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
摘要:本文从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出发,根据新时期文化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如何实现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全民艺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工作路径
全民艺术普及是提升我国国民艺术水平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要求。各地区文化馆对此应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利用全面文化普及的契机,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互作用
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首先,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认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集中在文化部门,民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在全民艺术普及中,文化馆可以向民众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进而主动参与其中,强化社会责任。第二,全民艺术普及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民众只有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够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各地区在全面艺术普及中,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拓宽其影响力,提高在民众中的宣传力度。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民艺术普及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形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民族地域特色浓厚,在全民艺术普及中,文化馆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社会活动,利用更加新颖、更加有趣的藝术普及方式推动遗产保护工作效果。
二、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与挖掘
在全民艺术普及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地文化馆应联合非物质文化保护部门深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并结合艺术普及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从而丰富文化艺术形式,为民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给养。例如将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曲、传统体育舞蹈、民间文学等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从艺术角度设计活动内容,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其中。
(二)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全面艺术普及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手工艺人的世代传承中,而是应该在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中焕发新的活力。各地区文化馆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中,应该依托当地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例如利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搭建平台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展览活动,组织兴趣传习培训班,同时将非遗送进景区、校园、商业区和社区,为文化宣传、艺术普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途径。
(三)建立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推动艺术普及宣传工作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单纯依靠当地文化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当地文化馆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与艺术委员会以及社会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宣传体系。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整合新媒体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让民众能够用更加智能、更加便捷的方式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馆应充分发挥策划、监督职能,协调各方面工作,以不断拓宽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宣传路径。
(四)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全面艺术普及工作水平
在全民艺术普及中,文化馆应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让缺乏艺术基础的民众能够入门,让倾向于成为传承人的民众参与到专业的教育培养中来。这样才能够强化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在接触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份子,进而达到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
(五)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新全民艺术普及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而在全民艺术普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文化馆也应该抓住这一发展趋势,充分挖掘新媒体在推动文化艺术传承、传播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的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能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为全民文化普及提供条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层面,文化馆应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对文化内容的抢救、保存与挖掘,例如根据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内容,建立数据库,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技术等手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全面、系统、有效的动态保护;从全民艺术普及的角度讲,文化馆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建立文化艺术传播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搭建数字博物馆,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普及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桃.全民艺术普及融入公共文化建设探究——以德阳市文化馆为例[J].四川戏剧,2017 (04):19-21.
[2]张绍杰.谈文化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大众文艺,2013 (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