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立人格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研究

2018-12-18 19:10李玲玲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父母

李玲玲

摘要:为了探讨小学生自立人格现狀及其与依恋的关系,本研究在周口市某小学随机选取330名五、六年级学生作为被试,以《青少年自立人格问卷》和《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等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无论男女,母子依恋得分平均分均高于父子依恋、同伴依恋;(2)小学生的自立人格、人际自立、个人自立与三种依恋存在显着相关;(3)三种依恋对小学生的自立人格、个人自立、人际自立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自立人格;父母、同伴依恋

一、研究方法

采用了简单抽样的方法,以河南省周口市某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其中,五年级学生156名,六年级学生164名;男女生各194、126名。采用夏凌翔的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5],48道题目,包括四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又都有5个维度,5点计分。本研究采用的王争艳等人的翻译版IPPA[6]。包括母子依恋、同伴依恋、父子依恋三个分量表。

将数据录入SPSS 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小学生的自立人格、依恋总体状况

通过描述统计发现,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自立人格平均得分为3.43,其自立人格发展水平总体较高(自立人格平均得分3.43>3,其中3为5点评分中的理论中值)。父母同伴依恋平均得分为3.46,依恋水平也较高(总依恋平均得分3.46>3,其中3为5点评分中的理论中值)。

(二)小学生自立人格与依恋类型的相关关系

对小学生的自立人格各维度、各分量表和总得分分别与3种依恋做了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了解到,母子依恋与人际开放、个人开放相关不显著,与个人灵活呈负相关,与其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父子依恋与人际自立、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责任、个人责任、人际自立、自立人格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依恋与个人灵活呈负相关,与人际独立、人际开放、个人责任维度不存在相关,与自立人格的其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三)小学生依恋对自立人格的回归分析

在该研究中,依恋类型是自变量,自立人格总维度及各分量为因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三种依恋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在自立人格、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回归模型中,三种依恋的解释率分别为为14%、11%、6%。

三、讨论

(一)小学生自立人格、依恋的基本状况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在自立人格的各维度、各分量以及总得分都不超过16分,在个人灵活维度得分最低。个人灵活是指个体在思想、行为方面不墨守成规,能很好地处理个人所面临的生活难题。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其道德发展正处于习俗水平,其心理与行为处于服从权威时期,并以服从权威来取悦他人和维持秩序。这就解释了在个人灵活维度得分低的原因。通过数据可知,除个人灵活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外,男生在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联系实际可知,在中国文化中,形容男性人格的词汇有勇敢、独立、有担当,男性比女性更多被赋予独立的标签,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男孩在教养方式上就与女生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小学男生在人际自立、个人自立、以及自立人格特质方面得分要高于女生。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小学生母子依恋得分高于父子同伴依恋,这个结果的得出是有据可寻的,在2007年,朱滢等人以中西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发现,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两种条件下都激活了中国被试的腹侧内侧前额叶;唯独西方被试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这说明中国人自我和母亲处在同一个脑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与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

(二)小学生的自立人格与依恋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自立人格、人际自立以及个人自立与三种依恋都有着显著的相关,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是小学生走向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小学生的成长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根据鲍尔比的理论,孩子与父母早期建立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一种认知模式,如果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就会在同伴之间表现的更加积极;反之,与父母关系比较淡漠,儿童便会建立一种消极的认知模式,在与同伴交往中显得消极被动,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交往问题。

在回归分析中可以得知,三种依恋都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依恋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因素,对自立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母子依恋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一种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形成积极人格特质。同伴依恋与小学生的各个自立维度(除个人责任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在这一年龄段,他们面临者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他们强烈要求独立,但同时对群体的归属感增强,所以对父母依恋可能会减弱,与同伴之间的依恋则会增加。其次,在回归模型中,父子依恋的预测作用是负向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父亲是孩子自立性特质的榜样,当孩子与父亲的依恋程度较高时,就会削弱其自立性的强度,从而降低孩子的自立性。

四、结论

经以上分析可知,三种依恋类型与小学生的自立人格存在显著的相关,对小学生自立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培养儿童的自立人格时,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同伴关系对小学生自立人格产生的影响,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教育中,都要提倡和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友谊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交友观,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自立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J].心理学报,2006,38 (3):382-391.

[2]凌辉,黄希庭.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亲-子依恋特点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5):612-614.

[3]Cooper M L,Shaver P R,Collins N L.Attachment styles,emotion regulation,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1998,74 (5):1380-1397.

[4]孟育群.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J].中国德育,2007 (2):40-43.

[5]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8,40 (5):593-603.

[6]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 (2):174-180.

猜你喜欢
父母
当代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研究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