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形势之下,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技术的影响下,能够切实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过度的资源浪费,以更为高效率、高质量的方法展开玉米种植。鉴于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价值与意义,国家农业相关部门要做好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以求更好地增加相关从业人员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4.004
玉米作为国家重要粮食作物,其有效的种植技术备受关注,为提高玉米产量,本文基于工作实际情况,积极研究了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通过进一步分析旨在提高意识,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促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1合理选择种子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高质量的种子是确保玉米最终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相较于传统的单个植株种植方法,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种植的行间距,从而更为高效率地使用土地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1个穗轴中同时播种2粒种子。而行间距的扩大,也需要玉米种子相较于传统的种子必须具备更高的耐受性以及更低的含水量,此外玉米种子的出芽率也迎来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户在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前,必须由具备国家专业资质证书的机构,进行种子的采购,保证玉米种植能够符合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运用。
2播种和移栽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发挥,农户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发芽实验,以求更好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同时,各农户还要切实做好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分布等数据的检测,在同等的行间距前提下,完成种植工作,从而确保玉米的成活率以及双株高产种植技术高效运用。部分农户没有完成播种工作的原因在于,播种前农户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例如使用有機物和微生物较多的有机肥做施肥处理,从而优化土壤内的营养成分,为玉米种植打下基础,并从根本上提升玉米的成活率,以达到最佳的增产增收效果。
3苗期管理
双株高产种植技术运用要建立在农户有序的查苗工作上,针对缺苗、坏苗的情况,及时做好新苗的替换处理,并且保证新苗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施肥以及浇水。而在定苗的过程中,农户至少预留两个大小相等的双株种苗,并保证其密度大于5%。除了第一次播种工作以外,还需要进行两次中耕,每一次耕种的深度至少维持在5~10厘米。定苗前要保证耕深控制在5厘米,拔苗期则维持在深耕10厘米左右。
在使用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过程中,农户还要额外做好水肥管理的相关工作,做到定时、定量投放水肥,最大程度上发挥水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价值。部分农户存在一定的错误经验主义,认为玉米具有强大的抗旱能力,所以没有注重对玉米的灌溉处理,导致玉米幼苗发育不健全的现象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灌溉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最后,农户还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幼苗高质量生长,为玉米成长夯实基础。
4穗期管理
在玉米发展到穗期的时候,农户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巡逻的工作,一旦发现有生长不良或患病的植株,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清除,并在这个阶段做好两次及以上的中耕,分别在拔节之后和玉米进入小喇叭口期以后,后者的深耕处理需要加以更为严苛的控制,避免过于深入。在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期的时候,农户也不能一味追求玉米生长的高度,以免单株玉米长势过好而导致其他玉米长势不佳,可适度喷洒玉米矮壮素控制玉米的长势。
5花粒期管理
花粒期是玉米收获前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农户需要在这个阶段开展好相应的补肥措施,并做好灌溉以及排涝的相关工作。同时,要做好除草、防治病虫的工作,以免影响玉米最终的收成质量和数量。
农户需要做好常见玉米农作物的病虫害及疾病的预防工作。对玉米而言,蚜虫是最为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尽管双株高产种植技术下的玉米本身对蚜虫等病虫有抗体,但其作用仅仅是降低病发的可能性,不能做到完全抵御病虫侵袭,如果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还会带来其他危险因素。针对发现病株的情况,农户要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如果防范不及时,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会在田间扩散,导致其他正常玉米幼苗遭到感染,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会因此下降,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与财产损失。
6适时收获
在完善推进准备工作后,农户还要做到适时收获,才能确保玉米以最好的品质送到各位消费者的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种植环境以及玉米品种,其收获的时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只有做好自身实际情况的排摸,才能达到最佳的收获时间。通常情况下,早熟品种的玉米在授粉后的45天即可收获,而中熟或者晚熟的玉米则需要在授粉后的50天完成收获任务。
7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不断进行种植实践,从而找到更加高效的种植技术,并结合实地区域,深入开展种植实践研究,积极对其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帮助更多玉米种植户实现高产,以保障农民玉米种植收益。
参考文献
[1]刘铮.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19):135-136.
[2]辛金冰.浅析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17):97-98.
[3]邵文举.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北京农业,2015(27):25-26.
[4]姜给嵩.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5,9(01):14-15,24.
作者简介:宋长征,大专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玉米栽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