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静
摘要:社会的发展使语言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性越来越明显,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及文学效果。作为对社会生活及其现实的特殊表达方式的文学作品通过恰当利用方言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点在中国文学作品和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方言;地域变体;文学作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直接影响,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随之逐渐发生改变。尽管如此,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及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群体又有各自特定的语言交流模式,将之与其他地域群体的特有语言区别开来,如汉语语言中的陕西方言,上海方言,广东方言,河南方言等等多种方言就是这种语言特点的展现。
一、方言及其社会性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是共同语的分支。通常来讲,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说,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既有重合的特点又有各自特有的的特点。具体说来,“地域方言除了民族共同语的共同性成分之外,还有为本方言所具有而为民族共同语和从属于同一民族共同语的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特点。方言与共同语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尽管存在着差异,但还保留着同一语言的共同特征,并且在语言体系上从属于全民共同语,因此,我们说地域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孙维张,刘富华,1991:299)
二、方言及其地域文化
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反应了一个民族或地域群体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习惯等等。也就是说,方言反应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又反过来促进方言的繁衍,形成和发展。比如,作為一个拥有庞大使用群体的汉语,就拥有数量颇多的方言,这也是我们中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尽管普通话在全民的大力推广,方言的地位依然存在。当然,汉语有方言,英语依然如此。
三、方言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
中国作家在文章和文艺创作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需要,适当运用方言词以丰富表现力。这样的例子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如:有几个人从屋里出来,便圪溜(偷偷摸摸)着想走。(符淮青,1985:181)这句话中方言词的应用就达到一定的地域文化表达效果,增加了地方文化色彩,从而达到文学作品的文化表达的需要。
四、方言在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作为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的我们,在注意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方言应用的同时,发现美国的地域方言也同样受到英语文学作家们的重视和应用。20世纪的美国文学中,地域方言的使用比比皆是。这在《美国20世纪小说选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其中最有名的,同时也为中国读者最熟知的一位美国作家就是马克吐温。人们给与他极高的赞誉,称他为“太平洋沿岸狂热的幽默家,这与他在许多作品中对方言的独到,巧妙而又熟练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比如,在他的政治讽刺代表作《竞选州长》里,作者就用到了很多的美国方言,如bosh(nonsense),gubernatorial(governor),等。通过这些方言的应用,把那些竞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达到了特有的讽刺效果。正是这些地域方言的应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美国本土人文文化的气息。要想很好的了解美国的人文历史和本土文化,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约翰斯科普斯(JohnScopes)在他的重要作品《震撼世界的审判》(The TrialThatRockedtheWorld)中也用了许多地域方言词,如:H.L.Menckenwrotesulphurousdispatchessittinginhispantswithafanblowingonhim,andtherewastalkofrunninghimoutoftownforreferringtothelocalcitizenryasyokels.Twenty-twotelegraphistsweresendingout165,000wordsadayonthetrial.
这段话中的“yokel”是美国东部方言词。JohnScopes用这个方言词就很好的突出了这次震撼全世界的审判会的地域色彩,同时也有助于淋漓尽致地揭露当地司法当局的顽固守旧。从而告诉人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乡巴佬”。(郑立信,顾嘉祖,1998:76)
五、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地域性变体,是跟它的民族共同性特点分不开的。由于方言的特殊性以及它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中国的作家们经常在其作品中恰到好处的使用方言,以求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或幽默,或讽刺。同样,这种情况在英语语言中也表现的异常明显,美国作家们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很重视地域方言的应用,以此让他们的作品展现与众不同的魅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文学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艺术再现这一作用。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孙维张,刘富华.语言学概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3]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