲惨世界》的全部译本,最后的第五卷译本还是方于在丈夫走后独立完成的。

似乎是鬼使神差,雨果的《悲惨世界》从早期的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写完全书,也历经了小半个世纪,这是雨果创作中绝无仅有的一部。

雨果的创作动机来自于一个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5年苦役,刑满释放后,又处处碰壁。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的意图,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故事蓝本,以此虚构小说的主要内容。

19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外甥去偷面包,原本只判了5年徒刑,但他屡屡越狱,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到46岁才被释放出来。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为使冉阿让免于被捕,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并又赠送了一对银烛台。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从此他洗心革面,积善施德,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两人相互追逐。在此期间,冉阿让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柯赛特,还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里于斯,在女儿有了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离世时,他喃喃的说不知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否对得起这对银烛台……

《悲惨世界》无疑是一部表现从恶到善,从愚昧到良知,从黑暗到光明,从邪恶到正义的史诗。书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在巴黎形成了人人如饥似渴阅读此书的热潮,在布鲁塞尔还举行了庆祝集会。100多年来,作品曾19次被改编成电影,4次被拍成连续剧。单单一出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据悉迄今为止就已拥有超过4900万的观众。

雨果成功了。他从古典主义设置的重重障碍中冲杀出来,继而在经过短兵相接的搏斗之后,终于完成了作为一代浪漫主义标杆的最后的献祭,他让法国的贵族阶级为之感到害怕。随之涌出的则是一大批现实主义的文坛斗士,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在这群斗士面前,雨果无疑是前卫的、另类的、天真的和浪漫的,同时也是严肃的和现实的,他把人类的美和道义都赋予了作品中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郭文和西穆尔登,也把人类的良知和博大都赋予了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

雨果在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那对银烛台的熠熠光亮中,用比大海和蓝天更宽广的人类的心灵去呼唤人道的复苏,而这样的呼唤,让他成为了法国人民的骄傲,继而又成为了法国的一面旗帜、一个主义和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犹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托尔斯泰之于俄国,鲁迅之于中国。

这就是雨果,一个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明正义立场的担当。如果不是那场被英法联军烧了3天3夜的大火的圆明园,雨果是不会把中国和法国连在一起的,也不会喊出那振聋发聩的声音:“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抢劫,一个强盗纵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5年前的10月16日,北京,圆明园,一座雨果的雕像矗立在最显眼的地方,那是中国人民对雨果正义和良心的感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洗刷得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人类是需要听听勇敢和智慧者的声音的。

雨果是文化传奇。忽的想起拉法格的一本书《雨果传说》,拉法格先生在文中称雨果精心导演了自己的葬礼,因为雨果立遗嘱说要捐100多万法郎给穷苦大众,目的在于“博得容易上当的群众的同情”,从而引来了200多万的送葬民众,这纯属天方夜谭了。实际上,雨果80岁的寿诞也是极其辉煌的,在他生日的那天,5万名少年儿童和50万名工人手持鲜花为雨果祝寿,这又是谁导演的呢?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李丹主教雨果
顽皮的小雨滴
不会祷告的土著人
雨果剃发
中世纪英格兰主教档案及其史料价值
A Brief Analysis of Embodiment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Brief Analysis of Embodiment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抽烟与祈祷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